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30?

2.20世纪初的经济大萧条是怎么回事

3.金融危机爆发时间

4.大萧条后最先恢复的行业

5.斯穆特霍利关税战如何让1930年美国经济大崩盘?

6.金融风暴是哪一年?

7.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为何宁愿销毁食品,也不选择出口?

1930年经济大萧条金价_30年代大萧条黄金价格

等待救济的人民(罗斯福纪念馆,华盛顿)经济学界有各种各样的商业循环理论,在分析大萧条的原因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对于萧条原因最好的说明,也许就是一个或几个社会集团支出减少的幅度超过了其它社会集团支出增加的幅度。1929年,消费者购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72%,工商业者投资消费了18%,美国各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使用了略少于10%,其余的用于出口。 在1929—1930年,由于投资者和消费者减少了大约一百五十亿美元的支出,国民生产总值的支出约减少了一百四十亿美元。政府支出虽稍有增加,但其影响微不足道。反映投资和消费支出有所减少的是:劳动力市场上解雇和失业增多了,工商业的销售额和利润降低了。根据上述分析,可见只要查明消费者支出和企业投资所以减少的来由,既能确定这次大萧条的产生原因了。 通过历史剖释,可以清楚看出:在二十年代已经存在着当时被人忽视或漠视的若干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趋向。而农业一直没有从战后萧条中完全恢复过来,农民在这个时期始终贫困。此外,所谓工业部门工资水平较高,其中不少是假象。在这十年内,新机器的应用把大批工人排挤掉了。例如,在1920-1929年,工业总产值几乎增加了50%,而工业工人人数却没有增多,交通运输业职工实际上还有所减少。在工资水平很低的服务行业,工人增加最多,其中毫无疑问也包括了许多因技术进步而失业的技术工人。因此那些表示工资略有提高的统计数字,看来没有把真实情况反映出来。由于工农群众是基本消费者,这两类人遇到经济困难对消费品市场一定会有影响。 在这些情况下,二十年代广告的扩大和分期付款赊销的增加就会产生不良后果。分期付款赊销竭力膨胀消费品市场。在1924—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售额约从二十亿美元增为三十五亿美元,由此可见其增长率大得惊人了。无庸置疑,采用分期付款的赊销办法,增加了小汽车、收音机、家具、家庭电气用具等耐用消费品的销售额。然而分期付款销售办法的推广使用,也表明这样一个事实:不增加贷款,消费品市场就不可能容纳工业部门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而且,从经济观点来看,这种销贷方式本身孕育着某种危险性;只要削减消费信贷即分期付款赊销,消费者的购置就很可能减少。看来,1929年就发生了这种情况。 二十年代工业生产之所以能扩大,是由于对新工厂、新设备的巨额投资。这项投资使建筑业、机床制造业以及钢铁工业等有关部门雇用了大批工人。因此,资本支出或投资一减少,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工人就会大批失业。到1929年,消费品市场容纳不了增产的商品,也就不再需要扩充厂房和设备了。例如,据估计1929年美国整个工业的开工率只达到80%。在这些条件下,无怪乎投资额(用1958年美元计算)从1929年的四百零四亿美元降为1930年的二百七十四亿美元,进而减少到1932年的四十七亿美元了。投资的缩减则导致了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的破产和工人的失业。这个问题因住房建筑的减少而更加严重起来。住房营造在1925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后就江河日下了。1929年动工兴建的住房只有50万幢(1925年约有100万幢)。1927年以后,汽车工业也急剧衰落。 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工人失业,会使消费品的销售额减少,从而导致消费品生产部门工人的失业。而消费品销售额的减少又反过来使投资进一步缩减,这两大部类愈演愈烈的相互作用驱使生产日益下降,失业率不断上升。甚至诸如低税率和高利润等有利因素也可能助长了危机自爆发。现在看来,那个时期增加的收入大半落入少数人或少数家族的腰包了。1934年布鲁金斯研究所发表的一篇研究二十年代经济问题的论文这样写道: “美国呈现出了收入分配日益不均的趋势,至少在二十年代前后是如此。这就是说,这个时期人民群众的收入有所增长,而上层阶层的收入水平提高得更快。由于随着上层阶层高额收入的实现,他们的收入中节约部分增加得比消费部分快,也就出现了大富豪及其家族把积累的收入越来越多地作为投资的趋势。” 从经济观点来看,二十年代收入的分配有紧缩消费来增加投资的趋向。回顾这一段历史,可以看出消费者手头钱多些,投资者手里钱少些,国民经济也许会稳定些。1929年在某种程度上由银行信用造成的股票市场的繁荣也反映了资金过剩,使资本家投资于购建厂房设备无利可图。 二十年代的繁荣,主要归因于自然资源充裕,工农业生产增长,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消费扩大和对外贸易兴旺。然而,许多美国人的贫困处境和国民经济之存在某些薄弱环节,导致了大萧条的爆发。尽管如此,直到二十年代未,大多数美国人还盲目乐观地相信繁荣仍将继续下去。 追问: 1929年的 经济大萧条 和世界大战的关系? 回答: 1929年至1933年期间的“ 大萧条 ”随后引发世界政局大变动和世界思潮的转向。在 经济危机 的大背景之下, 贸易摩擦 逐步转化成军事对抗,最终导致 第二次世界大战 爆发。 1929年~1933年的 世界经济危机 ,是两次大战间由和平向战争过渡的重要历史时期。在长达4年的危机中,面对经济危机,各国不以 世界经济 的整体安全为首要目标,而是从狭隘的 国家利益 出发,采取了损人利己、以图自保的经济政策。 在经济危机中,国家间对市场的争夺,使各国分裂对立程度加深,出现了以某国为核心的集团化对抗。在金融领域,英美日等国纷纷宣布本国放弃“ 金本位 ”,在贸易战中通过降价用“廉价”商品对别国进行“ 倾销 ”。彼此金融联系密切的国家,也如法炮制地组成诸如英镑、美元集团、日元集团等相互对立、封闭的货币集团。类似做法,扩大了经济冲突,最终导致国家集团对抗局面的形成。

1930?

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原因

以下摘自[美国]吉尔伯著《美国经济史》699-702页

经济学界有各种各样的商业循环理论,在分析大萧条的原因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于萧条原因最好的说明,也许就是一个或几个社会集团支出减少的幅度超过了其它社会集团支出增加的幅度。1929年,消费者购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72%,工商业者投资消费了18%,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使用了略少于10%,其余的用于出口。

在1929—1930年,由于投资者和消费者减少了大约一百五十亿美元的支出,国民生产总值的支出约减少了一百四十亿美元。政府支出虽稍有增加,但其影响微不足道。反映投资和消费支出有所减少的是:劳动力市场上解雇和失业增多了,工商业的销售额和利润降低了。根据上述分析,可见只要查明消费者支出和企业投资所以减少的来由,既能确定这次大萧条的产生原因了。

今天,通过历史剖释,可以清楚看出:在二十年代已经存在着当时被人忽视或漠视的若干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趋向。上面已经指出,农业一直没有从战后萧条中完全恢复过来,农民在这个时期始终贫困。而且,所谓工业部门工资水平较高,其中不少是假象。在这十年内,新机器的应用把大批工人排挤掉了。例如,在1920-1929年,工业总产值几乎增加了50%,而工业工人人数却没有增多,交通运输业职工实际上还有所减少。在工资水平很低的服务行业,工人增加最多,其中毫无疑问也包括了许多因技术进步而失业的技术工人。因此那些表示工资略有提高的统计数字,看来没有把真实情况反映出来。由于工农群众是基本消费者,这两类人遇到经济困难对消费品市场一定会有影响。

在这些情况下,二十年代广告的扩大和分期付款赊销的增加就会产生不良后果。分期付款赊销竭力膨胀消费品市场。在1924—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售额约从二十亿美元增为三十五亿美元,由此可见其增长率大得惊人了。无庸置疑,采用分期付款的赊销办法,增加了小汽车、收音机、家具、家庭电气用具等耐用消费品的销售额。然而分期付款销售办法的推广使用,也表明这样一个事实:不增加贷款,消费品市场就不可能容纳工业部门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而且,从经济观点来看,这种销贷方式本身孕育着某种危险性;只要削减消费信贷即分期付款赊销,消费者的购置就很可能减少。看来,1929年就发生了这种情况。

二十年代工业生产之所以能扩大,是由于对新工厂、新设备的巨额投资。这项投资使建筑业、机床制造业以及钢铁工业等有关部门雇用了大批工人。因此,资本支出或投资一减少,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工人就会大批失业。到1929年,消费品市场容纳不了增产的商品,也就不再需要扩充厂房和设备了。例如,据估计1929年美国整个工业的开工率只达到80%。在这些条件下,无怪乎投资额(用1958年美元计算)从1929年的四百零四亿美元降为1930年的二百七十四亿美元,进而减少到1932年的四十七亿美元了。投资的缩减则导致了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的破产和工人的失业。这个问题因住房建筑的减少而更加严重起来。住房营造在1925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后就江河日下了。1929年动工兴建的住房只有五十万幢(1925年约有一百万幢)。1927年以后,汽车工业也急剧衰落。

我们不想回答究竞生产资料的生产先下降还是消费品的生产先减少达样一个问题;显然,两者互有影响。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工人失业,会使消费品的销售额减少,从而导致消费品生产部门工人的失业。而消费品销售额的减少又反过来使投资进一步缩减,这两大部类愈演愈烈的相互作用驱使生产日益下降,失业率不断上升。

甚至诸如低税率和高利润等有利因素也可能助长了危机自爆发。现在看来,那个时期增加的收入大半落入少数人或少数家族的腰包了。1934年布鲁金斯研究所发表的一篇研究二十年代经济问题的论文这样写道:

“美国呈现出了收入分配日益不均的趋势,至少在二十年代前后是如此。这就是说,这个时期人民群众的收入有所增长,而上层阶层的收入水平提高得更快。由于随着上层阶层高额收入的实现,他们的收入中节约部分增加得比消费部分快,也就出现了大富豪及其家族把积累的收入越来越多地作为投资的趋势。”

从经济观点来看,二十年代收入的分配有紧缩消费来增加投资的趋向。回顾这一段历史,可以看出消费者手头钱多些,投资者手里钱少些,国民经济也许会稳定些。1929年在某种程度上由银行信用造成的股票市场的繁荣也反映了资金过剩,使资本家投资于购建厂房设备无利可图。

二十年代的繁荣,主要归因于自然资源充裕,工农业生产增长,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消费扩大和对外贸易兴旺。然而,许多美国人的贫困处境和国民经济之存在某些薄弱环节,导致了大萧条的爆发。尽管如此,直到二十年代未,大多数美国人还盲目乐观地相信繁荣仍将继续下去。

评论:

美国1920年代是一个繁荣的时代,由于繁荣,所以消费需求是旺盛的。正是由于这种消费需求的旺盛,刺激了投资,并且借着旺盛需求的东风,生产者的投资与产品促销行为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就出现了规模惊人的广告促销与分期付款赊销行为,这种使消费者“先花未来钱”的做法潜存着非常大的风险,一个是它刺激抬升了资本投资的规模,另外一个是消费者能否最终付清赊销款。如果不能付清款项,那么投资就不能获得合理补偿,巨大的投资规模就有可能导致经济陷于巨大的危机。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分期付款赊销的广告促销等手段进一步造成了旺盛的消费需求,而这种需求又必然刺激投资的迅速增长。而当这种消费需求最终衰弱下来时,这些被消费需求抬举进场的资本,就必然陷于危机的困境。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这些旺盛的消费行为,就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投资行为,也不就可能产生1929年的危机。

市场经济的每次危机,都是这样,由高度的消费旺盛而引起,没有这种消费旺盛,就没有资本投入,也就没有危机可言。

资本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的,但资本的这种目的及由此而引发的行为,必须要借助于一定的外在条件才能实现出来,这个外在条件,就是消费需求旺盛的拉动。因此,当社会经济以消费为目的而形成一个热潮时,资本则在这个热潮中实施着自己的目的---利润积累。在此,消费为社会整体的目的,而逐利则是资本方面的目的---这是局部目的。

这个道理应该给当今的我们提供一个深刻的教训:消费需求切不可人为抬升得太过头。比如,中国的“扩大内需”政策切不可搞过头。凡是超出社会与个人经济能力而扩大的消费需求,必定包含着危机的因素,因为这种消费需求是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的,这样,在它的刺激下所形成的更大的投资就有可能变成危机的因素。就象美国1920年代,通过信贷消费所刺激起一个庞大的投资,最终演变为大危机、大萧条的因素。

20世纪初的经济大萧条是怎么回事

1929?193270?80?

70?1929?1933?20?

1932?204?

300?5000?

900?

1932?340031000?

1929?19321?1?20?600?860005500

5

1932200?200

1933?

17001933?5

1935?

1935 1933 ? 742 ?1939? 2049 ? 1700 800 ?

4?

20?5020?

1970

1973?6?

31500?95%1972?3.2%5%?

1973?19744?1974?12%

19759%

70?7GNP2.4%?5.3%9.4%1968?19724.3%3.2%?4.8%?

20?7010?

1981?

23%14?3?85%3.7%?

20?60?365001970?

1981200?

1983?1986?19893%?4%?GNP6.8%?1983?9.6%1989?5.3%?1973?

5%?1992

金融危机爆发时间

所谓20世纪初的经济大萧条,实际上是资本主义世界在

1929-1933年间发生的一场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具有如下一些特征: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等等.

这场经济危机首先发生于美国.在这里提到了美国,就不得不提到一战.众所周知,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而就在期间的1914-1918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众多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被卷入战争,并损失惨重.美国则趁虚而入,大发战争财.接着不幸的是,1925年英国爆发经济危机,当然它的经济霸主地位开始衰退,美国成为了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

既然成为了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自然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具体介绍一下关于"经济大萧条"的内容."经济大萧条"从根本上说是由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引起的.而直接原因是资本主义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导致这一危机的发生.开始的表现是1919年10月,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式急转直下,股价狂跌.人们就疯狂地抛售股票,股市崩溃经济危机正式开始.银行纷纷倒闭;工商企业大量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减少,很多人濒临破产.这仅市是美国的情况.

在此之后很快引发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1930年,严重依赖美国资本的德国也发生了经济危机.接着,英日等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1932年法国经济也开始萧条.

这场经济危机对各国的社会状况和世界局势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是整个社会动荡不安.

大萧条后最先恢复的行业

至今为止一共发生了6次比较大的金融危机:

1.1929年到1939年美国华尔街股市崩盘,引发了席卷近十年的经济大萧条。

2.1973年到1975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

3.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大举外债发展国内工业,最终无力偿还引发的债务危机。

4.20世纪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经济崩溃,导致日本10年中经济负增长。

5.1997年到1998年,美国提高美元利率,美元增值,货币与美元挂钩的亚洲国家出口不断下降,爆发金融危机。

6.2007年到2011年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全球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信贷紧缩。

金融危机是指金融资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或某个金融市场如股市或债市暴跌等。系统性金融危机指的是那些波及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比如1930年(庚午年)引发西方经济大萧条的金融危机,又比如2008年9月15日爆发并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是金融领域的危机。由于金融资产的流动性非常强,因此,金融的国际性非常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可以是任何国家的金融产品、市场和机构等。

金融危机的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幅度的缩减,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的现象,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有时候甚至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斯穆特霍利关税战如何让1930年美国经济大崩盘?

大萧条后最先恢复的行业

 大萧条后最先恢复的行业,从经济大萧条的3大特征可以看出来,经济大萧条真的一点都不美好,甚至有点让人压抑和绝望,但是,危与机并存,即便在最灰暗的时候,依然有些行业可以赚钱,下面是大萧条后最先恢复的行业。

大萧条后最先恢复的行业1

 上世纪好莱坞**逐渐取代纽约**成为美国**的代名词,加上罗斯福新政的大兴基建,让本来非常落后的西部小镇逐渐开始繁荣起来,慢慢的发展成为美国西海岸的大城市,其中也包括好莱坞。

 而19世纪这里还只是一片片农田,而那时候的**也并不是美国民众的精神寄宿,甚至他都很难称之为。

 那时候的美国正值飞速发展之中,早早地就搭上了一、二次工业革命的轨道,这时的美国早就成为了坐在车轮上的国家,家家户户基本都有汽车,那时候美国流行的是汽车旅行文化,而当时的人们更加热衷于旅行,由此衍生的汽车旅馆跟汽车维修店就像是雨后春笋一般遍布各条公路上。

 然而这一切都随着1929年的大萧条结束了,那时候人们对生活非常悲观,很多人为了保住工作选择降薪,失业人口一度达到了830万,但是反观美国**产业却逆势上涨,当时的**票是25美分一张,对于一个美国中产家庭来说这是相对便宜的方式了,当时美国的旅游业几乎是一蹶不振,人们开始追求性价比产品,比如口红、尼龙袜一类的。

 因为社会弥漫着一股悲观的气息,生活也不尽如人意,尤其是青年人和刚步入社会的人们开始追求及时行乐,烟酒类产品以及图书馆大受欢迎,然而当时最符合人们追求的感官刺激就是**,为此很多之前搞旅游产业的人员开始搞起了汽车**院,1933年5月16日世界上第一家汽车**院出现,一度非常受欢迎。

 然而正是因为**业的繁荣,倒推了好莱坞的发展,好莱坞的**产业开始完善甚至体系化,其中出现了很多伟大的**,像《乱世佳人》、《金刚》,以及卓别林的喜剧**,可以说好莱坞之所以能成为引领世界的**工厂主要还是因为大萧条时期打下的基础,加上当时罗斯福新政美国开始大兴基建,进一步加快了美国西海岸的基础建设,**产业也间接的吃了这波红利,好莱坞也从一个小镇变成了一座城市,**相关的工业也更加完善。

大萧条后最先恢复的行业2

  1929美国经济大萧条的产生与恢复

 美国 1929 年大萧条,人类现代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1929 年股市大危机之后,美国经济开始了长期的衰退,4300万人找不到工作。有人在华盛顿州的森林里放火,只为了得到一份灭火的工作。路上遍地都是流浪汉,汉堡五分钱两个。然而人们愿意为一小时挣一角钱工作,而雇主从他们的劳动中赚不到利润。

 要想知道这场大萧条是怎么发生的,我们首先得了解美国 20 年代的繁荣是如何形成的。

 一战期间,欧洲各国忙于打仗,无心生产,美国向欧洲出口了大量的农产品和军。同时美国还向各国提供短期借贷。在一战快要打完的时候,美国又加入了胜利的阵营,瓜分了赔款。

 这些都使得美国成为当时最富有的国家。战后新技术应用的热潮推动了各种机器设备的发展,如汽车收音机等。而且泰罗制、福特制的应用又极大地促进了工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装配一辆汽车底盘从 14 人/小时降到2人/小时以下。

 随着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很快产能过剩。虽然此时汽车的价格已经够低了,但是富人都拥有了,穷人还是买不起,商品卖不出去,就会导致工人失业,他们的消费能力减弱,进一步导致更多的商品卖不出去,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为了刺激消费,

 银行不仅向居民提供信贷,还提供了分期付款的方案。这个景象是不是感觉有点熟悉?有了钱,穷人也开始买买买!有了更多消费者,企业又开始大规模地生产,企业生产需要雇佣工人,工人拿到了工资又可以去消费社会经济,表面上一片欣欣向荣。

 截至 1927 年,美国人消费中的 75% 的汽车、80%的留声机、75%的洗衣机都是以信贷消费形式购买的。但是要注意民众的消费需求是真实增长的吗?老百姓花的这部分钱不是真实拥有的,是借来的钱,

 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还反过来使得本就过剩的产能进一步雪上加霜。因此第一次的经济衰退表面上被虚假的繁荣暂时掩盖,实际上却被激化了,战后企业赚取了高额利润,股市也不断上涨。

 银行的低利率贷款和保证金形式的杠杆行为促进了投机热潮的发生,杠杆最高的时候高达 10 倍,也就是你拿 1 美元出来可以购买 10 美元的股票,股市逐渐形成一个巨大的泡沫。当时全美国有一半人口都在炒股,人们怀揣着财富自由的美梦,并相信美股会一直涨下去。

 股市在 9 月 3 日触顶,道琼斯指数收于 381 的高峰。由于投机性贷款疯狂增长,美联储看到了其中的风险,希望减缓投机性贷款。 1928 年 8 月,美联储提高贴现率到6%,这一政策刺破了股市的泡沫。美联储加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呢?加息后借钱的成本就上升了,持有现金比证券等风险资产更有吸引力,于是大批资金从股市撤出。

 1929 年 10 月 24 日,美股大跌。为了救,一群主要银行家在著名金融家摩根公司的办公室会面,并商定了一项市场稳定计划,承诺购买 1.25 亿美元的股票。这次救虽然短暂的稳定了几天的股价,却没能阻止股市的下跌趋势。

 1929 年 10 月 29 日,美国股市发生雪崩,道琼斯指数从 9 月 3 日的最高点 381 点跌到 230 点,跌幅达40%,史称黑色星期二,十一位著名人物自杀。那么经济危机是如何从股市传到实体经济呢?我们透过四个方面了解当时的情况。

 银行、企业、建筑业、农业这四个方面可以说是大萧条的典型行业了。首先是银行业危机,股市雪崩引发了民众的恐慌,民众害怕银行无法偿还存款,排队挤兑银行。当时美国最大的合众国银行倒闭后爆发了银行倒闭的浪潮。

 1929 至 1933 年间共有 5000 多家银行倒闭。事实上,当时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并不高,但是银行的负债,也就是客户的存款和银行的资产及长期贷款和证券等之间存在时间上的错配,地方银行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短期内无法还清客户的存款,就会破产。

 企业方面,银行倒闭浪潮后,生存下来的银行在借贷时十分谨慎,造成了信贷收缩,个人和企业的信贷问题都变得困难,靠个人借贷维持的消费经济自然无法延续,生产过剩东西卖不出去,加上信贷困难,很多企业陷入困境或破产,

 企业破产数目创进路将近 3.2 万起,大量的企业破产,又造成了大量工人的失业,失业率从 1929 年的 2.9% 上升到 1932 年的22.9%。建筑行业在 1925 至 1927 年达到巅峰,并在股市崩之前开始衰退,到 20 年代中期建造的房屋数量已经超过了需求的数量。

 1928 年之后,建筑业开始缓慢衰退。农业方面,随着欧洲恢复生产,美国农产品出口大幅下降。为了稳定农业,美国实施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美国关税壁垒的提高遭到了欧洲的报复。 1929 至 1930 年,美国的食品出口下降了66%,农产品价格严重下跌。

 从以上的四个方面,我们发现股市崩塌是引发银行倒闭浪潮的导火索,而不是大萧条的直接原因。银行倒闭的浪潮造成金融业危机,并逐渐蔓延到实体经济,并且在股市崩塌之前,经济就发出衰退的信号了。企业的生产过剩被信贷消费掩盖了,建筑业的衰退是周期性质的,农业的衰退在一战后就开始了。大萧条时期,美国当政的是胡佛总统。

 胡佛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降税、增加公共建设开支、禁止减少工人工资等。但是当时经济危机的难题就是生产过剩,企业的商品卖不出去就没有利润,如果还要维持工人的工资水平,那就只能裁员了。随着经济大萧条愈演愈烈,胡佛也成为了美国最不受欢迎的总统。

 1933 年,罗斯福总统上台颁布了新政,美国经济开始艰难的恢复。罗斯福新政最重要和最有效的两条政策就是废除金本位和直接救济。废除金本位是美国经济的.转折点。当时的美国使用金本位,金本位下,客户可以拿着美元去银行兑换黄金,这就要求银行的黄金储备和美元数量是对应成比例的,这使得中央银行不能超发货币。之前银行倒闭的浪潮也和金本位有关。

 由于实行金本位,中央银行无法多印美元,没有能力向地方银行提供足够多的美元。 1933 年紧急银行法废除了金本位制,让美联储得以印钞,向银行提供急需的流动性。 3 月 13 日,第一批银行重新开业,不仅民众不再挤兑银行,反而银行存款增加了逾 10 亿美元。废除金本位后,失业率逐渐降低,产能利用率不断攀升。

 之前通货紧缩,现在通胀率上升了,工业生产也在渐渐恢复。四个月里,道琼斯指数上涨近100%。同时,新政还对民众直接救济,通过政府的公共工程,给近千万的人直接提供了工作岗位,保障了民众的生活。

  罗斯福发布新政

 那么罗斯福新政真的结束了大萧条吗?从整个国家的经济走势来看,废除金本位之后,经济确实从下行变为了上行。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大萧条并没有结束。在经济复苏的前期,富人比穷人更受益,

 而普通人的处境并没有平均数据显示的那么好。 1938 年,美国的失业率仍然是萧条时期的水平。直到二战爆发时,美国经济才再度起飞。二战期间,军队吸收了巨量的失业人口,巨额的军事订单也使工厂满血复活。战争才是大萧条恢复的强心剂!

大萧条后最先恢复的行业3

  经济危机中持有主要经济体的货币现金就是最保值的!美元、人民币最佳。为什么?

 一、黄金在经济危机中并不是最保值的,而在经济危机过后才是。把黄金拿到第一点来讲因为很多读者会认为黄金是经济危机中最为保值的硬通,但是从黄金价格涨跌来看,经济危机的初始阶段,黄金的价格并不会飞涨而是在改善经济危机期间才会。

 也就是说经济周期中的衰退阶段并不会引起黄金的大幅价格上涨,而在萧条阶段才会。为什么?因为在经济危机初期衰退阶段并不会大肆印发货币冲击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影响,而是在经济危机发生后的萧条阶段才会。那么,大肆印发货币就会使硬通黄金价格上涨。

 二、持有货币才是最能保存财富的。第一点最后讲到大肆印发货币会使黄金的价格上涨,但需要弄清楚的是不是在经济危机发生的初期而是发生以后的解决阶段。在发生经济危机时市场的货币流动性是“枯竭”的,任何人、企业都需要资金,所以资金显得格外珍贵。随着经济危机的发生、货币流动性枯竭,

 那么市场的固定资产的价格就会出现松动,因为会有更多的房产、证券等资产以低价格出售换取货币,价格也是一低再低。所以在此阶段持有现金货币是最有优势的,因为价格更加低廉,能够买到更多的商品、证券,进而能够更加有效的进行保值、增值。

金融风暴是哪一年?

一战结束之后,欧洲经济逐渐从废墟中恢复过来。一些产业重新与美国企业展开了激烈竞争,这给美国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先是橡胶、汽车、造丝工业的不景气,然后又波及到了各个部门美国相较于快速发展的制造业,农业发展相对滞后,来自国外农产品的竞争,给当地农场主造成了很大负担,农业的萧条反馈到了美国政治压力上。

1921年5月来自各农业洲的两院议员组成一个农业集团,要求政府立法保护农民的利益,当月政府召开特别会议,通过紧急关税法提高对小麦、玉米、肉类、羊毛等进口产品的关税。

1922年9月19日国会又通过了福德尼一麦坎伯关税法,提高纺织品的进口税,包括农场品和工业在内的许多部门,都受到了高关税的保护。

1929年1月国会召开关税改革听证会,再次试图帮助美国农场主摆脱萧条现状。4月国会议员霍利和斯穆特提出关税议案,同年10月纽约股市崩盘,美国乃至世界经济陷入危机。

1930年6月17日 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经签署成为了法律,这条法案将2000多种进口商品税,提升到了美国历史最高水平。其实最初该关税是为了给农业提供保护,但制造业利益集团要求国会也立法保护他们,排斥进口商品,议员接受了制造业利益集团的要求,这样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就成了一部,对所有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法律。

税法通过之后农作物原料的平均税率,从原来的38.1%提高到了48.92%,其它商品的税率从31.02%提高到34.3%。根据1932年进口的情况看,估计实际上税物品的平均税率达到53.2%,税率的提高为美国企业筑起了一道,限制进口商品的高墙,但是也带来了一些列严重的后果。

在法案通过的当年美国进口总额下降28.4%,第二年进口总额不到300亿美元,这只相当于1929年的53.7%,得益于关税的提高表面上美国企业在国内的市场,获得了一定的利益,减少了不少来自国外的竞争。但在海外市场却不可避免,遭到其它国家的关税报复,美国可以提高关税,那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这是各国的心声。

1930年加拿大率先在16种产品上征税,占美国输往加拿大商品总额的30%,之后加拿大寻求与英联邦的经济联系。法国和英国也开始抗议,并开始发展新的贸易渠道。

为了达到所谓的进出口平衡,各国不但限制外国商人,销售进口商品的种类和数量,同时还要求外国商人购买相应的本国商品,贸易壁垒摧毁国际贸易的同时,消费数量也大幅减少。为了进一步限制美国商品的进口,一些国家还采用非关税壁垒来打击美国商品的进入,例如英国就以不符合卫生标准为由限制美国农产品的进口,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抵消与美国互加关税的影响,英国和它的前殖民地国家建立了优惠关税制度排斥美国,因为这种制度的安排,在1929年到1933年的大萧条中,英国人的日子要比其它国家好过一些。欧洲贸易的总量,因为美国的关税法下降了18%,第二年和第三年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下降15%。截止1934年,全球贸易总量和全球工业总产值分别下降了66%和33%。

反观美国自身,在这场关税贸易战中,只是开头好过 遭到各国反击之后,真正陷入了大萧条时期。根据美国政府统计的数据,美国从欧洲进口的商品总额,从1929年高位的11.34亿美元降低至1932年的3.90亿美元。同时美国出口至欧洲的商品总额从1929年的23.14亿美元降至1932年的7.84亿美元。出口额总量的减少,比进口额总量的减少还要多,消费品销售额的较少,导致了消费品生产部门的缩减。反过来使投资者进一步缩减,美国经济陷入了恶性循环,失业率不断上升,原本斯姆特-霍利税法,是为了减少失业人口保护美国本土企业。1930年斯姆特-霍利税法通过,美国的失业率确是出现短暂下降,但只是昙花一现,在税法实施一年之后,美国失业率就达到了15%,1933年上升到26%,这与最初的本意完全背道而驰。

1929年美国股市的崩溃,是美国经济大崩盘的导火索,真正让美国经济陷入大萧条的还是斯姆特-霍利税法。

经济学家认为斯姆特-霍利税法是导致了美欧之间贸易规模。从1929年历史高位急剧衰退到1932年历史最低地位的催化剂,同时也打开了世界大萧条的魔盒。

通过增加关税,来维护国家企业利益或者提高就业率,这种做法无疑是错误的。美国的历史就是前车之鉴,全面加征关税不仅引起其它国家的报复,同时令美国失去了出口市场,自己反倒成为了加征关税的受害者。

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为何宁愿销毁食品,也不选择出口?

全球金融危机共爆发过几次,分别是1930年经济大萧条、1973年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1982年拉丁美洲债务危机、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崩溃、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

金融风暴最直接的表现:是通货膨胀。简单的说就是在一段时间里出现股票狂跌不止、房产价格暴跌、土地贬值甚至货币价值下跌的状况,然后就有金融机构破产、公司企业纷纷倒闭、失业率大幅上升乃至整个社会经济陷入萧条等等状况。出现这些状况的都可以称为金融危机。

具体情况说明:

全球金融危机,又叫做世界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信用危机,指的是全球金融资产或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危机,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下跌、股市暴跌、金融机构濒临倒闭等。

1930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严重的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和除苏联以外的全世界。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也称次级房贷危机、次债危机,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一开始席卷美国、欧盟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最终引发了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

有人问,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为何不增加出口来化解国内的生产过剩呢?

经济大萧条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

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市从363点开始一泻千里,到10月29日的短短一周内,股市下挫40%。美国股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生的积蓄在几天内烟消云散。此后,美国和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美国的GDP

以1929年为例,消费者占比72%,工商业者投资占比18%,美国政府使用略少于10%,出口略大于10%。

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后,工人失业率不断上升,老百姓没有收入,也就无法正常消费,因此,消费者比例暴跌。消费者需求下跌,工商业投资势必跟着下跌。

然后,美国便上演了让人瞠目结舌的一幕,一边是成千上万饿着肚皮的流浪者,一边是忙着将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的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将小麦和玉米替代煤炭成为燃料。

既然商品“过剩”,为何不增加出口?

美国的股灾引爆全球经济危机,美国的股市并不纯粹是美国的上市公司,世界各地很多有名的公司都选择在那里上市。美国股市崩盘,没有哪家股票能够独善其身。

一、国外需求下降

美国大资本家通过购买外国上市公司的股票来对其进行投资,当美国企业发生金融危机后,他们势必会大量抛售尚未受到严重影响的外国上市公司的股票,也就意味着,外国上市公司也难以逃脱崩盘的命运。

连锁反应将从股票市场传导至现实市场,外国企业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不得不减产降薪裁员,失业率飙升,意味着外国的需求也在迅速下降。对美国依存度较高的几个国家率先遭到冲击。

据统计,大萧条期间,美国的失业率飙升到25%,德国失业率逼近30%,日本经济衰退了8%等。

二、国际贸易壁垒

如果美国想要增加国际贸易,必须降低销售价格,最有效的手段便是降低税率或者国家补助出口补贴。但对于进口国而言,除非是必须进口货物,否则必然提高进口关税来提高美国商品价格,从而保护本国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也就是反倾销。

三、落后的运输和包装

产能过剩的产品往往是日用消费品,可存储周期短,例如牛奶,就1920时期,根本没法达到长时间存储。

当时国际运输,以远洋轮船为主,如果货物包装不好,比如小麦、玉米之类的农产品,一旦遇到海水浸泡,那么轮船还没到达大英帝国,便已经腐烂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面对高昂的包装成本。而为了扩大对外贸易,又必须维持或降低销售价格,当销售单价低于生产成本或者是过剩商品的边际成本时,换句话说就是得不偿失,谁还会做那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当然,美国的农场主也不会干这种蠢事。

经济大萧条的根本原因

一场突如其来的股灾让世界经济衰退10年,那么什么导致了股灾呢?用管仲的话说,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

1920年起,美国人吹嘘自己迎来了最好的黄金十年。那段时期,机器开始代替人工,生产率一路飙升,原来产业工人的失业率也一路飙升。随着机器的广泛应用,即使没下岗的人工工资增长十分缓慢。正是因为这样,财富渐渐地集中到那些大资本家手中,便投资更多的机器,工人继续失业。相关上市公司的股票一路上扬。

如此恶性循环,终于有一天,老百姓入不敷出,只得节衣缩食,而用于绝大部分财产的少数富人也无法消费那“过剩”的需求,于是国内消费市场的需求急剧下降,二级市场那美丽的肥皂泡应声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