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俄罗斯将推进石油矿业税改

2.2011年度有什么新的财政政策,法规?

3.购置税继续减免,新能源汽车再“充电”

油价税收减免政策文件_油价税收减免政策文件最新

“高企”一词源出于广东话,乃香港人创作,“企”等于“站”的意思。“高企”即是指价位持续停留在较高的位置不落,且有再升高的可能,中性词。此词常用于金融、股票业、物价类。部分报刊杂志也将“高企”写作“高启”。

例如: 油价高企、PPI高企、CPI高企、通胀高企、房价高企、粮食价格高企、股票高企等都是指价位处于高位,并且有可能继续上升。

扩展资料

高企认定作用:

1、促进企业科技转型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是一项引导政策,目的是引导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走自主创新、持续创新的发展道路,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2、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说明负责人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较高的市场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说明企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具有较好的潜在经济效益。

3、享受税收减免优惠政策

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可执行15%(认定前25%)的优惠税率,税率降低10个点,税额减少40%。

百度百科-高企

百度百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俄罗斯将推进石油矿业税改

中美制造业真实成本对比 结果惊人。以往我们总是和印度、越南对比制造成本,其实中国最大的制造业竞争者是美国!所以,外贸同行们,再拼价格是不行了,接下来中国的制造业出路在哪里?是时候静下来思考未来10年外贸应该怎么做了!

据波士顿咨询公司2014年的研究报告,当时在美国制造商品的平均成本只比在中国高5%。2016年,在美国低成本地区生产已经变得和在中国生产一样经济划算。更令人震惊的是,到2018年,美国制造的成本将比中国便宜2-3%。

中国的制造业成本为何变得这么高?以下是一位熟悉中美制造业的浙江老板给出的成本对析。

浙江省慈溪市江南化纤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同行中最早开拓海外市场的企业,一直位居国内同行出口的前二位。目前,公司占地7.9万平方米,500名员工,5条自动化生产线,年产10万吨。

去年,“江南化纤”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投资办厂,成为首家在美国建立再生聚酯短纤维制造工厂的中国企业,一期投资2500万美元,二期投资2000万美元。“江南化纤”反映,去美国投资办厂,主要原因是国内综合成本连年攀升,颇感吃力。“江南化纤”测算比较了创办相同规模企业的中美成本,并提供了部分成本构成对比表。

1、土地成本:中国是美国的9倍

国内地价是美国地价的9倍,并且美国是永久性产权,我们是50年产权。例如,2000年浙江省慈溪市工业用地价格是18万元/亩,目前美国地价仅为2万美元/英亩,相当于2万元人民币/亩,如果按照现在许多县城工业用地100万元/亩算,是美国的50倍。

2、物流成本:中国是美国的2倍

国内物流成本是美国物流成本的2倍。以油价为例,中国的油价是美国的2倍,油价高,物流成本也就高。何况中国还有全世界少有的过路费、过桥费,物流成本能不高么?

而美国的物流成本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库存费用,二是运输费用,三是管理费用。比较近20年来的变化可以看出,运输成本在GDP中比例大体保持不变,而导致美国物流总成本比例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库存费用的降低。

3、银行借款成本:中国是美国的2.4倍

最便宜的国内借款成本年利率6%,是美国成本年利率2.5%的2.4倍。按每吨7000元人民币或美国1100美元资金、4个月一周转,国内借款成本年利率6%和美国成本年利率2.5%分别计算公司运营资金财务成本:国内是7000元*4*0.06/12=140元、折合22.58美元。美国是1100美元*4*0.025/12=9美元,国内比美国高出1.5倍。

还是正常的银行借款,如果资金来自年利率超过10%的银行理财产品、年利率15%的私募基金、甚至是年利率20%的民间高利贷、企业不堪重负。

4、电力/天然气成本:中国是美国的2倍以上

国内能源成本是美国能源成本的2倍以上。美国除开夏威夷的电价特别贵外(海岛地区没办法),其他州的电价都不贵,以德州为例,其电价折合人民币才2毛钱。

由于我国对电力、天然气直接定价的原因,企业用电用气用油价格居高不下。按国内每吨耗电450度、电价0.76元/度计算,单位生产成本342元,折合55.16美元。美国设备自动化程度较高,单位用电量相应增加10%,每吨至500度,按照电价0.05美元/度计算,单位生产成本25美元,国内比美国高出1.2倍。

5、蒸汽成本:中国是美国的1.1倍

还有蒸汽部分,国内用热电厂蒸汽,按每吨消耗蒸汽1.6吨、单价190元/吨计算,单位生产成本304元,折合49.0.美元,美国用天然气锅炉**蒸汽,按天然气价格为0.48美元/therm、单价14.52美元/吨计算,单位生产成本23.23美元,国内比美国高出1.1倍。

6、配件成本:中国是美国的3.2倍

国内配件成本是美国配件成本的3.2倍。国内设备性能略差,工人操作习惯不良,每吨单位配件成本约100元,折合16.13美元,而美国生产线设备性能较好,工人操作习惯好,每吨单位配件成本5美元,国内比美国高出3.2倍。

7、税收成本:美国税收优惠力度大

在中国,各种税收不断,把企业压得喘不过气。广州一家物流公司,运送一批货物到海南,总收入为1.9万元,但利润仅有216元,其中上税需要1260元。

而美国的州最看重的是就业,常常给予企业优惠的税收政策,比如房产税优惠30年内有效,如果公司达产,30年内将给予3000万美元的税收减免。

8、清关成本:美国无需支付进出口清关成本

在美国投资办厂无需支付进出口清关成本。国内企业原料均进口,设进品环节费用不含内陆运费、关税、增值税、仅各类手续成本约为3500元/柜,每柜按20吨装计,则为175元/吨,折合22.58美元/吨。

国内企业成品出口,设出口环节费用不含陆运费,仅各类手续成本约为1600元/柜,每柜按20吨装计,则为80元/吨,折合12.9美元/吨。如果加上运费等,成本还要大幅增加。

9、人工成本:中国成本优势趋弱

尽管美国劳动力成本是国内劳动力成本的2.57倍,但美国自动化程度高,用工少。国内两条月总产量为4500吨的生产线用工250人,美国设备改进,同产能两条生产线才用工180人。

照目前国内工人工资上涨趋势,如考虑国内5年工资再翻倍、10年工资翻两番计算,那么中国在人工成本上也占不到任何优势了。

10、折旧成本:美国是中国的1.7倍

美国折旧成本是国内折旧成本的1.7倍。同产能设备及土地厂房,国内生产线投资9000万元人民币、美国生产线投资2500万美元、按15年折旧年产50000吨计分别计算吨折旧成本:国内9000万/15年/50000吨/年=120元/吨,折合19.35美元/吨。美国是2500万美元/15年/50000吨/年=33美元/吨,高出国内1.7倍。

11、厂房建设成本:美国是中国的4倍

美国厂房建设成本是国内的4倍,但十年以上二手厂房价格根据年限则是新厂房的1/8-1/2,而且普遍性能良好。

综合以几点来看,随着国内环境成本,人工成本等持续攀升,中国制造成本已经和美国制造成本相当,在一些行业将会超过美国制造成本。“江南化纤”是个案,但国内制造成本的连年大幅攀升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制造已经“未强先高”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警觉,想方设法降低制造成本,努力提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

2011年度有什么新的财政政策,法规?

俄罗斯财政部希望建立起一个更统一、更公平的税收制度,提高整体效率,为国内外石油公司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进而更好地助力石油矿行业的发展。

近日,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了财政部提交的关于石油矿业税改的提案。俄罗斯将对石油业和矿业增税,并统一和简化相关税制。

税改目标不只为金钱

此次税改法案的几项重点是:取消对成熟油田和生产高黏度原油的油田(通常具有较高开成本)的税收减免;取消里海、西伯利亚东部和北极地区部分油田项目的出口关税豁免待遇;将向金属和化肥生产商征收的矿产开税(MET)税率提高两倍,并从2021年起取消高黏度石油的MET零税率待遇,黄金、钻石和煤炭开企业不在此范围内。

俄罗斯财政部表示,会继续支持油田项目,但要在实施超额利润税(EPT)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实际上从去年开始,俄罗斯已经对一些油田征收了EPT。财政部相信,EPT能够起到有效的税收调节作用,即鼓励企业投资于开条件复杂、尚未开始大规模开发的新油田,或者处于产量衰减期的油田,比如西西伯利亚地区的部分老油田。财政部旨在通过此举,一方面稳住传统产油区近年来不断下滑的原油产量,另一方面刺激东西伯利亚及以北地区新油田的开发。

据了解,财政部对目前EPT的实施效果并不满意,认为其在去年造成了相当于数十亿美元的财政收入损失,并因此提出了一些调整措施,包括限制油田项目以前年度亏损的结转,重新修改可税前扣除的成本上限等。财政部的长期改革目标是在全国推广EPT,并逐渐取代其他税种。

受国际原油价格疲软、卢布贬值和肺炎疫情的影响,俄罗斯长期面临严重的预算赤字。今年以来,俄罗斯加大了对白俄罗斯的经济援助,其中包括一笔15亿美元的,这更使得俄罗斯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

据估计,此次税改将为俄罗斯带来每年约3400亿卢布(1美元约合76.0326俄罗斯卢布)的财政收入,相当于2021年预计预算赤字的12%左右。“在当前的困难时期,每个人都应该参与解决国家和人民面临的问题。”俄罗斯总理米什乌斯廷在一次会议上这样说道。他将此次税改法案描述为“对一些盈利行业小幅增税”。克里姆林宫发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也表示:“面对预算赤字,财政部积极寻找增加预算收入的来源。这是一个完全正常的行为。”

在俄罗斯,油田项目的税收减免通常是由利益团体通过游说获得的,这使得俄罗斯财税部门的相关职权不能有效发挥。财政部希望建立起一个更统一、更公平的税收制度。财税部门强调税改的意义不只是金钱,而是将复杂的税制进行简化,提高整体效率,为国内外石油公司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进而更好地助力石油矿行业的发展。

各石油巨头受影响不同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受税改的冲击最大。根据VTB Capital银行的测算,在新法案下,该公司明年可能损失21%的息税前利润。这主要因为其在北极的Novoportovskoye油田将失去目前的税收优惠。鞑靼石油公司在鞑靼斯坦的高黏度油田的核心收益可能会下降20%,俄罗斯第二大石油生产商卢克石油公司的收入可能会下降8%。俄罗斯金属矿业公司和鞑靼石油公司的股价还因税改提案的通过而应声下跌。

俄罗斯石油公司作为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公司和本国石油行业的领导者,一贯享有给予的特殊照顾,受到的影响微乎其微。财政部将向俄罗斯石油公司的两个大型油田Priobskoye油田和万科尔油田提供新的税收减免优惠。据了解,Priobskoye油田是苏联时期在俄罗斯汉特—曼锡斯克石油中心地区发现的一处油田,目前正面临产量下降和含水率升高的困境。位于北极圈内的万科尔油田在十年前投产,石油和天然气凝析油可储量达4.8亿吨,将在俄罗斯石油公司即将上马的Vostok大型石油项目中发挥关键作用,来自万科尔油田的减税红利将会有效地补贴到Vostok油田建设项目上。

外汇交易商Sova资本的米奇·詹宁斯分析说,受税改影响严重的生产商肯定会积极游说,反对这些政策变化,虽然根据该公司的统计,在过去八年里,石油矿行业的税收负担实际是在下降的。

卢克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瓦吉特·阿列克谢罗夫表示,他理解国家正面临着艰难的经济环境,石油行业此时必须成为支撑的肩膀。不过,如果税收上的争议得不到任何解决,卢克石油公司的关键经营指标甚至可能直到2023年也无法恢复到油价危机前的水平。他分析称,目前每桶40美元的油价已经很低了,如果油价持续走低,公司的投资将会继续减少。而投资活动减少将导致油价逐步上涨,并使市场在未来企稳。他预计油价将在明年第一季度升至每桶50美元左右。但他认为,严苛的税收政策将阻碍该公司从疫情中复苏,公司将继续与进行沟通。

俄罗斯石油生产商Gazprom Neft在发给路透社的评论中称,希望能够在弥补财政预算和保持企业活力之间找到平衡。诺里尔斯克镍业、俄罗斯铝业、谢韦尔钢铁和耶夫拉兹等金属矿企业也都表达了不满。

有专家分析认为,当需要资金来促使经济复苏之际,增加行业的税负不失为一种实用的办法,但要在使用前予以慎重考虑。因为这种突然而剧烈的政策变化,会凸显俄罗斯税收营商环境的不可预测性,这也是造成俄罗斯企业一直以来对投资活动持谨慎和消极态度的原因之一。

购置税继续减免,新能源汽车再“充电”

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

(一)当前我国财政经济形势

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收入方面,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将为财政增收奠定坚实基础。但国内外经济形势存在较多不确定性,企业实现利润增幅下降,加上结构性减税力度加大,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和调整税率结构翘尾,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提高石油特别收益金起征点,延长实施并扩大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适用范围,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等,都将减少收入,影响财政收入增长。支出方面,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投入力度等,都需要增加较多的财政投入,财政支出压力较大。

(二)财政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总体要求

根据中央决策部署,2012年财政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推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保障性安居工程、节能环保以及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依法理财、统筹兼顾和增收节支的方针,加强财政科学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落实新的个人所得税法。实施好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等减轻小型微型企业税费负担的政策。对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减半征收优惠政策。开展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并稳步扩大试点范围,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降低部分进口商品关税,增加能源性产品、先进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扩大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范围,完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对蔬菜的批发、零售免征增值税,减轻物流企业和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的税收负担。依法落实好其他各项税收减免政策。清理取消部分涉及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二是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最低工资制度。扩大财政补助规模,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减轻群众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负担,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支持商贸流通体系建设,为城乡居民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三是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较大的财政支出力度,加大民生投入,向基层、农村、边远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推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优化投资结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严格控制新上项目,防止重复建设。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切实降低行政成本。

四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在结构调整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加财政投入,完善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税体制机制。加大科技投入,优化科技支出结构,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推动节能减排,加快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建立健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政策体系。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覆盖到国家确定的全部牧业半牧业县。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实施税费减免政策,促进中小企业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提高困难地区落实各项民生政策的保障能力。扩大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2012年,全国财政将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集中财力办几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事: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确保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二是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三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四是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做好未完工项目建设的同时,新开工建设700万套以上,缓解城镇低收入群众、新就业职工、农民工住房困难问题;五是大力促进文化发展繁荣,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六是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大力支持农田水利等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三)公共财政预算安排情况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指标、经济社会政策和预算编制的总体要求,2012年公共财政预算主要指标拟安排如下:中央财政收入55920亿元,比2011年执行数(下同)增长9%;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2700亿元,合计可使用的收入总量为58620亿元。中央财政支出总量64120亿元,增长13.7%。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8519亿元,增长12.1%;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45101亿元,增长13%;中央预备费500亿元,与2011年预算持平。收支总量相抵,中央财政赤字5500亿元,比2011年执行数减少1000亿元。中央财政国债余额限额82708.35亿元。

根据地方预算初步安排情况,中央财政代编的地方本级收入57680亿元,增长10%,加上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4510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合计102781亿元;中央代地方发债2500亿元。地方财政支出105281亿元,增长13.9%。发行地方债比上年增加500亿元,主要是考虑保障性安居工程需加大投入,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债务管理后公益性在建项目需要安排一部分后续资金等。地方财政收支预算由地方各级人民编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安排,全国财政收入113600亿元,增长9.5%。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2700亿元,可安排的收入总量为116300亿元。全国财政支出124300亿元,增长14.1%。收支差额8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5500亿元),比上年减少5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到1.5%左右。

1.中央预算主要收支项目安排情况

(1)主要收入项目安排情况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预期指标,考虑财税政策调整的增减收因素,对各项收入进行具体分析测算,2012年中央财政主要收入项目指标拟安排如下:国内增值税20250亿元,增长10.8%;国内消费税7700亿元,增长11%;关税和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17528亿元,增长8.7%;企业所得税11120亿元,增长11%;个人所得税3400亿元,下降6.4%;出口货物退增值税、消费税9950亿元,增长8.1%;非税收入2826亿元,增长5.6%。

(2)主要支出项目安排情况

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中央财政主要支出项目拟安排如下:

教育支出3781.32亿元,增长16.4%。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028.87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2752.45亿元。落实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补助150亿元,增长48.1%。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设岗位和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安排资金1057.54亿元。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安排奖补资金160亿元。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支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接受义务教育,安排资金82亿元。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安排资金256.8亿元,增长91.7%。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政策体系,补助206.亿元。推进“985工程”、“211工程”等,大力支持地方高校发展,安排资金1352.5亿元,增长24%。

科学技术支出2285.46亿元,增长12.4%。其中,中央本级支出2234.4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51.06亿元。进一步优化科学技术支出结构,突出支持重点。保障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安排资金456亿元。增加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投入,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基础科研机构能力建设等,安排资金324.59亿元。支持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等,安排资金1193.9亿元,增长19.7%。加强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化和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安排资金41.2亿元。启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地方科技工作发展,促进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动发展自主知识产权。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493.84亿元,增长18.7%。其中,中央本级支出207.33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286.51亿元。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继续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安排资金145.46亿元。加大对国家重点文物、大遗址、红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安排资金61.24亿元,增长40%。加强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安排资金27.5亿元,增长37.5%。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安排资金34亿元,增长70%。

医疗卫生支出2035.05亿元,增长16.4%。其中,中央本级支出83.31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1951.74亿元。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增加到每人每年240元,并适当提高报销水平,补助1050亿元,增长37%。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安排资金358亿元。加快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支持做好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安排资金114.83亿元。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750.73亿元,增长21.9%。其中,中央本级支出570.63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5180.1亿元。从7月1日起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补助771亿元。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健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补助2173.73亿元。适当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中央财政分别按月人均15元和12元增加补助,进一步完善孤儿、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等社会救助体系,安排资金928.88亿元。适时调整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安排资金288.37亿元。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安排资金130亿元。加大就业扶持政策力度,安排资金439.17亿元。

住房保障支出2117.55亿元,增长23.1%。其中,中央本级支出374.4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1743.15亿元。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适当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范围并提高中央财政补助标准,扎实推进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安排资金1787.46亿元,增长24.8%。

农林水事务支出5491.45亿元,增长14.8%。其中,中央本级支出427.44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5064.01亿元。大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适当提高建设标准和补助标准,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安排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1654.46亿元。完善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增加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规模,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区域和品种,进一步加大造林补贴力度,安排资金1693.38亿元。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支持现代种业发展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安排资金101亿元,增长53%。以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为重点,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安排资金290.12亿元。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安排资金150.58亿元。大幅增加综合扶贫投入,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排372.86亿元,增长18.7%,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深入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完善村级公益事业民办公助机制等,补助248亿元。

节能环保支出1769.1亿元,增长9%。其中,中央本级支出63.44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1705.66亿元。推进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加大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安排节能减排资金1069.19亿元,增长13.3%。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安排资金474.56亿元,与上年持平。加快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推进能源清洁化利用,大力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安排资金141亿元。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支持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

交通运输支出3565.93亿元,增长8.1%。其中,中央本级支出434.65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3131.28亿元。提高综合交通运输能力,推进国省干线、内河航运、综合客货运枢纽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安排资金2367.44亿元。继续对城市公交、农村客运等公益性行业给予油价补贴,安排资金659.46亿元。支持地方取消还贷二级公路收费,补助260亿元。

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877.26亿元,增长6.1%。其中,中央本级支出450.6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426.66亿元。促进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安排资金146.59亿元,增长42.4%。推进勘探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安排资金396.74亿元。继续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安排资金70亿元。

粮油物资储备事务支出4.19亿元,增长9.4%。其中,中央本级支出609.57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364.62亿元。继续实施粮食直补政策,安排粮食风险基金320.3亿元。健全粮、棉等主要农产品收储制度,稳步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安排粮油等重要物资储备资金518.76亿元。

国防支出6503.11亿元,增长11.4%。其中,中央本级支出6479.2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23.91亿元。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改善部队训练生活条件,提高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公共安全支出1826.64亿元,增长7.7%。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142.89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683.75亿元。完善政法经费保障体制,稳步提高地方政法经费补助水平,支持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化解政法机关基础设施建设债务,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加强基层监管部门食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促进保障食品安全。

(3)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安排情况

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45101亿元,增长13%。其中:税收返还5188.55亿元,增长2.2%;一般性转移支付22526.19亿元,增长23.1%;专项转移支付17386.26亿元,增长5.2%。在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均衡性转移支付8583.65亿元(其中: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1075亿元,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371亿元,产粮大县奖励资金277.65亿元),义务教育等转移支付1680.32亿元,基本养老金和低保等转移支付3774.38亿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转移支付1063.48亿元,村级公益事业奖补等转移支付253.09亿元,成品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784亿元。

汇总各项支出,2012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安排合计13848亿元,增长19.8%;用在农业水利、公共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等方面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支出安排合计15124亿元;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大部分也将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安排合计12286.6亿元,增长17.9%。其中:支持农业生产支出4724.2亿元,对农民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支出1628亿元,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支出5313.9亿元,农产品储备费用和利息等支出620.5亿元。中央基建投资安排合计4026亿元。

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情况。2011年初余额为878亿元,执行中用超收收入补充和支出结余转入,共增加2892亿元,年底余额为3770亿元。2012年初预算调入使用2700亿元后,剩余1070亿元。

2.地方预算主要收支项目安排情况

主要收入项目。国内增值税6640亿元,增长10.9%;营业税14820亿元,增长9.7%;企业所得税7550亿元,增长12%;个人所得税2267亿元,下降6.4%;城市维护建设税2920亿元,增长12%;契税3050亿元,增长10.4%;非税收入12485亿元,增长10.1%。

主要支出项目。教育支出17900.24亿元,增长18.4%;科学技术支出2110.3亿元,增长13.2%;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1.5亿元,增长15.9%;医疗卫生支出7264.6亿元,增长15.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367.29亿元,增长16.2%;住房保障支出4024亿元,增长15.2%;农林水事务支出10816.78亿元,增长14.2%;城乡社区事务支出8586.05亿元,增长12.4%;交通运输支出7790亿元,增长9.1%。以上各项支出,包括地方用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资金安排的支出。

地方财政收支预算由地方各级人民编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

(四)性基金预算安排情况

1.中央性基金预算安排情况

中央性基金收入2990.35亿元,下降4.3%。其中:铁路建设基金收入680.4亿元,港口建设费收入92亿元,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及机场管理建设费收入218.35亿元,**公益金收入349.2亿元,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收入234.8亿元,中央农网还贷资金收入105亿元等。加上上年结转收入817.31亿元,可安排的中央性基金收入总量为3807.66亿元。中央性基金支出3807.66亿元,增长22.7%。其中:中央本级支出24.33亿元,增长15.8%,包括铁路建设支出680.4亿元,港口建设支出64.44亿元,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及机场管理建设支出134.08亿元,**公益金用于社会、体育、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支出319.51亿元,中央农网还贷资金支出109.68亿元等;对地方转移支付1310.33亿元,增长38.4%。

2.地方性基金预算安排情况

地方性基金本级收入31806.41亿元,下降16.8%。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7010.66亿元(下降18.6%),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722.49亿元,**公益金收入304.41亿元,地方教育附加收入770.04亿元等。加上中央性基金对地方转移支付1310.33亿元,地方性基金收入为33116.74亿元。地方性基金支出33116.74亿元,下降11.7%。其中: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28241.05亿元,包括征地拆迁补偿等成本性支出19415.71亿元、农业土地开发整理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补助农民等支出1534.92亿元、教育支出305.94亿元、农田水利建设支出2.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624.89亿元、城市建设支出6061.62亿元;**公益金用于社会、体育、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支出312.49亿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安排的支出637.44亿元;地方教育附加安排的教育支出665.99亿元。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安排,全国性基金收入34796.76亿元,下降15.9%,加上上年结转收入817.31亿元,可安排的全国性基金收入总量为35614.07亿元;全国性基金支出35614.07亿元,下降10.2%。

(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情况

1.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情况

2012年,进一步扩大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将部分部委所属的一些企业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增加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收入844亿元,增长10.3%。其中:利润收入823亿元,产权转让收入20亿元等。加上上年结转收入31.07亿元,可安排的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总量为875.07亿元。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支出875.07亿元,增长13.7%。主要用于:中央企业兼并重组支出80亿元,国有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支出133亿元,重大科技创新支出110亿元,节能减排支出80亿元,支持企业“走出去”支出80亿元,企业改革补助支出225亿元,新兴产业发展支出45亿元,国有股减持收入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支出20.1亿元,其他用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支出51.亿元,调入公共财政预算用于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支出50亿元(增长25%)。

2.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情况

地方国有资本经营收入402.49亿元。其中:利润收入208.98亿元,股利、股息收入76.2亿元,产权转让收入79.91亿元,其他国有资本经营收入36.02亿元等。地方国有资本经营支出402.49亿元。主要用于:企业兼并重组支出30.46亿元,国有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支出166.98亿元,科技创新及产业化支出28.11亿元,节能减排支出16.79亿元,企业改革补助支出70.2亿元,其他项目支出49.1亿元等。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安排,全国国有资本经营收入1246.49亿元,加上上年结转收入31.07亿元,可安排的全国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总量为1277.56亿元;全国国有资本经营支出1277.56亿元。

汇总上述公共财政预算、性基金预算中安排用于教育的支出,以及其他财政性教育经费,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6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4%以上。

以上有关预算安排的具体情况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全国预算执行情况2012年全国预算(草案)》。

三、坚持依法理财,强化科学管理,确保完成2012年预算

(一)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  (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三)强化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四)狠抓增收节支。

购置税继续减免,新能源汽车再“充电”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延续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和行业注入一针强心剂,将继续发挥巨大作用。

日前召开的院常务会议研究了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会议指出,要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优化消费环境,更大释放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

业内期盼已久的延续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终于尘埃落定。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该政策的延续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和行业注入一针强心剂,将继续发挥巨大作用。

政策拉动消费效果明显

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共有125.7万辆新能源汽车享受政策优惠,同比增长17.5%;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212.4亿元,同比增长36%。国家税务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4年起,国家一直对新能源汽车实施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2022年9月,又第三次将这项政策延续至2023年12月31日,稳定了社会预期、提振了市场信心,对推进我国交通能源战略转型、促进我国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价格区间看,享受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的新能源汽车中,10万元-20万元(含)车型占比达48.5%,较去年同期提高14.2个百分点;20万元-50万元(含)车型占比为31.3%,较去年同期提高6.1个百分点,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消费升级趋势。从购买对象看,居民购买的新能源汽车数量同比增长15.5%,占全部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比重为82.7%;企业购买的新能源汽车数量同比增长28.7%,占比为17.3%。其中,汽车租赁、出租车客运和公共客运等行业购进的新能源汽车数量靠前,特别是汽车租赁、出租车客运购车数量分别同比增长68.1%、10.9%,公共领域用车电动化步伐加快。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新能源汽车分会秘书长章弘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带有鲜明的普惠特征,在国补退坡,就业形势和人均收入都还存在不确定性因素时,减免车辆购置税无疑给市场注入了活力,将为拉动内需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购置税的减免首先提振了消费信心,促使消费者敢于出手购买新能源汽车,毕竟任何一款车型平均优惠幅度达到近1.7万元时,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都不容小觑。同时,减免购置税后,消费者也许愿意选择高配车型。”

“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的延续,有助于巩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成果,实现‘再送一程’。”汽车分析师任万付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业内人士指出,在利好政策的持续驱动下,新能源汽车有望迎来新一轮增长。

快速发展仍需政策助力

不过,章弘指出,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延续,也反映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尚不能从政策驱动完全走向市场驱动。

中国汽车战略政策研究中心发文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存在行业盈利承压、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国外相关减免税政策或加码等三大挑战。“产业发展仍面临风险,税收优惠政策未到退出之时。”

今年4月初,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就曾公开呼吁延长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考虑到新能源汽车开发周期较长,从产品开发、设计到成本管理,都需要做较长远的安排。因此,建议国家把购置税减免政策延长到2025年,希望快速出台,稳定预期,发挥新能源汽车市场压舱石和动力源的作用。”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已到关键期,其发展对于整个制造业的升级转型拉动效果巨大。所以,新能源汽车消费需要保持合理增速。与此同时,目前消费者对于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热情还不够稳定,尤其是油价下跌后,电动汽车性价比优势已在缩小。希望减免购置税等优惠政策能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带动消费增量。”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

崔东树进一步表示,近几年,车辆购置税的税收呈逐步下降趋势,这与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不断提升密切相关。“车辆购置税的减免力度逐渐大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的扩大,今年新能源汽车的免税金额将超过1000亿元。如果明年后年继续免征,则2025年的免税金额或接近2000亿元。这远高于新能源汽车补贴力度,对新能源车产业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市场驱动模式成为普遍预期

目前,会议提出的“要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相关细则尚未公布。在崔东树看来,未来,根据车辆售价、所用的技术路线等制定差异化优惠政策或是可行路线。章弘同样表示,目前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均衡,根据售价、续航里程等制定更为细化的针对性优惠政策可带动新技术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受访人士均表示,预计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不会一直延续。“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最佳模式是完全靠市场驱动,而不再依靠政策驱动。”章弘表示。

“希望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可以延续两年,以降低消费者购车成本。未来,根据政策提振新能源汽车消费效果、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会逐步退出。”崔东树认为。

任万付认为,未来前端优惠力度下降后,新能源汽车相关支持政策更要加快由购车环节向使用环节转移。“使用环节的优惠政策,如电费优惠、停车优惠、破除二手车流通障碍、降低保费等,更有利于提升新能源汽车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