1.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2.中石油、中石化的待遇怎么样?

3.求中石化的改革进程!! 要完整,详细的!!

4.最近中国石化怎么了?怎么一路下跌啊?请专家点评这支股票!!谢谢!!

5.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突然缩减规模?恒力、万华、等项目进展如何?

茂名中石化汽油厂在哪里_茂名中石化最新油价

全国合计 24217个。北京有596个加油点、天津有404个、河北有1066个、河南有820个、山西518个、内蒙古396个、辽宁375个、吉林175个、江西786个、福建1143个、安徽856个、黑龙江124个、上海323个、江苏2521个、浙江1888个、山东1609个、湖北1405个。

湖南1683个、广东2552个、广西1297个、海南325个、重庆343个、四川423个、贵州686个、云南880个、西藏15个、陕西443个、甘肃69个、青海107个、宁夏75个、新疆314个。

中国石油化简介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英文缩写Sinopec Group,简称“中国石化”或“中石化”)是1998年7月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公司注册资本3265亿元,董事长为法定代表人,总部设在北京。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石油官网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1、大庆油田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处哈尔滨、齐齐哈尔市之间。油田南北长140公里,东西最宽处70公里,总面积5470平方公里。1960年3月党中央批准开展石油会战,1963年形成了600万吨的生产能力,当年生产原油439万吨,对实现中国石油自给起了决定性作用。1976年原油产量突破5000万吨,到1996年已连续年产原油5000万吨,稳产21年。1995年年产原油5600万吨,是我国第一大油田。

2、胜利油田

地处山东北部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主要分布在东营、滨州、德州、济南、潍坊、淄博、聊城、烟台等8个地市的28个县(区)境内,主要工作范围约4.4万平方公里。1995年年产原油3000万吨,是我国第二大油田。

3、长庆油田

勘探区域主要在陕甘宁盆地,勘探总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油气勘探开发建设始于1970年,先后找到油气田22个,其中油田19个,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54188.8万吨(含天然气探明储量2330.08亿立方米,按当量折合原油储量在内),1995年年产原油220万吨,天然气1亿立方米,从2003年到2007年12月,长庆油田只用了短短四年时间就实现了从1000万吨到2000万吨的大跨越,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三大油田。

4、辽河油田

油田主要分布在辽河中下游平原以及内蒙古东部和辽东湾滩海地区。已开发建设26个油田,建成兴隆台、曙光、欢喜岭、锦州、高升、沈阳、茨榆坨、冷家、科尔沁等9个主要生产基地,地跨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13市(地)32县(旗),总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1995年原油产量1552万吨,产量居全国第三位,近年来,随着长庆油田产量的突飞猛进,辽河油田产量暂居国内第四。

5、克拉玛依油田

地处新疆克拉玛依市。40年来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个油气田,以克拉玛依为主,开发了15个油气田,建成792万吨原油配套生产能力(稀油603.1万吨,稠油188.9万吨),3.93亿立方米天然气生产能力。从1990年起,陆上原油产量居全国第4位。1995年年产原油790万吨。

6、四川油田

地处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历史,发现气田85个,油田12个,含油气构造55个。在盆地内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东部4个气区。目前生产天然气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2.2%,是我国第一大气田,1995年年产天然气71.8亿立方米,年产原油17万吨。

7、华北油田

位于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晋、蒙区域内油气生产区。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井喷出日产千吨高产工业油流,发现了我国最大的碳酸盐岩潜山大油田任丘油田。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1723万吨 ,为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做出了重要贡献。直到1986年,保持年产原油1千万吨达10年之久。1995年年产原油466万吨,天然气3.13亿立方米。

8、大港油田

位于天津市大港区,其勘探地域辽阔,包括大港探区及新疆尤尔都斯盆地,总勘探面积34629平方公里,其中大港探区18629平方公里。现已在大港探区建成投产15个油气田24个开发区,形成年产原油430万吨和天然气3.8亿立方米生产能力。

9、中原油田

地处河南省濮阳地区,于1975年发现,经过20年的勘探开发建设,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55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95.7亿立方米,累计生产原油7723万吨 、天然气133.8亿立方米。现已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之一,1995年年产原油410万吨,天然气11亿立方米。

10、吉林油田

地处吉林省扶余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在吉林省境内的两大盆地展开,先后发现并探明了18个油田,其中扶余、新民两个油田是储量超亿吨的大型油田,油田生产已达到年产原油350万吨以上,原油加工能力70万吨特大型企业的生产规模。

油田指原油生产的特定区域。有时为特定地域地下集聚 的油层的总称。广义上把几个油区合在一起称为油田。例如大庆油田,英国的 北海油田,苏联的秋明油田等。油田是地下天然存在的碳化氢,地表条件下 则呈液体。与之相反,在地表条件下仍为气体,则为天然气。天然气生产的 特定区域为天然气田。石油可采储量大小决定开采价值。要求精确地计算含 油面积大小,油层数目和厚度以及单位面积石油储量等。

一般可采储量在5 亿吨以上的为特大油田,7000万吨到1亿吨以上的为大型油田,7000万吨以 下有为中小油田。要计算可能设的油井以及年产量,有的油田储量大,但产 量不一定高,这主要受油田的驱动能力影响。从储量到产量经过精心计算, 确有开采经济价值的,才能正式开采。

中石油、中石化的待遇怎么样?

一、中国石油工业的特点

1.油气储产量不断增长

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油气储产量稳中有升,诞生了一批大型油气生产基地。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连续3年超过5亿吨,新增天然气三级储量超过3000亿立方米;先后在鄂尔多斯等盆地发现4个重大油气储量目标区,落实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等7个亿吨级以上石油储量区和苏里格周边等3个数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区。经独立储量评估,2006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实现石油储量接替率1.097,天然气储量接替率4.37,均超过了预期目标,为油气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资源基础与此同时,中石油一批较大油气田相继投入开发,油气业务实现持续增长。长庆油田原油产量一举突破1000万吨,标志着中国石油又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诞生。地处鄂尔多斯盆地的中国储量最大、规模最大的低渗透苏里格气田投入开发,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塔里木油田的天然气产量突破100亿立方米,西气东输资源保障能力增强。西南油气田的年产油气当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气为主的千万吨级油气田,也是国内第6个跨入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2006年,中石油新增原油生产能力1222万吨,天然气生产能力91亿立方米。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普光外围、胜利深层、东北深层等油气勘探获得一批重要发现。全年新增探明石油储量2.3亿吨,探明天然气储量约1600亿立方米,新增石油可采储量约4500万吨,天然气可采储量约739亿立方米。2006年4月3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正式对外宣布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普光气田,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经国土资源部审定,普光气田到2005年末的累计探明可采储量为2511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为1883.04亿立方米根据审定结果,该气田已具备商业开发条件,规划到2008年实现商业气量40亿立方米以上,2010年实现商业气量80亿立方米。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2006年在中国海域共获得10个油气发现,其中包括中国海域的第一个深水发现———荔湾3-1,并有6个含油气构造的评价获得成功。该公司2006年实现储量替代率199%,年内新增净探明储量4676万吨油当量。截至2006年年底,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共拥有净探明储量约3.56亿吨油当量。

2006年,全国共生产原油1.84亿吨,同比增长1.7%;生产天然气585.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9.2%其中,中石油生产原油1.07亿吨,再创历史新高;生产天然气442亿立方米,连续两年增幅超过20%;中石油的油气产量分别占国内油气总产量的58%和76%。连同海外权益油在内,当年中石油的油气总产量达到1.49亿吨油当量,同比增长4.9%。中石化原油生产量超过4000万吨,同比增长2.28%;生产天然气超过7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5.6%。中石化“走出去”战略获得重要进展。预计海外权益油产量达到450万吨,增长了1.2倍。随着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涠州6-1油田、曹妃甸油田群、惠州19-1油田、渤中34-5、歧口17-2东、惠州21-1等油气田的先后投产,全年该公司共生产油气4033万吨油当量,较上年增长3.4%,比3年前增长了21%。

2.经济效益指标取得进展

近年来,国际油价持续高涨,2007年底一度接近100美元/桶。在高油价的拉动下,中国石油工业的油气勘探开发形势较好,收获颇丰。2006年,中国石油行业(包括原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全年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20132亿元,工业增加值6371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9982亿元,利润3227亿元,利税471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6.3%、35.8%、27.8%、18.2%和22.2%

2006年,三大国家石油公司突出主营业务的发展,在全力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对油气需求的同时,创造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再创新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是,受油价下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公司的利润增幅均有大幅降低。尤其是中石油,该公司2005年的利润增长了38%,但2006年仅增长4.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的利润增长率也下降了一半以上。

3.炼油和乙烯产能快速增长

近年来,国内油品需求增长较上年加快。面对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中国炼油行业克服加工能力不足、国内成品油价格和进口成品油价格倒挂、检修任务繁重等困难,精心组织生产,主要装置实现满负荷生产。2006年全年共加工原油3.07亿吨,比上年增长6.3%,但增幅回落了0.2个百分点。其中,中石油加工原油1.16亿吨,增长4.8%;中石化加工原油1.46亿吨,增长4.6%。

全年全国共生产成品油1.82亿吨,比上年增长4.5%,增幅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其中,汽油产量为5591.4万吨,比上年增长3.7%;柴油产量为11653.4万吨,比上年增长5.5%;煤油产量为960万吨,比上年下降2.9%。中石油生产成品油7349万吨,比上年增长3.3%。其中汽油产量为2408.3万吨,增长4.81%;柴油产量为4605.17万吨,增长2.53%;煤油产量为333.45万吨,增长4.8%。中石化约生产成品油1.6亿吨。其中汽油产量为2546.0万吨,增长1.37%;柴油产量为6161.58万吨,增长5.83%;煤油产量为635.40万吨,下降4.15%(表1-1)。

由于乙烯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加快了乙烯产能建设的步伐。2006年我国乙烯总产量达到941.2万吨,增长22.2%。其中,中石油的产量为207万吨,增长9.5%;中石化为633万吨,增长15.3%,排名世界第4位。长期以来,我国的乙烯领域为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所主导,但随着中海油上下游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尤其是中海壳牌80万吨乙烯项目于2006年年初建成投产后,其在2006年的乙烯产量就达到了64.62万吨。我国乙烯生产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现雏形(表1-2)。

表1-1 2006年全国原油加工量和主要油品产量单位:万吨

注:①由于统计口径不统一,煤油数据略有出入;②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06年的燃料油产量为626.1万吨,比上年增长10.7%。资料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表1-2 2006年中国乙烯产量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三大石油集团及股份公司网站。

2005年国家发布了《乙烯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和《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使我国炼化工业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势头更加迅猛。我国一大批炼化项目建成投产或启动。吉林石化70万吨/年、兰州石化70万吨/年、南海石化80万吨/年、茂名石化100万吨/年乙烯新建或改扩建工程建成投产;抚顺石化100万吨/年、四川80万吨/年、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以及天津石化100万吨/年乙烯及配套项目开工建设。2009年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投产后,镇海炼化具有2000万吨/年炼油能力和1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成为国内炼化一体化的标志性企业。值得一提的是,总投资为43.5亿美元、国内最大的合资项目———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的投产,标志着中国海油的上下游一体化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结束了中海油没有下游石化产业的历史。

2006年是多年来中国炼油能力增长最快的一年。大连石化新1000万吨/年、海南石化800万吨/年炼油项目,以及广州石化1300万吨/年炼油改扩建工程相继建成投产;大连石化的年加工能力超过了2000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炼油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广西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也已开工建设。可以看出,我国的炼化工业正在向着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方向不断推进。

2006年,我国成品油销售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强产运销衔接,优化资源流向,继续推进营销网络建设,努力增加市场资源投放量。中石油全年销售成品油7765万吨,同比增长1.3%,其中零售量达4702万吨,同比增长23.3%。中石化销售成品油1.12亿吨,增长6.7%。中石油加油站总数达到18207座,平均单站日销量7.8吨,同比增长16.7%。中石化的加油站数量在2006年经历了爆发式增长,通过新建、收购和改造加油站、油库,进一步完善了成品油网络,全年新增加油站800座,其自营加油站数量已经达到2.8万座,排名世界第3位。

4.国际合作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油气业务取得了进展,尤其是与非洲国家的油气合作有了很大发展,合作的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大。

中石油海外油气业务深化苏丹、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等主力探区的滚动勘探,稳步开展乍得等地区的风险勘探,全年新增石油可采储量6540万吨。同时加强现有项目的稳产,加快新项目上产,形成了苏丹1/2/4区、3/7区及哈萨克斯坦PK三个千万吨级油田。2006年,中石油完成原油作业量和权益产量分别为5460万吨和280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877万吨和804万吨;天然气作业产量为57亿立方米,权益产量为38亿立方米,同比约分别增长17亿立方米和10亿立方米在苏丹,中石油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高钙、高酸原油延迟焦化装置,3/7区长输管道工程也投入运营;该公司还新签订乍得、赤道几内亚和乌兹别克斯坦等9个项目合同,中标尼日利亚4个区块;海外工程技术服务新签合同额31.9亿美元,业务拓展到48个国家,形成了7个规模市场。在国内,中石油与壳牌共同开发的长北天然气田已正式投入商业生产,并向外输送天然气。

中石化“走出去”获得重要进展。2006年,中石化完成海外投资约500亿元,获得俄罗斯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49%的股权,正在执行的海外油气项目达到32个,初步形成发展较为合理的海外勘探和开发布局。中石化全年新增权益石油可采储量5700万吨,权益产量达到450万吨。该公司还积极开拓海外石油石化工程市场,成功中标巴西天然气管道、伊朗炼油改造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在国内,中石化利用其在下游领域的主导地位,与福建省、埃克森美孚及沙特阿美在2007年年初成立了合资企业“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化森美(福建)石油有限公司”。两个合资企业的总投资额约为51亿美元,成为中国炼油、化工及成品油营销全面一体化中外合资项目。项目将把福建炼化的原油加工能力提高到1200万吨/年,主要加工来自沙特的含硫原油;同时建设80万吨/年的乙烯裂解装置,并在福建省管理和经营大约750个加油站和若干个油库。此前,中石化与BP合资的上海赛科90万吨/年乙烯、同巴斯夫公司合资的扬巴60万吨/年乙烯项目已于2005年建成投产。

目前,在政府能源外交的推动下,中国企业“出海找油”的战略已初见成效。但随着资源国对石油资源实行越来越严格的控制,中国企业在海外寻油的旅途上也将面临更多的困难与障碍。

5.管道网络建设顺利进行

我国油气管道网络建设继续顺利推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我国覆盖全国的油气骨干管网基本形成,部分地区已建成较为完善的管网系统。

原油管道:阿拉山口—独山子原油管道建成投产,使中国首条跨国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全线贯通,正式进入商业运营阶段;总长度为1562千米的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中的原油干线已敷设完成。

成品油管道:国家重点工程———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中的成品油管道建成投产,管道全长1842千米,年设计量为1000万吨;干支线全长670千米、年输量300万吨的大港—枣庄成品油管道开工建设;中石化的珠三角成品油管道贯通输油,管道全长1143千米,设计年输量为1200万吨,将中石化在珠三角地区所属的茂名石化、广州石化、东兴炼厂和海南石化等炼油基地连接在一起,有利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对于提高中石化在南方市场的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2006年是中国液化天然气(LNG)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第一个LNG试点项目———广东液化天然气项目一期工程投产并正式进入商业运行;一期工程年接收量为260万吨的福建液化天然气项目与印度尼西亚签署了液化天然气的购销协议,资源得到落实;一期工程年进口量为300万吨的上海液化天然气项目开工建设,并与马来西亚签订了液化天然气购销协议。在我国,经国家核准的液化天然气项目有10余个。在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国际天然气价格持续走高的情况下,气源问题将成为制约中国LNG项目发展的最大瓶颈。

6.科技创新投入加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石油企业努力实现稳定、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2005年中石油高端装备技术产品研发获得重大突破,EI-Log测井装备和CGDS-I近钻头地质导向系统研制成功。这两项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外国公司对核心技术的垄断。中石油全年共申请专利800余项,获授权专利700项,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登记重要科技成果600项。2006年,中石油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令人瞩目。按照“一个整体、两个层次”的架构,相继组建了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石油化工研究院,使公司层面的研究院已达到8家,覆盖公司10大主体专业、支撑7大业务发展的20个技术中心建设基本完成,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精干高效、协同互补”的技术创新体系。

中石化基本完成了生产欧Ⅳ标准清洁成品油的技术研究,为油品质量升级储备了技术;油藏综合地质物理技术、150万吨/年单段全循环加氢裂化技术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顺利完成;空气钻井、高效柴油脱硫催化剂等一批技术得到应用;一批自主开发的技术成功应用于新建或改造项目,特别是海南炼油、茂名乙烯的建成投产,标志着中石化自主技术水平和工程开发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石化及合作单位的“海相深层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机理、勘探技术与普光气田的发现”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带动了四川盆地海相深层天然气储量增长高峰,推动了南方海相乃至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的快速发展,是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理论的重大突破,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中石化共申请专利1007项,获得中国专利授权948项,其中发明专利占74%;申请国外专利97项,获得授权61项。

中海油2006年的科技投入超过20亿元,约占销售收入的1.3%,产生了一批有价值的科技成果。“渤海海域复杂油气藏勘探”、“高浓缩倍率工业冷却水处理及智能化在线(远程)监控技术”荣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渤海复杂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技术研究取得突破,发现、盘活了锦州25-1南、旅大27-2等一批渤海复合油气藏和特稠油油群,该公司的海上稠油开发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7.加强可再生能源发展

我国国有石油公司明显加强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尤其是在生物柴油的开发上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彰显了从石油公司向能源公司转型的决心和勇气。

中石油与四川省政府签订了合作开发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双方合作的目标是“共同实施‘四川省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把四川建设成‘绿色能源’大省、清洁汽车大省;‘十一五’共同建成年60万吨甘薯燃料乙醇、年产10万吨麻风树生物柴油规模”;与国家林业局签署了合作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并正式启动云南、四川第一批面积约为4万多公顷的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建成后可实现每年约6万吨生物柴油原料的供应能力。到“十一五”末,中石油计划建成非粮乙醇生产能力超过200万吨/年,达到全国产能的40%以上;形成林业生物柴油20万吨/年商业化规模;支持建设生物质能源原料基地达40万公顷以上,努力成为国家生物质能源行业的领头军。

中石化年产2000吨生物柴油的试验装置已在其位于河北省的生物柴油研发基地建成,成为迄今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标志性试验装置,为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开展基础性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强有力技术平台与支撑。中国海洋石油基地集团有限公司与四川攀枝花市签订了“攀西地区麻风树生物柴油产业发展项目”备忘录,计划投资23.47亿元,建设年产能为10万吨的生物柴油厂。

目前,我国生物柴油的发展十分迅猛,但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国有大企业介入生物柴油领域,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整个生物柴油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也是很有益的。

二、中国石油工业存在的问题

1.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低,人均占有量低

我国油气资源丰富,但探明程度较低,人均占有量也较低。根据全国6大区115个含油盆地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的结果,我国石油远景资源量为1085.57亿吨,其中陆地934.07亿吨,近海151.50亿吨;地质资源量765.01亿吨,其中陆地657.65亿吨,近海107.36亿吨;可采资源量212.03亿吨,其中陆地182.76亿吨,近海29.27亿吨。尽管我国油气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偏低。我国石油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为11.5~15.4吨,仅为世界平均水平73吨的1/5~1/6;天然气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为1.0万~1.7万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7万立方米的1/5~1/7。与耕地和淡水资源相比,我国人均占有油气资源的情形更差些

2.油气资源分布不均

全国含油气区主要分布情况是:东部,主要包括东北和华北地区;中部,主要包括陕、甘、宁和四川地区;西部,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肃西部地区;西藏区,包括昆仑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的地区;海上含油气区,包括东南沿海大陆架及南海海域。

根据目前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从东西方向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从南北方向上看,绝大部分油气资源在北方。这种油气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格局,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油气供求关系的协调带来了重大影响。从松辽到江汉和苏北等盆地的东部老油区占石油储量的74%,以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为主体的中部区占5.77%,西北区占13.3%,南方区占0.09%,海域占6.63%。而海域中渤海占全国储量的4%。2000年,随着更多的渤海大中型油田被探明,海上也表现出石油储量北部多于南部的特点。

目前,我国陆上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陆上资源量的43.2%和39.0%。天然气探明储量集中在10个大型盆地,依次为:渤海湾、四川、松辽、准噶尔、莺歌海-琼东南、柴达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尔多斯。资源量大于l万亿立方米的有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珠江口、东海、渤海湾、莺歌海、琼东南、准噶尔9个盆地,共拥有资源量30.7万亿立方米

3.供需差额逐渐加大

最近5年,石油消费明显加快。2006年全国石油消费量达到3.5亿吨,比2000年净增1.24亿吨。

到2020年前,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速度发展,工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特别是交通运输和石油化工等高耗油工业的发展将明显加快。此外,城镇人口将大幅上升,农村用油的比重也将增加。多种因素将使我国石油需求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在全社会大力节油的前提下,如果以平均每年的石油需求量大体增加1000万吨的规模估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接近5亿吨;进口量3亿吨左右,对外依存度(进口量占总消费量的比率)约60%,超过国际上公认的50%的石油安全警戒线。我国石油安全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4.原油采收率较低,成本居高不下

俄罗斯的原油平均采收率达40%,美国为33%~35%,最高达70%,北海油田达50%,国外注水大油田的采收率为50%左右。我国的平均采收率大大低于这一水平。原油包括发现成本、开发成本、生成成本、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在内的完全成本,目前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相比,我国原油的完全成本非常高。1998年,中石油和中石化重组之前,我国的石油天然气产量一直作为国家指令性计划指标,为保证产量任务的完成,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将有限资金投向油气田开发和生产;而在新增可动用储量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对老油田实行强化开采,造成油田加速进入中后开发期,综合含水上升很快,大大加速了操作费用的上升。重组后的中石油,职工总数很多,原油加工能力不高,这就导致人工成本太高,企业组织形式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各油田及油田内部各单位管理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很多。预算的约束软,乱摊乱进名目不少。在成本管理上,没有认真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加之核算制度不够严格和科学,有时还出现成本不实的现象。

5.石油利用效率总体不高

我国既是一个石油生产大国,又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石油利用效率不高的国家。以2004年为例,我国GDP总量为1.9万亿美元,万美元GDP消耗石油1.6吨。这个数字是当年美国万美元石油消费量的2倍,日本的3倍,英国的4倍。目前,国内生产的汽车发动机,百公里油耗设计值比发达国家同类车要高10%~15%。我国现阶段单车平均年耗油量为2.28吨,比美国高21%,比德国高89%,比日本高115%。要把我国2020年的石油总消费量控制在5亿吨以内,就要求在过去15年石油消费的平均增长水平上,每年降低25%以上。以上情况,一方面,说明我国节约用油的潜力很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节约、控制石油消费过快增长的难度相当大

6.石油科技水平发展较低

我国石油科技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科研创新能力更差。基础研究水平差,大部分基础研究工作只是把国外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在我国加以具体运用。如地震地层学、油藏描述、水平井技术和地层损害等。另外,国外还有许多先进理论尚未引起国内足够的重视,如自动化钻井、小井眼钻井、模糊理论在油藏工程中的应用等。基础研究的这种局面表现为我国科研工作的创新能力差,缺乏后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求中石化的改革进程!! 要完整,详细的!!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首先任何只谈工资不谈补助和绩效的回答都是耍流氓,工资基数全国各行各业都只有两三千,重要的是绩效,补助奖金,这个收入我比较清楚。我在中石化一个小油田工作,因为油田工种很多,我们主要以采油,作业,钻井的平均数做评论。我们一个小油田,我所说的收入都是拿到手的所有收入,一线工人大约7-10万,基层队级8-12万,科长10-15万。我们这个油田效益不好,而且中石化的油田板块收入普遍不如中石油,中石油的如新疆几个油田,四川,收入是上面的1.8倍。普通工人在15万,海油的工人我不知道,几个同学都是高级队长,平台经理或者科长,高级队长一年27万,副科长23万,这个收入在现在,只能说很一般,而且石油行业是高危行业,艰苦行业,机械伤害,电击,井喷,中毒,真的是操着卖白粉的心,而且基层永远缺人,还要像驴一样干活,干活要特小心,又远离城市,陪伴不了家人,拿点钱整天兢兢业业还要提心吊胆,真的不像大家说的那么好!油区周围那么多老百姓,他们都不想让自己的子女做石油工人!

非常糟糕,发工资困难。胜利油田2017年拖欠工资半年之久,奖金早成 历史 名词,逢年过节别人分福利,月饼花生油等等,企业发“十会八必须三禁止”一类的小册子,全体员工一人一本,还要考试,背不下来后果严重;条件恶劣的青海油田,中级职称月薪不到4000元。支撑大家奋力工作的除了爱国、爱石油专业,还有坚定的希望,笃信油价总有恢复正常的那一天,不论那一天多么遥远,总会来的。

完犊子了 工人月薪3000元左右 领导要高很多 这就是真实的中石油 实话,现在又要减薪了,物业费也自己交了,领导赚的多,这点钱不算什么,普通员工就难了。

普通工人的收入和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无法相比,相差百倍,千倍。

实话是真的不怎么样。

第一:工作时间长,就拿我来说吧,每天上班说是12个小时,把来回路上的时间加进去,早都超过了。比如今天我上白班,6:30起床洗漱,6:50出门坐车到厂区上班,7:15吃早餐。7:30到工作岗位检查设备准备接班,然后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晚上20:00点下班准备回家,20:15坐车,回到家的时间是20:35分。基本上每天都是接近14个小时。4天一个轮班,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很烦。

第二:工作强度大。我们是一家石油炼制企业,一年四季除过正常的停车检修外,基本都是满负荷运行,机器运转不停,工人2班倒,生产一线人员少,一个萝卜一个坑,从早上上班开始到吃中午饭,可以说连喝口水的时间都紧,很累。

第三:福利待遇差。一年四季基本没有什么福利,要说有福利就是每年的春节、五一、十一给职工发一袋米(10千克),一袋面(10千克),一桶油(5千克),总价值也就几百块。

工资低,像我这样工作了30多年的老师傅,每月拿到手的钱只有4300块。怪谁呢?只能怪自己不是领导,领导每月奖金高,补助高,年底还有承包奖。不说了,说的越多越闹心。

上班干活去了。

我是中石油的普通员工、管理人员比一线工人还多、挣的还比员工高很多

老马在中石油中石化都接触过,说说我见到的吧。

两家企业都是超级央企,子公司分公司很多,待遇也是千差万别。但是有如下几个特点:

中石油的企业大部分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理位置不是很好,所以工资高一些。比如新疆青海的一些油田和化工厂,最底层操作工每月也能拿到6000元以上。

中石化的企业一般都是在东部地区,相对工资较低。我就不说名字了,很多的老化工厂,普通工人一个月也就三四千元,领导就不说了。

中石化的几个明星企业和新建的企业工资较高,比如某海炼化等,比如中某某创等。操作工一年都可以拿到十万元左右,领导更是多的不得了。

国企里挣钱少的人爱喊叫,喜欢晒自己的工资,真正挣得多的都很沉默,不敢晒收入。

同在一个集团公司,下面的公司收入差别很大,这就是现实。

我在中石化旗下的油田上班,月工资在市里买不了一平方的房子,我父母都是在油田退休的工人,在过几年我也要退休了,我每年疗养费一年6000、奖金基本上1000左右,剩下的就是岗位工资这一块,我们家是孩他爸在油田采油厂上班,没有周六周日,天天去,他的岗位工资有3400,疗养费一年8000,加班、奖金,反正一个月下来比我高不少!总体来说比较稳定!我朋友他弟弟在中石油长庆油田前线上班,我听她说一年有小15万多,油田岗位工资都差不多,那就是他们奖金福利比中石化待遇好

中石化的我了解一些,效益好的单位诸如镇海、茂名收入都不低,青岛大炼油由于人少,效益也不错,一般职工税前总收入应该在12—15万,科级干部20—30万,处级在30万以上。效益不好的就难说了

石油系统与20年前今非昔比,20年前石油和电力、铁路是待遇福利位列前三名的系统。经过多次改革后,石油系统主要分为主体和非主体、三产三大块,主体主要包括作业、采油勘探等,其他基本都剥离到非主体。一般油田内部等级分明,分为职工家属、工人、小队长、科员、副科长、科长、付处、处长、局长、书记等多个等级,福利待遇千差万别,职工家属是计划经济就有的产物,好多是陪同一线油田工人艰苦创业的伴侣,属于没有正式合同临时工,只有基本工资和社保,没有绩效考核奖金等,工资只有正式工人的一半左右,北方油田普通职工基本工资一般不高,2000-3000/月,效益好的有半年奖和年终奖,年综合收入5-8万,各地区有一定差异;科员7-10万,科级一般12-20万/年,油田科级以上职务的管理权限相对地方同级别一般较大,个别综合收入30-50也有,处级以上在系统内基本属于百姓眼中的高官,不同职能权限收入差异较大,而且很多有年底分红。近几年非主体单位被系统剥离后,收入相对主体职工相差1/4-1/3之间,而且已逐渐取消年终奖制度。虽然多次改制,但内部超员超编依然存在,论体力劳动付出,一线工人付出最多,而且有的非主体单位的一线工人付出的体力劳动不比主体工人少。

最近中国石化怎么了?怎么一路下跌啊?请专家点评这支股票!!谢谢!!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聚焦1983年至2003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潮汹涌,波澜壮阔。在这不平凡的二十年里,中国石化历经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练和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纪元,神州大地万象更新,石化工业生机勃勃。为了用好一亿吨石油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1983年2月党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对全国重要的炼油、石油化工和化纤企业实行集中领导、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同年7月12日,由全国各地39个企事业单位联合组建的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正式成立,我国石化工业由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石化总公司成立后,以“改革、开发、振兴”为己任,充分发挥集团化联合优势,团结奋斗,开拓前进。一方面,广泛筹措资金,组织重点工程建设。到“七五”末,大庆、齐鲁、扬子、上海等30万吨乙烯工程和镇海、乌鲁木齐、宁夏等大化肥工程全部建成投产,洛阳、广州、镇海等炼油工程和上海石化二期工程相继建成投产。振兴石化的“第一战役”初战告捷。原油加工能力由9588万吨扩大到1.24亿吨,乙烯生产能力由59.5万吨扩大到182万吨,石油化工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围绕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广泛开展装置等达标活动,并成功开发了具有同期国际水平的重油催化裂化、缓和加氢裂化、催化裂解等炼油工艺技术和乙烯裂解炉技术,重要装备和“三剂”国产化取得突破。另一方面,进一步推行改革,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在集中统一管理的基础上,从人财物、产供销等方面赋予企业自主权,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坚持和发扬优良传统,抓住基层建设不放松,建立并落实经济责任制,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夯实了企业管理的基础,保持了生产建设的稳定发展。到1990年,石化总公司圆满完成批准下达的“三二九”承包任务(即在1985至1990年,总投入300亿元,总产出900亿元,1990年当年实现利税200亿元),为国家财政提供了积累,为企业发展积蓄了后劲,为振兴石化奠定了基础。

进入90年代,特别是党的十四大后,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国有企业改革确立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石化工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石化总公司围绕过好市场关,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进一步深化改革,从严治内,加快建设支柱产业。在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上,实行集团化、国际化、多元化、股份化经营,进一步完善两级法人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促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海、镇海、燕山、齐鲁、扬子等企业进行整体或局部改制,在境内外发行股票,募集资金,转换机制,促进发展。同时,加大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力度,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实行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在重点工程建设上,集中力量组织了振兴石化“第二战役”,建成了安庆腈纶、福建炼油、辽化二期、茂名乙烯、九江化肥和一批深度加工和储运设施项目;推广燕山乙烯、镇海炼油等改造的经验,完成了扬子、上海、齐鲁、大庆等乙烯改造,走出了一条消除“瓶颈”、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在进入市场上,统筹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加工进口原油,促进产销一体化,大力开发新产品,创造条件推动企业进入市场。在科技开发上,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组织“一条龙”科技攻关,内部扬长避短,外部取长补短,极大地促进了科技进步,到“九五”末,炼油技术基本可以立足国内,石油化工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自主创新,一批炼油、化工催化剂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在内部管理上,坚持“眼睛盯住市场,功夫下在现场”,加强以岗位责任制为基础的基层建设和以资金、成本管理为中心的专业管理,开展生产装置、专业和企业全面达标活动,进一步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推广邯郸钢铁厂和上海石化、镇海炼化等企业的经验,促进了企业管理整体水平上台阶。经过进一步改革、发展、提高,石化总公司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

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资本重组此起彼伏,跨国公司实力更加强大。党的十五大后,党中央、审时度势,决定对石油石化行业实施战略性改组。1998年7月,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同时重组成立,分别实现了上下游、内外贸、产销一体化。这是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石化集团公司成立后,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线,以市场为基础,进一步转变观念,转换机制,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高效益,向着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集团的目标迈进。2000年2月,经过整体重组改制,石化集团公司集中主业和优质资产创立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0月和2001年8月,中国石化先后在境外、境内发行 H股和 A股,在纽约、香港、伦敦和上海上市,实现了股权结构的多元化,进入了国内外资本市场。2000 2002年,通过协议解除劳动合同、改制分流等途径,积极稳妥地推进减员增效,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善了职工队伍结构。与此同时,根据一体化产业链、油价与国际市场接轨等新特点新变化,石化集团公司不断完善资源、营销、投资、科技和人才等发展战略,努力扩大资源、拓展市场、降本增效、严谨投资,大力提高经济效益,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整体抗风险能力。油气勘探开发方面,东部老区连续6年实现储采平衡有余,油气产量稳定提高,西部新区勘探取得战略性突破,资源序列得到改善。炼油化工方面,完成了加工含硫原油、成品油质量升级等炼油改造,特别是燕山、上海、扬子等乙烯第二轮改造,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成品油销售方面,通过收购、新建、改造等方式,大力发展终端网络,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石化集团公司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与国外大公司的合作,一方面引入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合资建设世界级石化项目,加快自身产业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走出去”开发国外资源,开拓国际市场。

经过二十年改革发展,中国石化的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市场竞争力逐渐增强。1983年的石化总公司,业务囿于炼油化工,资产总额210亿元,销售收入272亿元,实现利税107亿元。2002年的石化集团公司,已是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油品营销一体化的能源化工公司,资产总额5769亿元,销售收入3780亿元,实现利税543亿元。2002年,石化集团公司位居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全球500强企业第70位。

回首二十年发展历程,中国石化的每一步巨大跨越,都离不开党中央、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二十年来,李人俊、陈锦华、盛华仁、李毅中、陈同海等同志和中国石化历届党组的同志一起,坚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政治,谋大局,牢记国有大企业的责任和办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贯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业绩。

站在过去与未来的交会点上,回首往昔,我们备感自豪;放眼未来,我们激情满怀。中国石化二十年的辉煌成就,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对照发达国家的大公司尤其是超大型石油公司,中国石化的经济规模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仍有较大的差距。在前进的道路上,中国石化既有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有严峻的竞争考验。最大的机遇就是,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国民经济将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石油石化工业提供了无比广阔的市场空间。最大的挑战就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市场更加开放,国内企业将直接面对国外大公司的全方位竞争。关键是要善于抓住机遇,趋利避害,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缩小与国外大公司的差距,积极应对挑战,赢得竞争的主动权。目前,中国石化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调整完善今后的发展定位和中长期目标,坚持“改革、调整、创新、发展”的方针,从战略上和策略上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力争到2010年,把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建成主业突出、资产优良、股权多元、科技创新、管理科学、财务严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一体化能源化工公司。存续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实现自立生存发展。与之相应,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成为资产管理规范、高效、精干的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力争到2020年,把中国石化建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相信,中国石化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定能在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征程上,不断迈出新的步伐,创造新的辉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石化走过的是不平凡的过去,迎接的将是更加美好的未来。

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突然缩减规模?恒力、万华、等项目进展如何?

中国石化05年实现收入7991亿元,净利润3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和22.6%,每股收益0.456元(香港会计准则0.472元),符合预期。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反而同比下降2.8%,主要是炼油业务受制于政策亏损较大。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对公司业绩的影响长期可以谨慎乐观,但短期甚难体现。作为A股市场旗帜性企业,公司股改日益迫近,可能支付的对价构成安全边际,维持推荐评级。

勘探开发一枝独秀。受益于原油价格高涨,2005年勘探开发业务实现经营收益469亿元,同比大增213亿元。原油产量基本稳定,平均实现销售价格2,665元/吨(约45.9美元/桶),同比增长36.2%;天然气产量提高14%,平均实现销售价格673元/千立方米,同比提高9.3%。上游经营收益占全部经营收益的比例达到70%。

炼油亏损大,营销和分销业务量增利减。2005年中国石化汽柴煤油产量增4.58%,但受制于成品油调价不到位,炼油事业部亏损较大,计入94亿元的补贴后仍有35亿元的经营亏损,较04年经营收益减少94亿元。炼油毛利1.32美元/桶,较2004年的3.86美元/桶下降2.54美元/桶,或65.8%。营销和分销业务量同比增10.5%,达到1.05亿吨,批发比例下降而零售比例提高,垄断优势显现。但全年经营收益下降43亿元,至104亿元,可视作系统内不同部门之间的补贴和转移。

化工业务规模继续扩张,但景气度下降。05年乙烯、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的产量分别同比增长30.6%、22.3%、11.6%、11.7%,但石油价格暴涨对下游需求的抑制作用开始显现,多数石化产品毛利空间受到挤压,全年化工经营收益同比减少44亿元,四季度单季已经出现小幅亏损,毛利率从一季度的19%降到四季度的7%,景气度下降的特征比较明显。

股改迫近,维持推荐评级。长期估值受矿产资源税制、成本项目变化、上游发现、汇率、行业竞争格局演变影响远大于短期的炼油毛利变动。公司06年受益于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程度较为有限。原油价格上升的收益增长与化工毛利的下降构成对冲,06、07年EPS0.47、0.50元,以10倍市盈率计,价格中枢5元附近,考虑对价预期,维持推荐-A评级。

一、上游业务地位突出

2005年中国石化勘探开发业务实现经营收益468亿,占全部经营收益的70%,地位较2004年更加突出。成品油价格管制使中国石化更像一只原油股。

二、炼油补贴后仍亏损35亿

中国石化2005年汽柴煤油产量同比增4.58%,但受制于成品油调价不到位,炼油事业部计入94亿元的补贴后仍有35亿元的经营亏损,较04年经营收益减少94亿元。炼油毛利1.32美元/桶,较2004年的3.86美元/桶下降2.54美元/桶,或65.8%。

三、营销板块通过内部价格调整补贴炼油导致部门收益下降,化工景气逐季下滑

营销和分销业务量同比增10.5%,达到1.05亿吨,批发比例下降而零售比例提高,垄断优势显现。但全年经营收益下降43亿元,至104亿元,可视作系统内不同部门之间的补贴和转移。

化工业务规模继续扩张,但景气度下降。05年乙烯、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的产量分别同比增长30.6%、22.3%、11.6%、11.7%,但石油价格暴涨对下游需求的抑制作用开始显现,多数石化产品毛利空间受到挤压,全年化工经营收益同比减少44亿元,四季度单季已经出现小幅亏损,毛利率从一季度的19%降到四季度的7%,景气度下降趋势已成。

四、发现特大型整装海相天然气田

中国石化在川东北地区发现了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普光气田,探明储量2,510.71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1,883.04亿立方米,具备商业开发条件。规划到二零零八年实现商业气量40亿立方米/年以上,二零一零年实现商业气量80亿立方米/年,并配套建设川东北至山东济南的天然气管线。该气田的发现扩大了中国石化的天然气勘探领域,为未来增储上产创造了条件。

五、增加资本支出

2005年公司资本支出587亿元,其中勘探及开采板块230.95亿元,炼油板块141.27亿元,甬沪宁进口原油管道已全面建成投用;营销及分销板块109.54亿元,西南成品油管道全线建成投用,通过新建、收购和改造加油站、油库进一步完善成品油销售网络,全年净增自营加油站786座,巩固了市场主导地位;化工板块资本支出93.86亿元,分别用于茂名乙烯扩建、上海石化和扬子石化的PTA改造、化肥原料煤代油改造;总部及其他资本支出人民币11.64亿元用于信息系统建设。另外,上海赛科和扬巴乙烯两大合资项目顺利投入商业运营,计入资本支出26.02亿元。

2006年计划资本支出人民币700亿元。其中:勘探及开采板块298亿元,炼油板块146亿元,化工板块125亿元,营销及分销板块110亿元,总部及其它21亿元。

六、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启动

公司盈利受益于新机制的远景可以谨慎乐观,但短期存在相当不确定性。05年炼油业务亏损130亿元,与我们估计的120~150亿元相符,如果原油价格变动不大,3月26日的成品油价调整大致可令中石化的炼油业务盈亏平衡。但05年的WTI均价为56美元/桶,06年一季度已经较05年平均数上涨了12.9%,达到63.64美元/桶,米纳斯现货价较05年均价上涨的幅度更大,为22.9%,达到63.28美元/桶。按照油品定价机制配套改革方案的设计,这样的原油价格水平下中石化的炼油业务应处于盈亏平衡状态,如果原油价格不从目前位置回落,成品油出厂价未来仍需继续上调。

七、注意长期因素

目前市场对新成品油定价机制提升炼油利润从而带来炼油、炼化尤其是一体化公司估值上升的关注度高,而对一些从更根本、更长远角度影响公司估值的因素注意不足。实际上,炼油业务作为整个石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其地位和重要性不仅低于上游的勘探开发,甚至也低于下游的渠道价值,05年三季度罕见的全球炼油高毛利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常态。和加工制造环节所能提供的有限附加价值相比,矿产税制的显著调整、汇率的明显变动以及未来石化市场竞争格局的演化,更有可能从长远影响公司的估值,这些因素基本为负面。只有勘探开发的重大发现,才是能够从根本上显著提升公司价值的事件。

八、股改对价提供中短期安全边际

06年原油价格上升的收益扣除特别受益金后与化工毛利的下降构成对冲,预计06、07年EPS0.47、0.50元,以10倍市盈率计,价格中枢5元附近。作为旗帜性公司,股改日渐迫近,可能支付的对价提供了投资的安全边际,维持推荐-A评级。

2019年8月8日东方盛虹公告,公司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优化调整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部分建设内容的议案》,对项目部分装置进行局部调整。

优化调整后,

项目1600万吨/年原油加工、280万吨/年PX、110万吨/年乙烯的主体产业规模不变;

柴蜡油加氢裂化等10套工艺装置规模调整;

润滑油加氢异构脱蜡、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聚 乙烯(PE)等8套装置取消;

供发电制氢系统方案变更;

炼油总加工流程适度优化, 成品油占原油加工比例由调整前的37%降低到调整后的31% ,并可提供更多基础化工原料;

项目总投资由 调整前774.7536亿降低到调整后的676.6396亿

预计项目投产后年均利润由调整前约101.3亿提高至调整后的约125.6亿,年均净利润由调整前约75.9亿增加至调整后的约94.2亿。

此外,在同一天还公告了《江苏东方盛虹股份有限公司 2019 年度非公开发行 A 股股票预案(修订稿)》,拟非公开发行的股票数量不超过总股本的20%,即不超过805,810,644股(含本数),募集资金总额(含发行费用)不超过50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拟用于盛虹炼化(连云港)有限公司1,6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其中,盛虹苏州拟以现金参与本次发行认购,认购金额不超过人民币15亿元。

据悉,盛虹炼化16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位于连云港市徐圩新区石化产业园,总投资约677亿,盛虹炼化(连云港)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计划建设周期36个月, 预计2021年建成投产。

项目拟采用Axens、Chevron、LUMMUS、DuPont、ExxonMobil、Shell、Lyondellbasell等国际先进工艺包技术,装置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的汽柴油产品将全部达到国VI标准;项目的PX、MEG原料将作为公司核心业务的上游原料,推动公司打造“原油炼化-PX/乙二醇-PTA-聚酯-化纤”新型高端纺织产业链。

方案调整原因

东方盛虹董事会表示,此次项目优化调整方案体现了“炼化一体、以化为主”的思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趋势, 项目调整后总投资估算降低,且经济效益有一定提升,能够充分发挥炼化一体化优势,符合上市公司和全体股东利益。

据东方盛虹介绍, 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1600万吨的单线规模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单线产能 ;该项目是公司实施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将打通原油炼化、高端化工与聚酯化纤的产业链条,实现汽柴油直链向网状型产业链的质变,推动发展下游高端化工新材料。

上述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总额将用于盛虹炼化(连云港)有限公司16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 对于此次募资的目的,东方盛虹称,一方面是响应国家发展高端石化产品、促进石化产业转型升级产业政策。另一方面是贯彻公司产业链纵向整合战略,实现产业链一体化协同发展

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重要时间节点

2018年9月17日 ,项目获江苏省发改委核准批复;

2018年11月7日 ,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协调推进调研会暨项目签约仪式举行;

2018年12月11日 ,项目环评报告获生态环境部批复;

2019年12月14日 ,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计划2021年底投产;

2019年1月15日 ,项目总体设计开工会举行,总体设计工作正式启动;

2019年3月8日 ,东方盛虹全资子公司石化产业与盛虹苏州、盛虹石化签订《股权收购协议》,作价101081.32万元收购盛虹炼化100%股权;

2019年3月11日 ,盛虹集团炼化一体化项目银团牵头行合作暨全面战略合作签约,项目获550亿元银团贷款;

2019年4月3日 东方盛虹公告,拟非公开发行绿色公司债券,票面总额不超过人民币 30 亿元(含 30 亿元),用于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

2019年4月12日 东方盛虹公告,拟对盛虹炼化(连云港)有限公司增资70亿,使盛虹炼化注册资本从10亿元增加至80亿元;

2019年6月1日 ,项目1600万吨/年常减压联合装置,310万吨/年1#连续重整装置、煤焦制气联合装置桩基工程开工;

2019年6月14日 ,25亿元连云港盛虹炼化产业基金签约;

2019年7月17日 ,总投资26.8亿元盛虹炼化一体化配套港储项目码头工程正式开工。

恒力石化

8月7日,由四建电仪公司承担的大连恒力石化项目150万吨/年乙烯装置变电所实现首批关键设备—电气盘柜一次安装就位,获得业主一致好评。

恒力石化150万吨/年乙烯项目成功完成裂解炉模块组吊装

7月27日,由四建公司承建的辽宁大连恒力石化150万吨/年乙烯项目经过全体参战员工的努力,裂解炉1061号炉对流室烟气集合罩模块实现安全平稳吊装就位。

据介绍,四建大连恒力石化乙烯项目部按照业主提供的供货时间,施工部、技术部提前编排施工计划,编制大型设备的吊装方案,上报监理部审核。选用了1350吨履带吊自带配重和750吨履带吊加超起进行吊装。液态炉9台,每台裂解炉对流室模块七块,共63组。依据《地基基础工程检测报告》,现场地耐力值是26吨/米2,均满足所有对流模块和集烟罩的吊装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

裂解炉对流室位于炉体辐射段上方,每台裂解炉对流室由7组对流模块和1组集烟罩等主要部件组成,其特点是高度高、重量和体积大,因此必须分部件、分段逐一由下而上进行有序的吊装。

为保证高空作业的安全,四建公司项目部安排在地面模块上焊接悬臂梁用于支撑脚手架,架设队在地面将脚手架搭设完成,交付监理公司报验合格后,再进行吊装,为后续的施工安全提供了保障。

恒力石化150万吨/年乙烯工程40万吨/年HDPE装置核心搅拌反应器顺利起运

2019年8月4日上午,位于什邡经开区的四川科新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为大连恒力石化(大连)化工有限公司定制的150万吨/年乙烯工程项目40万吨/年高密度聚乙烯装置的核心搅拌反应器顺利起运。

这次发运的“大块头”设备共计7台,是恒力石化(大连)化工有限公司150万吨/年乙烯工程项目40万吨/年高密度聚乙烯装置的核心搅拌反应器,分别为第一反应器、第二反应器、第三反应器、粉料处理罐等大型压力容器设备,累计总重达700吨。其中4台设备单台均重170余吨,最大外形尺寸为32.55m *7.5m *7.6m。

据了解,恒力石化(大连)化工有限公司150万吨/年乙烯工程项目是恒力石化在大连长兴岛新建的二期项目,一期项目为2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为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的国家级重点项目。

中科炼化

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年底将全面建成

8月7日,中国石化中科项目召开“大干150天”劳动竞赛动员会,全面贯彻落实戴厚良董事长关于中科项目建设的系列讲话精神,动员全体参建单位、参建人员,对“项目年底全面建成中交”目标发起冲刺,坚决确保集团公司党组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8月份的项目总体形象进度要求,是钢结构安装完成80%,设备安装要力争完成60%,工艺管道预制安装要力争达到40%。

8月5日上午10:30分,由洛阳工程公司总承包、十建公司负责安装、起运公司负责吊装任务的中科项目42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反应沉降器上封头吊装就位,标志着催化裂化装置“两器”中的反应沉降器设备主体安装工作基本完成。

8月7日,从四建公司获悉,近日,由四建第三工程公司中科项目部承担的中科炼化35HDPE装置最后一台大型设备---V-4221闪蒸罐,经过全体参建员工的共同努力,实现安全、平稳安装就位,圆满完成中科炼化35HDPE装置大型设备安装。

反应沉降器总重量994吨,整体高66.32米,直径自下而上从1.9米经过四次变径至最大9米,呈上大下小的锥体形状。反应沉降器安装坐落于50.5米高的“井”字形钢筋混凝土框架基础中,安装就位后顶标高达68.2米。反应沉降器壳体分五段在现场地面预制,并进行内件装配、外部平台钢结构模块化组装,预制完成后再分段吊装就位。

此次分段吊装的反应沉降器上封头直径为9米,高4.75米,重138吨,采用1250吨履带起重机吊装,因吊装位置场地极其狭窄,在吊装过程中,为方便完成吊装任务,又使用了一台260吨 汽车 吊配合上封头翻转调整。

自5月27日反应沉降器第一段起吊安装,至8月5日上封头的顺利就位,期间,催化裂化装置各参建单位克服湛江天气酷热,作业场地狭窄,起吊安装技术难度大,质量安全要求高等困难,以及反应器内作业高温闷热的恶劣条件,不断加快预制安装进度,全员团结协作、密切配合、风雨无阻、昼夜兼程,顺利完成了催化裂化装置核心设备反应沉降器现场组对和吊装安装任务。

项目回顾

总投资达数百亿元人民币的中科炼化项目,曾被称为中国最大在建石化项目工程。该项目 2011年3月 通过环评,获得了中国国家发改委核准,并于当年11月在湛江东海岛开工建设,但受国际油价下跌、炼油产能严重过剩等因素影响,项目建设几乎停滞。

2016年7月, 中国石化集团成立茂湛炼化一体化领导小组,统筹考虑茂名、湛江等区域的资源配置及炼化发展,中科炼化项目建设进入快车道。

2016年年底, 广东湛江中科炼化项目筹备组向媒体披露,中科炼化项目总体设计目前已获得通过。按照总体设计, 中科炼化项目建设总规模1000万吨/年炼油、80万吨/年乙烯,炼油采取“常减压+加氢裂化+渣油全加氢+催化裂化”核心流程,化工采取“乙烯衍生物HDPE+EO/EG+乙醇胺,丙烯衍生物全部PP”的产品方案。

2018年3月, 中石化炼化工程公告,集团于近日与中科(广东)炼化签订了中科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化工和动力站部分若干份设计、采购、施工(EPC)总承包合同。

该项目位于中国广东省湛江市。该合同的主要工作范围包括: 80万吨/年蒸汽裂解乙烯装置、40万吨/年裂解汽油加氢装置、55万吨/年聚丙烯装置、35万吨/年高密度聚乙烯装置、25万吨/年EO和40万吨/年EG装置、10万吨/年EVA装置、18万标准立方米/时煤制氢装置等化工部分主要生产装置, 以及动力站和其他配套公用工程单元和辅助生产设施。

辽宁宝来

大明重工承制辽宁宝来100万吨/年乙烯项目搅拌反应器成功发运

2019年8月2日,大明重工承制的辽宁宝来100万吨/年乙烯项目三台搅拌反应器成功发运。

三台反应器为搅拌反应容器,反应内介质主要是HDPE+乙烷,设备直径为4700mm,长度为17250mm,单台重量110吨。该设备结构特殊,技术要求非常高:设备本体满布半管,装配要求高;半管与设备本体焊接工作量大;单台设备半管60多圈,焊缝总长度达到1950米。搅拌器安装口的装配精度也非常高,搅拌器安装法兰与筒体轴线垂直度公差<0.01°,与筒体轴线同轴度误差<2mm;搅拌器上、下安装法兰同轴度误差<1mm。

如此高技术含量、超大设备的成功制造,依赖于大明重工实力雄厚的技术力量,高素质高技能的生产团队,以及严格把关的质量团队。客户管理团队对全程给予了指导,为质量和进度控制做出了突出贡献。

辽宁宝来轻烃综合利用项目PE装置大件吊装圆满结束

8月1日18点,十三化建六分公司辽宁宝来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轻烃综合利用项目45万吨/年LLDPE装置中,随着吊装主指挥的一声哨响, 107米高脱框架钢结构的最后一段模块(第四模块)顺利组对完成,第四模块安装完成也标志着整个PE装置区中大件吊装工作的圆满结束。从策划部署到组对和吊安装,整个施工过程见证了宝来项目部、施工队全体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做出的努力拼搏,见证了炎炎夏日不辞辛劳的十三化建人的工作精神。

脱钢结构整体重1170吨,脱设备重320吨,钢结构安装高度为32.6米—107米,框架整体设计为超高钢结构,钢柱全部采用焊接十字钢,单根主柱重量就达到了27吨,为此项目部决定钢结构预制采用工厂化预制,倒运到施工现场进行组对。

整体施工过程中危险因素和作业风险都处于可控状态,施工期间也遇到很多难点和问题,例如,称重模块的安装、设备穿钢结构框架时提升高度超高、框架外形尺寸超大等难题;连续的阴雨天气、材料供货不能及时等多种制约因素。为了保证质量和进度,项目部及时部署和协调。在作业方面,整个组对过程实施两班倒工作制,24小时不间断焊接。在技术方面,项目部组织了以专题会的形式多次专题研讨、论证以保证吊、安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这一系列的努力体现了六分公司集体的凝聚力和大家同心协力奋发向上的精神,确保了PE装置大件吊装工作的圆满结束。

新浦烯烃

新浦烯烃轻烃综合利用项目即将投料试车

据最新消息,泰兴新浦烯烃年产110万吨轻烃综合利用项目已进入紧张的机组试车阶段,将于8月正式投料运行,预示着泰兴经济开发区将成为国内第七个“大乙烯”化工园区。

该项目于2016年6月开工建设,耗时三年完成。总投资55亿元,建成后可年产65万吨乙烯、12万吨丙烯、1.45万吨氢气、4.5万吨C4、3万吨甲烷、4.5万吨裂解汽油等,达产达效后预计可新增年销售收入100亿元。

这是中国首套由乙烷、丙烷裂解制备乙烯的装置,乙烯获得率高达80.5%,远超传统工艺中以石脑油制备乙烯的35%获得率。此外,该项目中的单台气相裂解炉产能为目前全球最大。

预计投产后,泰兴经济开发园区内的企业可以实现自给自足,摆脱对进口乙烯原料的依赖,并向下游延伸至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等产品。同时推动园区乃至泰州化工产业完善布局、提升层次,助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由于烯烃项目素有“烯老大”之称,行业地位举足轻重,不仅在于乙烯是化工行业中产业链关联度极强的资源性产品,更在于具有项目装置复杂、技术含量高、投资强度大等特点,故此次建成的110万吨轻烃综合利用项目被评“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万华化学

万华化学HDPE项目6353装置粒料掺混仓吊装成功

7月23日,由中化六建宁波分公司承建的万华化学年产35/30万吨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项目HDPE装置粒料均化框架(6353)粒料掺混仓吊装顺利完成。

本次吊装的粒料掺混仓吊装重量33吨,高度31米,直径8米。因7月份为各施工单位赶工期的关键时刻,现场条件复杂,不仅需要克服设备进场运输路线的难题,还需要选择合适的吊车占位点。因此,在料仓吊装之前,技术人员精确测量,反复论证,确定采用350吨超起 汽车 吊主吊、80吨履带吊溜尾的吊装方案,同时和各个单位进行沟通协调,规划运输路线,排好吊装计划,力求保证道路畅通,随到随吊,不影响各个施工单位的正常施工。

粒料均化框架总共有料仓14台,这是第一批两台料仓吊装。此次吊装的成功,标志着HDPE项目料仓安装工程正式拉开序幕。

随着地下管道和钢结构的按期完工,十建承建的烟台万华化学聚氨酯产业链一体化乙烯装置工艺管道安装日前已陆续展开。

该项目工艺管道达到100万吋径,其中超高压蒸汽管道的特殊材质焊接预估达到3万吋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