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能知道从19年到2007年 大家耳熟能详的大事

2.美伊战争简介

3.国际原油价格主要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4.从近年能源利用结构看我国能源政策取向

5.谁知道四次中东战争的经验教训和对中国国防的影响

6.经济对能源价格的影响有哪些

美伊战争国际原油价格调整_美伊战争国际原油价格调整了吗

导致油价上升的原因

由百度文库了解:?(1)供不应求说。由于本世纪初以来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等几个大国的强劲增长,导致对石油的需求快速增加。而由于前期油价的低迷,使得产油国和厂商对于在未来提高石油产能的投入不足,出现在短期难以大幅提高产量情况。这在客观上造成石油供不应求的局面,推动油价上涨。同时高涨的油价使得产油国和厂商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这又在在主观上更加坚定了其通过低产量来维持高价格的信心,使得供不应求的局面进一步的加剧,并在短期内难以缓解;

(2)美元贬值说。由于本世纪初以来,美元持续的走软贬值,而世界主要石油市场大多是以美元标价的,因此造成油价的上涨。无论在理论上和现实中,都不可否认美元的走势与油价的走势在确实存在着负相关性,特别是在2001年底以后表现得更为明显。

(3)投机炒作说。由于油价的大幅攀升,能源大宗消费者大量购入原油看涨期权合约,试图防范油价上涨的风险。大批?投机者?眼见这一市场有利可图,随之进入国际原油期货交易市场,进行投机逐利活动。加上美国次贷危机使得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受到严重影响,导致一些投机资金为规避其它市场的风险而进入石油期货市场,对油价的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地区争端说。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以来与海湾地区国家的不和,加之美伊战争和伊朗核问题迟迟不能了断,使得世界上许多主要产油国常常以石油作为武器,在语言和行动上动不动以提高油价相威胁,增加了人们对于未来石油供应可能减少的预期,这一预期刺激人们更多地购入石油,从而进一步推高油价。?

原油和黄金有什么关系?

黄金和原油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原油价格的上涨表明黄金价格也将上涨,而原油价格的下跌表明黄金价格也将下跌。中长期来看,黄金和原油的波动趋势基本一致,但幅度不同。总体而言,黄金价格与原油价格正相关。在国际商品市场上,原油是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原油对黄金的意义在于,油价上涨将推高通胀,从而证明黄金在抗击通胀中的价值。根据历史数据,近30年来,平均每盎司黄金可以兑换15桶原油,而石油价格与黄金价格的正相关性约为80%。

谁能知道从19年到2007年 大家耳熟能详的大事

原油做为全球金融战略物资储备,没有幕后庄家。

真正引导原油大幅度震荡的原因只有战争,或者,政治局势等。

这类的消息面要严格把握,一旦出现,将大幅影响原油价格。

例如911,美伊战争等。其次影响金价的原因主要是美元的价格,美国的经济。

关于技术面的分析,每个人有适合自己的分析喜好,个人喜好MACD RSI 均线。

就这几个浅谈一下经验:

一.日线RSI,MACD可以看出全天的走势变化。4小时的RSI,MACD线是最稳定的价格指引。5分钟的MACD,RSI线,是顺势做单的指南针。

大家可以看下4小时的MACD 如果形成死叉或者金叉,价格都有一个大的趋势,线比较平滑。

不会出现忽然转折的迹象。RSI如果不是在某个高位固化,而是在箱体内。超买,超卖都是好的价格引导。

另外大家可以看到。MACD线的多空力量对比,任何周期,多或者空的区间都是4个周期。

这一样是个趋势的引导。具体的技术分析,还要看大家的喜好。

美伊战争简介

飞船名称: 神舟六号

发射: 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日 09:00:00

起飞: 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日 09:00:03.583

着陆: 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7日 04:33

飞行时间: 115小时32分钟

轨道: 76圈

高度: 343千米

国际原油价格主要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伊拉克战争又称美伊战争,是美国因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疑似)而发动的全面战争,共有4国参与作战,有评论认为其可视为第二次海湾战争,但具体分析可发现其不可称为“海湾二战”。而最后美国尚未发现传说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2010年8月3日,贝拉克·(Barack Obama)表示,8月底美国部队在伊拉克的作战行动将如约结束。驻伊美军8月31日结束作战任务。美国从2003年3月20日入侵伊拉克到2010年8月撤出全部战斗部队,历经7年零5个月。

战争代价

美方 4471名军人死亡 3.2万名军人受伤7630亿美元战争开支500亿美元重建 ?

伊方  ■8000名士兵死亡

■10-100万平民死亡

■480万难民

从近年能源利用结构看我国能源政策取向

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因素很多,既包括产量、消费需求量、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世界石油储备量这些市场因素,又包括战争、意外等非市场性因素。由于非市场因素的随机性太大,本节打算从市场因素出发,建立相应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和分析这些市场因素在国际原油价格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4.3.1.1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及其产量、价格政策

为反击国际大石油公司、维护石油收入,统一和协调石油输出国的石油政策,1960年9月在伊拉克的邀请下,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科威特、伊朗和伊拉克与会代表在巴格达聚会,会议决定成立一个永久性的组织,即石油输出国组织,最初成立时只有上述5个成员国,后来又加入了6个,欧佩克现有11个成员国,它们分别是: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利比亚、尼加拉瓜、卡塔尔、沙特、阿联酋和委内瑞拉。

目前,OPEC已探明储量占世界石油储量的78%,但产量只占世界总产量的40%左右,图4.12为OPEC在1960~2002年期间石油产量占世界石油产量的份额变化。OPEC市场份额的高峰出现在13年,占世界石油产量的55%。此后由于石油危机引起的高油价导致世界经济萧条,石油消费量锐减,以及替代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开发利用、能源使用效率的不断提高,墨西哥、英国北海油田、北阿拉斯加等许多大油田的相继发现,加上其他非OPEC国家受高油价诱使增加产量等原因的综合影响,OPEC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20世纪80年代中期跌到最低时只有30%左右,但1986年后的低油价刺激了世界石油消费的增长,抑制了对高成本油田的投资和石油勘探投资,加上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使得对OPEC的石油需求量增大,世界新增石油需求主要由欧佩克来满足,OPEC的石油市场份额开始缓慢上升。近年来由于非OPEC,特别是俄罗斯等国不断增产,OPEC的市场份额略有下降,但基本上稳定在40%左右。虽然目前只有40%左右的产量份额,但由于OPEC还留有约600万桶/日(或3亿/t年)的机动生产能力,这是其他石油生产国所无能为力的。世界上有50多个非OPEC产油国,他们以不足1/4的已探明储量,生产着占世界60%的年产量。因此,这些非OPEC石油生产大国,如俄罗斯等,基本上都已开足马力在生产。

凭借巨大的剩余生产能力,OPEC可以在国际原油价格超过市场承受能力、对主要石油进口国的经济生产产生不利影响时增加产量,缓解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此阻止油价的上涨并进一步降低油价;反之,当油价过低对石油出口国收入和经济生产产生不利影响时减少产量,缓解供过于求的局面,阻止油价的继续下滑,促使油价进一步回升。OPEC根据市场状况,通过剩余生产能力对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进行调节,力争将世界石油价格稳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所以从目前阶段看,虽然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限制和制约了OPEC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和控制能力,但它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仍然是不容忽视的,有时甚至能够操纵国际油价的涨落。尽管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总产量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60%,但各国均按自己的行为方式生产,没有统一的组织和行动,所以单一非O PEC国家的产量通常无法对国际原油价格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图4.12 OPEC石油产量份额

(据h tp://.eia.doe.gov/emeu/aer/pdf/pages/sec11_10.pdf)

此外,由于OPEC有大量的已探明石油储量,许多长期预测都表明将来世界对OPEC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大,从长期来看OPEC的石油份额有增大的趋势。因此,OPEC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不仅不会降低,还可能会进一步增大。所以如果OPEC能够协调好各国的利益,做到行动一致,将油价控制在给定的范围内,应当是一件较有把握的事情。

OPEC原油价格指的是沙特阿拉伯轻油(Arab Light)、阿尔及利亚撒哈拉混合油(Sahara Blend)、印度尼西亚米纳斯(Mlnas)、尼日利亚邦尼轻油(Bonny Light)、阿联酋迪拜油(Dubai)、委内瑞拉蒂朱纳轻油(TiaJuana Light)、墨西哥依斯莫斯轻油(Isthmus),7种原油市场监督价格的平均价格,O PEC利用这个价格监督国际石油市场的原油价格。OPEC从1999年9月以后开始研究价格带机制,并从2000年3月起开始正式实施这一机制。所谓价格带机制就是事先设定一个价格幅度,如果实际价格超过或低于这个幅度一定时间,就通过调整产量使价格回到设定的幅度内。欧佩克进行的尝试和各国货币当局为回避外汇大幅度变动而介入外汇市场的做法相似。

2000年10月开始,0PEC启用石油产量调整机制,使油价在2001年9月之前都维持在OPEC设定的价格机制带中。但到2001年9月美国爆发“9.11”,虽使油价一度上涨,但随后因国际石油市场担心美国经济将受重挫,带来石油需求大幅减少,加上产油国为了维持国际稳定而暂停启用石油产量调整机制,未在需求降低时进行减产,使油价在2001年10月跌至低于每桶20美元,甚至到2001年11月接近16美元/桶。截止到2001年12月底,因为冬季需求增加,且OPEC和非OPEC产油国也确定进行减产,油价才重新回到价格机制带中。2002年底和2003年初由于美伊战争和国际投机力量的双重影响,国际油价一度冲高到33美元/桶。但战争开始后油价迅速回落,此后的半年左右时间里油价基本上控制在OPEC的价格机制带中。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伊拉克安全形势日趋紧张,重建问题又困难重重,人们担心中东地区动荡局势将进一步加剧,从而导致石油供应紧张,加上世界经济的复苏和O PEC 在2003年9月和2004年4月两次减产,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2003年油价不断振荡上行,2004年4月以后更是一路上涨,完全脱离了OPEC设定的价格机制带。图4.13为2001~2004年11月OPEC一揽子油价走势。应该说在平稳时期OPEC的产量政策效果还是比较有效的。

图4.13 OPEC一揽子价格走势

(据EIA/OPEC通讯社)

4.3.1.2 OPEC原油产量与国际原油价格

原油产量作为供给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世界原油产量由OPEC和非OPEC原油产量两大块构成,OPEC和非OPEC的产量波动引起世界原油总产量的波动,进而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图4.14和图4.15 分别反映了1960~2002年期间OPEC、非OPEC和世界总的原油产量变化趋势和波动状况。

图4.14 原油产量波动

图4.15 石油产量波动

可以看出,自1960年以来的30多年里,除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苏联的解体,非OPEC国家原油产量出现微弱的下降外,其余时间里非OPEC原油产量基本上呈稳步上升的趋势。世界原油产量的波动主要来自OPEC原油产量的波动(表4.2,表4.3)。OPEC组织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的原油产量稳步上升,波动较小,但随后的10多年时间里产量波动较大。其中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两次大的石油危机,OPEC原油产量处于较大的变动之中;80年代初期O PEC原油产量大幅下降,从而导致世界原油产量发生相似的波动。

表4.2 欧佩克、非欧佩克和世界原油产量波动性统计量

表4.3 欧佩克、非欧佩克和世界原油产量波动之间的相关系数

从图4.16明显地看出,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末,世界原油产量的剧烈波动与OPEC原油产量的波动几乎完全一致。统计分析显示,OPEC原油产量变化与世界原油产量变化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41,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是显著的;而非OPEC产量变化与世界原油产量变化的相关系数只有0.278,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不显著。由于OPEC和非OPEC共同提供世界所需的原油产量,所以两者之间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两者的相关系数为负(-0.062)也说明了这一点。但由于世界所需的原油产量是随着供需、经济发展等情况而不断变化的,所以两者的这种反向关系很微弱,是不显著的。因此,OPEC原油产量波动是造成世界原油产量波动的一个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进而也是造成国际原油价格变化的原因。

既然OPEC原油产量变动是世界原油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因此OPEC产量变动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形成和波动起了一定的作用。图4.16反映了10~1998年期间OPEC原油产量与世界原油价格的变化趋势。

图4.16 OPEC原油产量与国际原油价格

在OPEC原油产量波动的同时,国际原油价格也从10年初的每桶3~4美元上涨到每桶30多美元。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原油产量稳步上升,原油价格基本上保持稳定,中东石油禁运打乱了石油产量的稳定走势,造成恐慌,使得原油价格迅速上涨。但随后OPEC组织进一步减产,原油价格仍然下滑,显然这就不是供给方面的原因,而主要是由于前一阶段高昂的原油价格造成世界经济的萧条导致需求减少所造成的。所以OPEC原油产量与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动趋势并不呈完全反向变动关系,这也可以简单地说明O PEC组织可以通过调整产量对国际原油价格的走势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能完全反映或左右国际原油价格的走势。

4.3.1.3 世界经济活动水平(GDP)与世界石油需求

一般来说,世界经济稳步增长时,由于各行各业扩大生产,需求的能源量相应增加,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需要更多的工人或更长的工作时间或劳动强度,从而增加了居民的收入,居民收入的增加有可能导致居民对生活能源使用的增多;相反,世界经济发展不景气时,各行业相对缩小生产规模,导致作为原材料的石油需求量减少,由于各部门生产规模缩小,或减少了雇佣劳动力或缩短了工作时间或降低了工作强度,使得居民收入也随之减少,这又进一步减少了居民对生活能源的使用。所以,能源消费量与世界经济活动水平(GDP)之间存在着正向变动关系。一些文献从实证角度也证实了这种关系的存在性。

4.3.1.4 OECD石油储备与国际原油价格

石油储备在将各种市场波动传送到油价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石油战略储备和商业库存在国际石油市场这个大系统中处于调节总供需量的地位。其数量变化直接关系到世界石油市场进出口量的变化(抛出库存可使进口量减少,购进库存则使进口量增加)。库存的作用相当于一个调节进出口量的“水库”。库存(物流)变化(即库存油在市场上的流量大小与方向)主要受供求差额、库存目标量、经营决策等信息流的制约与调节。它是一个累积性数量,与油价走势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图4.17)。

图4.17 OECD石油储备与国际原油价格

(1)20世纪80到90年代,油价基本处于经库存调节后的相对平稳的收敛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10多年里,除了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的海湾危机中有很短的一段时期出现了每桶原油价格超过30美元的情况外,油价一般都在每桶15~25美元的较小范围内波动。鉴于石油是中短期需求价格弹性极低的商品,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到90年代末的近20年的时间里,国际石油市场是处于OPEC组织和西方石油大公司都无法完全控制局面的条件之下,石油价格应该有相当大的波动空间。而这种大波动没有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可以说是与主要石油进口国的巨大石油库存储备的存在和合理使用有相当大的关系。

(2)19年起的油价动荡与同期储备量较大的变化有关

从19年初开始,由于亚洲金融风暴等因素的影响,世界石油需求锐减,OECD国家的石油库存储备量开始持续上升,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库存储备总量在460Mt到480Mt之间窄幅波动的局面。1998年1月一举突破500Mt大关后继续扶摇直上,1998年8月份达到526Mt的高峰。库存量不断刷新历史纪录,反映了当时国际石油市场供过于求的严重情况。虽然库存的迅速增加有助于大量吸收过剩的石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石油价格暴跌的压力,但是油价的急落还是几乎同步而来。到1999年2月,油价跌破了每桶10美元的心理线。这说明在19年以后制约世界石油市场的大环境条件方面与以前有了很大变化。

(3)如果没有库存调节,油价波动幅度明显增大

有研究表明,即使原来市场处于平衡状态,也会由于经济增长的变化、节能、替代能源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而使消费行为发生变化,也可能破坏原有的平衡,使油价波动不可避免,并且由于产、消双方调节不能合拍,使得油价有暴涨的趋势,甚至很长时间内不能达到相对稳定状态。且油价波动幅度明显增大,而没有像在可调节库存的条件下出现的油价波动渐趋平缓收敛的迹象。

因此,无论是在过去的相对稳定时期,还是在剧烈变动时期,库存的存在都有助于抑制或缓解油价的过激变化。

因此从长期来看,OPEC原油产量、世界经济活动水平(GDP)和OECD石油储备量是影响国际原油价格最主要、最基本的因素。

谁知道四次中东战争的经验教训和对中国国防的影响

丁锋

(国土部油气战略研究中心,北京,100035)

石油自20世纪50年代成为第一大能源以来,其战略地位经久不衰,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1993~2003年,世界石油消费量从757.6百万吨增至1049.1百万吨,增长291.5百万吨;而我国从1993年再度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消费量急剧上升,从1993年的140.5百万吨上升至2003年的275.2百万吨,增长134.7百万吨(占全球总增量46.2%,比10年前增加了28个百分点),且对境外石油的依存度逐年加大,2003年达36.4%。可见,油气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且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和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与此同时,受欧佩克的限产和美伊战争的影响,国际原油供应一度紧张,再加上西方有些机构的炒作,致使国际原油价格一路飙升,2003年连续突破30美元、40美元、50美元和55美元大关。面对如此高的油价和增幅如此高的石油需求(尤其是进口量大增,对外依存度已呈逐年加大的态势),人们不禁要问,我国目前的能源利用结构到底如何?如此高的油价对我国影响到底有多大?如果爆发新的石油危机,是否会对我国造成类似于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对西方发达国家同样甚至更大的打击?带着这样的疑问,根据BP公司的统计资料,笔者对析了前两次石油危机时期和近10年来西方发达国家、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利用结构和近10年来石油、天然气、煤炭消费的变化,得出了一些结论,并对我国能源政策取向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一些建议。

一、石油危机时期部分国家的能源利用结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清楚地认识到石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西方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加快了对石油的勘探开发。经过20多年的开发利用,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对石油的过分依赖,致使能源利用结构呈现出“一头沉”的现象。

如表1所示,11~12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期,美、法、德、英、日等发达国家在初级能源消费中,石油占了很大比重。比重最大的是日本(75.6%),其次是法国(66.6%)、韩国(61.9%)、英国(51.2%)、德国(47.4%),比重最小的是美国(44.2%);而我国和印度的主要能源是煤炭(中国79.3%、印度57.4%),石油所占比重较小(我国16.2%、印度31.3%)。在随后不久爆发的第二次石油危机中(19~1980年),上述6国在初级能源消费中石油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依然是主要能源,日本(66.4%)、韩国(62.4%)、法国(57.5%)、美国(43.6%)、德国(41.4%)、英国(40.0%);而我国石油所占比重则上升至20.6%(印度30.7%),煤炭比例下降至73.6%(印度55.5%)。可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赖性相当大,这也是造成发达国家经济在石油危机时期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而这期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由于对石油的依赖性不是很大,自然受到的影响也就不大,更何况当时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基本上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表1 石油危机时部分国家的初级能源消费结构(%)

续表

资料来源:表中数据根据BP公司《2004年世界能源年报》计算所得。

二、近10年来部分国家的能源利用结构变化情况

在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时期对石油过分依赖的惨痛教训之后,发达国家普遍开始调整本国的初级能源利用结构(主要是运用新技术开发天然气、核能、水电等),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发展中国家对石油的开发力度则有所加大。20多年来,虽然石油在各国的初级能源消费中仍占据主要位置,但是相对于19世纪80年代,其比重已有所下降(见表2)。与1980年相比,以2003年为例,美国消费石油比重下降4个百分点(1993~2003年基本上维持在39%左右),天然气、核能上涨4个百分点;法国的变动幅度较大,石油比重下降21个百分点(1993~2003年基本上在37%左右),核能比重上涨21个百分点(比石油所占比重还多2个百分点,已成为第一能源),煤炭比重下降10个百分点;德国石油和煤炭比重分别下降4个和13个百分点,上涨则主要是天然气(9个百分点)和核能(8个百分点);英国在大力减少对石油(下降6个百分点)和煤炭(下降18个百分点)的依赖的同时,加大了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上涨18个百分点),核能上涨5个百分点;日本的石油比重尽管下降了17个百分点,但依然占50%左右,天然气(上涨7个百分点)、煤炭(上涨6个百分点)、核能(上涨5个百分点)占据了日本初级能源的另一半;韩国的石油比重与日本基本一样,不同的是其利用煤炭的比重下降10个百分点,而核能的利用比重上涨10个百分点;中国和印度初级能源利用结构则变化不大,对煤炭利用的依赖性下降的幅度基本上由石油来弥补,主要能源依然是煤炭(中国67.9%,印度53.6%),石油所占比重与1980年相比没有太大变化(中国23.4%,印度32.8%),核能、天然气、水电所占的比重依然不大。

表2 近10年部分国家初级能源消费结构(%)

续表

资料来源:表中数据根据BP公司《2004年世界能源年报》计算所得。

三、近10年来石油、天然气、煤炭消费情况

目前,尽管部分发达国家对石油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初级能源利用结构“一头沉”的现象有所缓解,但是,石油依然是第一大能源。煤炭地位下降以后,取而代之的是天然气。以下是1993~2003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石油、天然气、煤炭消费量对比情况。

1.石油消费情况

如表3所示,中国、印度、韩国、中东地区、美国的石油消费量持续增长,增幅较大的分别是:中国96%(达2.75亿吨,跃居世界第二位,占全球总消费量的7.6%),印度81%(1.13亿吨),中东地区20%,韩国33%。美国的石油消费量增幅为16%,达9.14亿吨(占全球总消费量的25.1%),依然是世界石油消费的第一大国。俄罗斯降幅最大(34%),法国、德国、英国、日本则分别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幅度不大。与石油危机时期相比,发达国家对石油的依赖程度明显下降,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依赖性却在加强。

表3 部分国家和地区10年来石油消费量情况 单位:百万吨

资料来源:BP公司《2004年世界能源年报》。

2.天然气消费情况

如表4所示,单从增长比重上看,我国增长速度最快(增幅102%),印度(89%)、中东地区(87%),美国增幅最小(5%),其他国家增长速度都不很突出。但若从消费的总量来看,则正好相反,美国(占全球总消费量的24.3%)、俄罗斯(占15.7%)、中东地区是消费大户,我国的天然气消费量也仅仅比韩国、印度多一点。

表4 部分国家和地区10年来天然气消费量情况 单位:10亿立方米

续表

资料来源:BP公司《2004年世界能源年报》。

3.煤炭消费情况

如表5所示,1993~2003年,法国、德国、俄罗斯、英国对煤炭的消费呈递减趋势(其中英国降幅最大,为27%;德国降幅最小,为11%),韩国、印度、日本、中国、美国的煤炭消费量呈上升趋势(增幅最大的韩国高达%,几乎翻了一番;美国的增幅最小,为15%;我国的增幅为40%)。我国的消费总量和增长量都居第一位,其中2003年消费总量为799.7百万吨油当量(居第二位的美国为573.9百万吨油当量),比10年前增长了229.4百万吨油当量(美国增长74百万吨油当量)。可见,煤炭依然是我国利用的主要能源之一。

表5 部分国家和地区近10年来煤炭消费量情况 单位:百万吨油当量

资料来源:BP公司《2004年世界能源年报》。

四、基本结论及相关建议

通过对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在两次石油危机时期和近10年初级能源消费结构和消费量变化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石油依然是世界第一大能源,其战略价值在短期内不会衰退;煤炭虽然在发达国家已不再占据重要地位,但在发展中国家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发达国家石油比重的下降量基本由天然气补充,而发展中国家对天然气的开尚在起步阶段;核能是另外一种新型能源,但由于开发技术难度大,目前只有法国的利用水平较高(2001年以后已成为本国的第一大能源),其他国家的利用程度虽有提高,但增幅并不大。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内取代石油、煤炭重要战略地位的将是天然气与核能。由于石油在各国初级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远低于前两次石油危机时期,就算是爆发新的石油危机,对大部分国家的影响也远远达不到前两次石油危机的危害程度。

综合以上分析,结合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能源的大量需求,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对天然气和核能的开发利用,降低对煤炭的依赖性,调整能源利用结构

这一方面是环境保护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优化能源利用结构的需要。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一二十年内我国对石油的消费量还会增加,但总的目标应该是:到2020年,在初级能源利用结构中,石油比重不能超过30%,煤炭比重降至40%左右,核能占10%左右,天然气占15%左右,并为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减少风险打好基础。

2.对石油开发利用的近期目标应该是建立安全供应体系,保障石油安全

我国石油安全的因素主要是国内外石油、供需状况以及石油安全对策等3大因素。我国应在准确把握国际石油市场和石油地缘政治特点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石油安全观,取综合措施,保障石油安全。一是建立多元化的石油境外供应渠道(主要是在稳定中东的基础上,加强远东地区,开拓非洲市场);二是加快国内油气的勘探开发,加快石油科技发展,争取在海域和南方碳酸岩盐地区有新的突破,研发替代产品能源和新能源;三是积极参与国际市场上石油期货和现货交易,从市场和竞争中获得更多的石油产品;四是加强石油战略储备和预警体系建设。

3.完善能源管理体制,实现对能源的统一管理

目前,在我国能源管理中既存在管理缺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没有统一的能源管理部门),又存在交叉与重叠现象(石油、天然气的管理职能分别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部管理,同时3大石油公司也有部分职能),致使在管理和政策上难免会出现部门利益冲突和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现象发生。应该将分散在各部门的职能集中起来,收回企业保留的行政职能,树立大能源观,从国家综合利用各种能源的角度出发,组成综合的能源管理部门,建成服务型。主要职能应该是:加强对煤、电、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的统一宏观调控,制定综合发展战略,实施综合管理,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打破垄断,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形成机制,保证市场公平有序竞争,进行市场预测和提供信息服务等。

4.加强国内勘探开发,努力降低对外依存度

我国2003年进口原油9112万吨(今年将会超过1亿吨),占国内石油消费总量的33.1%。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进口的依赖性将会进一步加大,风险也会加大。因此,必须以“立足国内,面向国际,鼓励节约和替代,促进能源结构合理化发展”为总原则,制定新的能源发展战略。最近由国土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开展的“新一轮全国油气评价”和“全国油气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对于在我国陆地新区和海域寻找突破很有好处,应该继续加强。并以此为契机,形成动态评价系统与调查评价数据库,长期持久地坚持下去。力争发现大油田,建立新的能源供应基地,以减少对进口的依赖程度,降低国民经济发展的风险,既促进地区间的和谐发展,又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作者简介

丁锋,国土部油气战略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

经济对能源价格的影响有哪些

中 国

战争对中国经济影响不大

香港商报报道权威经济专家普遍认为美伊战争对世界经济弊大

于利从国际油价外贸外资股汇市以及相关行业等方面来分析美

伊战争必然对中国实体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

如果速战速决战争对中国经济影响较小速战速决不确定性因

素消除美国经济及世界经济都将恢复这有利于中国出口的增长

如果战争延长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明显加大但是如果出现美

伊战争久拖不决油价的高企将拖累美国和世界经济走向衰退美元将

更加疲弱国际资本将加速流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其他地区国际资

本流入中国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但世界经济衰退无疑会对中国宏观

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对中国的出口形成抑制作用部分抵消了国

际资本流入中国的利好作用

如果战争扩大化将造成更大的影响而且将出现更为复杂的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与经济所副所长李向阳国家信息中心经

济专家范剑士说战争的直接损害是石油价格上涨但对出口股

16

市的影响有限对利用外资影响不大甚至有利好因素但美伊战争打

的就是经济战战战争的爆发将使中国在石油安全方面存在的诸

多问题凸现出来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分析说今年中国经济增长不会出现大的

起伏目前最不确定的外部因素是美国对伊拉克战争如果伊拉克战争

速战速决那么战争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都很有限如果拖

的时间长则后果很难预料甚至可能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

所罗门最近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在其他地区局势动荡的情

况下中国可以将那里的投资和游客吸引到中国来

所罗门美邦驻香港的经济学家黄益平表示尽管中国经济不可能不

受到中东战争的负面影响但是中国经济可能依然会保持其过去年

的快速增长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首席经济学家罗奇(Stephen Roach)

说尽管中国经济严重依赖出口但即使伊拉克战争导致全球经济衰退

预计对中国的影响也不会太大罗奇以他对中国经济的一贯乐观看法而

著称他表示尽管全球经济下滑的危险的确存在但中国经济增长主

要靠以较低成本优势吸引外国投资的推动而无论全球经济出现任何衰

退中国的这种趋势仍将持续

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就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形势来看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近10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7石油消费年均

增长5.77%而石油生产年均增长仅为1.67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

产品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2002年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达

30左右

所罗门美邦驻香港的经济学家黄益平指出中国的净石油进口量在

亚洲排名最低受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不会很大

17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可以避免石油危机石油输出国组织表示如

果对伊拉克开战导致石油供应中断该组织将暂时取消石油的产量限制

亚洲开发银行的顾问朴永浩预计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率为7%并认

为如果石油价格涨到40美元一桶的时候GDP会减低个百分点

亚洲发展银行ADB的一位顾问预测如果美伊战争无法速战速

决油价继续攀升的话中国的石油价成本将可能影响到中国今年的

经济增长目标他估计如果油价上升到每桶美元中国的预期

经济增长可能下降个百分点 不过他相信与其它国家相比中

国所受的影响相对比较小因为中国非常大内需也能帮助中国经济

它不像比较依赖海外需求的香港或新加坡

高盛的经济学家胡祖六在接受美联社访的时候说由于中国石

油储备有限无法为中国经济提供缓冲中国经济有可能会遭受到冲击

去年中国的汽车增长了60%这暗示中国今后对石油的需求巨大

根据中国海关的数据中国去年进口了6950万吨的原油较2001

年增加了15%其中40%来自中东国家尽管中国的原油需求大约有1/3

依靠进口但中国的能源消耗绝大部分还是依赖于本国廉价而储量丰富

的煤炭

加入后中国经济参与了国际经济的大循环同时对外部风

险的反应也更为敏感因此正积极增加石油储备并寻找新的石油来源

以防止伊拉克战争爆发后造成的石油供应中断局面中国增加了从俄罗

斯和东南亚国家等局势相对稳定的石油生产国的进口量以平衡其对中

东石油的过度依赖而中石化月日以同等金额向英国天然气集团

收购了其在北里海项目中的另外一半股权中海油月11日以

6.15亿美元购得里海地区卡沙干油田8.33的权益预计这一油田可供

开的储量最多达130亿桶油当量是过去30年世界上最大的油气勘探

发现之一2002年月中海油通过收购国际石油生产商瑞普索公司

RepsolYPF的家子公司成为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海外石油生产商

18

由此可见油价的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会很大

原油上涨冲击相关行业

油价上涨将对石油相关行业的生产成本和盈利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企业商品价格显示1月份国内原油价格环比上升7.6

同比上升42.7成品油价格环比上升1.8同比上升25%

专家认为随着石油价格上涨必然引起与石油相关产品的价格上

涨造成工业成本提高直接给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冶金渔业轻

工制造业等相关产业带来程度不同的影响在当前供过于求的国际国

内市场上这些产业因油价上升抬高的生产成本不能全部或大部分向下

游企业或最终消费者转嫁出去各行各业的盈利水平就会因此下降甚至

导致严重亏损企业可能收缩生产规模全社会的经济活力会因此下降

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战争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不大

亚洲开发银行的顾问朴永浩不认为海湾持续的紧张局势会对中国

的出口造成多么大的伤害因为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是非常的多元化他

认为与其他的国家相比出于内需日益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国应该受

到的冲击较少她不像香港和新加坡那样非常依赖外需在全球经济减

缓的情况下中国低成本商品的出口仍保持强劲的增长而国内的消费

需求也在保持增长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首席经济学家罗奇(Stephen Roach)

说中国是世界上对外依赖最严重的经济体之一2002年中国实际国

内生产总值增长8%而这其中有74%归功于出口的增长他说如果全

球经济下滑导致外部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下降中国经济走软也将不

足为奇但就2003年初的出口和工业产值趋势来看这种情况并未发生

中国官方数据显示2003年前两个月中国出口额较上年同期增长

19

33%而工业增加值增长18%罗奇还指出2003年前两个月中国的外商

直接投资增长强劲总额达到75亿美元

他说中国经济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整个工业社会本身造就的中

国经济增长是全球工业有意识地取以外商直接投资为首的外包型战略

的结果这种战略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并为消费者提供了质优价廉的商

品他说由于全球工业外包趋势的巨大推动力中国的出口业绩对全

球需求状况的变化并不是很敏感

中经网首席经济师梁优彩认为由于中国出口的产品多数为低端的

消费品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不大战争不会使中国主要出口市场的消费

能力明显下降911并未对中国出口造成明显影响也证明了这个

观点

专家表示战争对中国在伊拉克等中东地区的劳务出口影响较大

另外商品出口运输会受影响运价上涨班次减少成本可能会增加

战后重建将增加中国出口

短期来看对于中国而言伊拉克的战后重建将是一次增加出口

的机会即使美国速战速决伊拉克的重建费用也在亿美元详

见下表战后的购主要是对大量基建和基础产品的需求而中国作为

亚洲和世界的制造工厂凭借着天然的成本优势有希望取得大量的长

期定单这无疑有益于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当然战争越早结束这种

短期效应就越早体现由于中国在伊拉克问题上取坚持原则同时不失

务实及灵活姓的外交政策所以有相当多的分析人士认为从总体来看

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利有弊但比较之下中性偏好利大于弊

对吸引外资的影响

从战争打响到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国际局势的动荡将日益凸

现中国的稳定和繁荣对中国投资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加强不过从受

战争影响较大的国际短期资本流向来看其主要以资本账户流入为途径

20

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并没有对外开放所以国际短期资本无法大量流入中

国从长期资本的流入动向来看外资通过经常账户的持续流入对中国

经济长远发展极为有利

胡祖六认为一方面由美伊战争导致的全球经济疲软会降低中国的

出口但是也使中国成为全球资本的投资避风港实际上中国封闭的

资本市场以及高达3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相当于其短期外债的倍以

上将保护中国免受海外金融危机的影响有一些人将中国视为美伊战

争期间的避风港

对股市影响甚微

总体分析战争有利于国际资本持续流入中国但国际短期资本无

法大量流入中国不会对沪深股市场产生影响股市场内部的自身

运行规律还是起到主导的作用

申银万国的陆文磊认为由于中国股市目前还是相对封闭的市场

所以美国股市对中国投资人的影响更多是间接的由于香港和台湾股市

基本上是跟随美股涨跌联系非常紧密开战后美国股市的变动将明显

影响香港股市中的国企股红筹股同时以港币美元结算并且对外开

放的股市场也会受到境外股市变动的影响进而产生对沪深股市场

的间接作用只是这种作用相对于香港市场要弱得多

能源价格上涨对浙江经济生活影响不断加深

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发布时间:2006-11-10 10:16?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能源是国家的战略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浙江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重化工业所带动的高能耗产业快速发展,以居住、汽车、家电等高能耗消费需求的快速升级,能源瓶颈问题日益突出。加之近年来各类能源价格波动对国民经济各行业及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使我们对经济的增长方式、生活的消费方式、能源安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引发反思。本文通过大量统计数据分析,提出我们的建议,以期为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第一部分 浙江能源消费现状及价格上涨情况

一、浙江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存度不断加深

1.浙江能源消费总量迅速扩张。浙江近三年的能源消费增速均在十个百分点以上,2003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为9523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5.0%;2004年能源消费总量达10825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3.6%;2005年能源消费总量达12032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1.2%,其中消费煤炭9680.8万吨(原煤与洗精煤)、电力1642.3亿千瓦时、石油制品1931.9万吨。煤、电、油三大常规能源消费与上年相比,增幅分别为10.7%、15.7%和7.3%。近年来浙江能源消费尽管增速有所回落,但总量的扩大有目共睹。

浙江居民伴随生活质量提高,对能源消费需求增速惊人。浙江人均GDP自2000年超过1600美元,2005年达到3400美元,生活质量的快速提高,电器普及、升级;人均居住面积成倍增加;出行方式逐渐向私人汽车转化,生活质量的改善直接导致对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耗电量从2000年的319千瓦时,上升到2005年的656千瓦时,增长105.6%;5年间农村居民人均电费和燃料支出增长了57.5%和99.0%。

2.浙江能源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浙江作为能源小省,能源消费总量的迅速扩张,使能源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2003、2004、2005三年,全省全年从省外调入和进口能源总量比上年分别增长12.2%、16.1%和9.4 %。

3.浙江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从投入产出产业关联的直接消耗系数来看,“十五”期间整个经济对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能源产业的直接消耗在上升,直接消耗系数分别从19年的0.80、0.60、1.08上升到2002年的1.20、0.69、1.23。2001-2005年浙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为:0.99、1.12、1.02、0.94、0.87,平均比“九五”时期上升73.7%,高耗能部门在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值中占有更大的比例。

二、近年来主要能源价格进入持续快速上升通道

1.国际油价涨势迅猛,高油价时代提前来临。2003年以后,受美伊战争和国际局势趋紧的影响,国际石油脱离90年代10-25美元/桶的价格运行区间,出现节节攀升势头。纽约商品原油期货价格(WTI)自2003年年初的每桶30美元逐步上升,到2004年6月份冲破40美元,仅仅过了4个月在2004年10月冲破50美元大关,随后油价继续一路上涨,2005年7、8两个月上涨至70美元/桶价位,随后在2006年8月份创出80.3美元/桶的近20年新高,9月份开始稍有回落(具体见图1)。以原油价格年度涨幅计算,2003年上涨2.9%、2004年上涨34.1%、2005年上涨41.6%、2006年1-8月份上涨14.9%。

国际石油价格步入快速上升期,既有世界经济增长加快,引起原油供求关系趋紧的原因,也受地缘政治和产油区局势动荡、投机资本在原油期货市场兴风作浪等因素推波助澜。近期随着主要石油生产国加大原油产能、欧美国家纷纷加息调控经济增速,刺激油价上升的不确定因素大大缓解,使石油价格趋于回落,但低油价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提前进入高油价时代已是不争的事实。

2.煤炭、天然气价格上涨。重要能源的煤炭和天然气价格在原油价格大幅攀升同时,也出现在消费需求拉动下的持续上扬。2004、2005年煤炭价格出现大幅上涨,2004年原材料购进无烟煤价格上涨31.3%、烟煤价格上涨40.2%;2005年购进无烟煤价格上涨15.3%、烟煤价格上涨12.8%。2005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煤炭消费8752万吨,占能源消费总量的七成以上。煤炭价格上涨从根本上推动浙江能源价格走势,增加了冶金、化工等企业生产成本。

天然气价格和煤炭出现同步上涨,2005年上涨24.5%,2006年1至8月上涨21.4%。

第二部分 能源价格上涨对经济的影响

一、能源涨价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能源涨价加剧潜在通胀压力。能源涨价一是引起石油类企业燃料购进价的上涨。2003—2005年全省工业企业的燃料动力类产品购进价格分别上涨5.8%、14.5%、15.5%,加大下游企业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二是燃料价格上升,直接带动浙江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003年—2005年,汽油、柴油、电、液化石油气、管道燃气、其他燃料等居民消费能源价格上涨,对CPI上涨贡献率分别为3.8%、6.68%、21.6%,成为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

2.能源价格上涨直接导致外汇支出增加。浙江既是耗油大省,又是原油净进口省。石油市场油价的高低直接影响石油进口贸易,油价上涨导致外汇支出增加。2003年至2005年浙江进口原油支付外汇从2.2亿美元增长到6.1亿美元,年均增速120.2%,仅这三年国际油价上涨浙江进口原油分别要多支付0.06亿、1.36亿和1.74亿美元。

二、能源价格上涨对农业的影响

煤炭、石油、天然气能源价格上涨直接影响到农用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农资的涨价以及灌溉、耕田、运输等农机具用油的成本提高。尽管各地取各种措施控制农资的涨价,但在成本推动下,仍难以抑制主要农资产品价格出现持续上扬,给农民增收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1.能源价格上涨推动浙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扬。浙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从2003年开始进入一个上升周期,2003年农资价格总水平上涨2.9%,2004年上涨13.2%,2005年上涨5.8%,2006年1-8月份下降0.7%。

(1)近三年化肥价格涨势迅猛。化肥生产以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为主要原料,并要消耗电力,所以被称为高耗能产业,同时还有一定的环境污染。以煤炭为原料,每生产1吨尿素消耗1.2吨煤和1200千瓦时电,能源价格上涨直接提升企业生产成本,推动化肥产品涨价。浙江化肥价格连年上涨,2003年上涨2.3%、2004年上涨15.4%、2005年上涨10.0%,目前仍处高价位。主要化肥产品价格,2006年8月与2003年初比,氮肥上涨25.5%、磷肥上涨24.8%、钾肥上涨58.3%、复合肥上涨31.1%。

(2)农药价格涨幅低于原药价格涨幅。原油、煤炭价格、化工原材料价格上涨使企业生产、运营成本增加,导致农药、原药价格普遍出现大幅上涨。2003年初至2006年8月,甲胺磷原药价格上涨30%、草甘磷原药价格上涨17.3%、乙草胺原药价格上涨50.4%。与此形成反差的是,2003年至2006年8月,全省农药市场价格涨幅仅为7.2%、农药器械涨幅为6.6%。农药价格“水涨船不高”的现象固然减轻了农民的经济压力,但也使部分农药生产企业在过度竞争后,用质量低下的产品扰乱农药市场,给农民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3)农用机油和农用薄膜价格大幅攀升。原油价格上涨直接带动农用机油和农用薄膜的价格上升。浙江农用机油价格上涨基本上与柴油同步,2003年初至2006年8月累计上涨36.4%。原油涨价造成农用薄膜原料生产成本上升,2003年至2006年8月,农用聚氯乙烯薄膜出厂价格上涨了49.8%,农用薄膜市场售价保持连续上涨态势上升17.2%(具体见表1)。

表1 2003—2005年浙江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

名称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1-8月

全省农资价格指数

2.9

13.2

5.8

-0.7

化学肥料

2.3

15.4

10.0

-0.6

氮肥

2.5

18.1

7.1

-3.2

磷肥

1.6

8.0

11.4

2.1

钾肥

1.1

20.9

24.5

4.8

复合肥料

2.7

11.7

10.2

3.7

农药及农药械

-0.9

4.1

3.7

0.2

一化学农药

-0.1

4.2

3.8

0.1

二农药器械

-0.5

3.4

2.5

1.1

农用机油

7.2

5.5

7.7

12.0

农用薄膜

2.1

5.7

6.6

1.9

2.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影响农民增收。近年来,为促进浙江农业机械化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优惠,使农业机械普及率在农村逐年提高。2005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2111.27万千瓦,比2003年农业机械总动力2039.68万千瓦提高3.5%。2003年全省农用柴油使用量为175.76万吨,2004年柴油使用量为186.16万吨,2005年柴油使用量为187.23万吨。而这三年柴油价格上涨,使浙江农民用油每年分别要多支出4.8亿元、6.3亿元和10.4亿元。能源涨价引起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普遍上扬,直接导致浙江农民农业生产支出逐年增长。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农业生产支出由2003年的266.1元,2004年升到270.2元,2005年升到344.7元,这三年人均农业生产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1.5%、1.5%和27.5%。油价、电价的上涨还带动农业生产服务价格的上涨,2006年前8月全省机械作业费上涨4.1%、治虫费上涨7.4%。据初步测算,因成品油价上涨,农民耕作一亩水稻机耕费增加15元,抽水费增加10元,机收费增加12元。能源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冲抵了惠农政策的成效。

3.捕捞成本激增下浙江部分渔民陷于亏损境地。浙江是海洋大省,海水产品捕捞业在浙江东南部沿海地区农业生产中占很大比例,油价持续上涨对海洋捕捞产业发展、渔民增收带来了很大挑战。2003年下半年以来船用柴油每桶价格由500元-600元上涨至800元以上,使捕捞成本大幅提高。加上浙江近海海洋的再生能力大大低于捕捞量,经济鱼类急剧衰退,根本形不成渔汛,出海往往会入不敷出,导致近年来台州的临海、温岭等地半数以上渔民放弃传统冬汛,在1月份就提前回港休渔。今年上半年浙江象山县双拖渔船的捕捞效益低下,约有70%的渔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20%的渔船处于保本经营,只有10%的渔船略有盈余。象山县大小捕捞渔船一年的总用油量约为30万吨左右,根据现在柴油价格,象山县要比去年同期增加近3.3亿元的用油支出。尽管各级出台了扶持渔业的产业政策,但是主要能源价格上涨过快、渔农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范围广,抵消了优惠减免税费,使浙江部分渔民陷于亏损境地。

4.燃油涨价增加农产品物流成本。浙江农产品物流结构中,低附加值的产品居多,大部分长途贩运的农产品以初级形态为主,农产品运费与工业品相同,两者的运输利润却相差悬殊。在近几年汽油、柴油上涨较快的情况下,燃油成本成为农产品物流成本的大头。加上有关部门加强对公路超载超限的查处力度,运输数量减少的情况下更是提高农产品的物流成本。据测算,油价上涨和治理“双超”分别影响农产品货运成本上升30%和10%,利润下降30%—50%。针对农产品运输严峻形势,省及时出台了浙江省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管理办法,减免农产品货运公路收费,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产品的流通与销售。

三、原油价格上涨对工业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