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谁知道70年代美国石油危机的具体情况么?最好是有当时情况的~~

2.中华元智库的中华元智库 前瞻赢天下

3.根据当今世界的政治时事,请举例1至2个与伊斯兰教有关的实例

4.急求一片关于“民族汽车工业崛起”的……介绍

石油价格战争_国际专家谈石油价格战术

火箭的燃料是液氢液氧的高能燃料,也有固体燃料的新型火箭。

这种高能燃料一般都是通过化学反应提炼的,很少有自然存在的,所以成本比较高。

火箭的燃料价格一般在1200元/升,不过主要供火箭使用,所以成本比较高。

通过我们可以看到,火箭燃料燃烧的高能推力,这就解释了,什么是腾空而起。

国际上火箭的燃料分为4代:第一代就是导弹用燃料;第二代就是偏二甲肼,技术虽然容易掌握,但是容易污染环境,国外以及我们国内的长征部分型号也在用。第三代就是液态氧的煤油,这种新型燃料无污染,而且密度高,所以比较适合进一步开发,价格也低廉。第四代就是液态氢了,跟第三代一样,但是就是技术门槛高,投入资金大,一般小国无力承担,所以火箭跟综合国力挂钩一点不假。

刚建国的时候火箭刚研制也就是长征系列1号的时候,当时基本是进口苏联的,那时我们有钱也研制不出来,主要是技术不达标。随着我们综合国力的提升,技术的进步,燃料早已经实现的基本的自给自足,但是目前还没有出口,专供航天发射,所以价格奇贵。这是第一代火箭;

我国第二代火箭长征2号,第三代火箭长征3号和4号,第四代火箭长征6号,7号,8号和11号,这些在役的火箭足已经说明了:火箭燃料的更新换代向更环保,更强劲,更实用方向发展,当然价格或许商业化运营以后估计会降下来。

下面就分享下固体燃料的制作小实验,供您参考:火箭燃料都是通过化学反应提炼的高纯度。

综上所述,火箭的燃料多重多样,根据自己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因为价格昂贵,实验室只能通过化学反应象征性的提取少部分,所以国家的实力是基础。

有谁知道70年代美国石油危机的具体情况么?最好是有当时情况的~~

D

A项句式杂糅,删去“造成的”或“的主要原因”;B项否定不当,应把两个“说”之前的“不”去掉;C项语序不当,“他让人们不但”应改成“他不但让人们”

中华元智库的中华元智库 前瞻赢天下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不断受到石油供给的冲击。那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普遍认为的世界石油危机时期。

石油成阿拉伯世界的武器

1973年10月,中东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停止了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西方国家的石油输出。这次禁运造成了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国内的原油价格大幅度上升。

这场突如其来的石油危机为何产生?这可以追溯到阿拉伯与以色列由来已久的冲突上。二次世界大战后,阿拉伯人眼看着自己的家园变成了犹太人的乐土,这激怒了他们。他们拒绝承认以色列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并认为惟有武力夺回自己的土地才是公正的。

出于把苏伊士运河国际化的目的,英国人和法国人自然地站在了以色列人的一边。于是有了英法支持的以军在最初的战争中占尽先机。而失利的阿拉伯人立马结成同盟,对以色列发动了为期6天的战争。1973年的赎罪日,在这个犹太人最神圣的假期中,以色列经历了阿拉伯军队在苏联支持下的沉重报复。

这次战争以后,阿拉伯产油国家发现使用石油禁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政治战术,并且这种方法也同样可以在经济上产生作用。阿拉伯国家开始意识到他们自身的强大力量,认识到他们可以通过石油去控制原本在世界各地发号施令的西方社会。他们意识到,禁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对付西方社会的手段。即使恢复了石油输出,他们依然能够保证以一个较高的价格控制油市并能获得高额利润。恐慌的投资者和石油公司会因为不断增长的油价而陷入不只是美国一个国家在内的经济旋涡,这显然是非常危险的。

"财主们的聚会结束了"

仿佛一夜之间,美国如梦初醒地发现它已不再能承担原有的原油消耗。“财主们的聚会结束了。”这让所有的美国人无法接受。

石油危机带来的恶果纷至沓来。

这些直接结果是相当戏剧性的。汽油价格只不过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就狂涨了4倍。人们眼看着原油价格从仅仅25美分/加仑的增幅越过1美元后仍然不停往上涨。根据美国汽车协会的记录,当时绝大部分西方国家的加油站,竟然有20%在危机期间整整一周没有燃料可以供应。在更多的地方,司机们被迫等待2到3个小时,只是为了获得加油的机会。当时,美国的原油总消耗量猛然下降了20个百分点。

美国政府的绝望并没有让他们选择放弃,他们试图去修改议案以改进这个糟糕的局面。国会发布了对在公路上行驶车辆每小时55英里的速度限制。当然这是一个好消息。不仅因为原油消耗可以减少,而且也让车祸一夜间减少。由此看来,今天的燃料经济指标与来自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时为了节约能源而做出的努力息息相关。许多国家在当时也通过修改夏令时间以求降低电的使用量。所有这一切都象征了美国人所怀着的保护能源的微弱希望。

税额减免在当时也成为了可能。总统尼克松成立了能源部,并使其成为内阁办公室,其职责主要是发展国家能源事业。汽油公司和加油站也竭尽全力保护原油量。除了尼克松发起了一次自愿减少汽油消耗的行动外,各大加油站也宣布每个星期日自愿关闭,并且声称:他们拒绝出售给不是“常规顾客”的用户。不过,加油站仍然不只一次把超过10加仑的汽油出售给同一个用户。他们希望这些努力可以帮助公众,使大家更节省燃料。当然,普通大众也没有只是成为旁观者,很多美国家庭把家中的空调转向25度———油价的提高的确让人们养成了节省燃料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很多公司、企业开始尝试着改变它们的能源消费方式,甚至寻求新的能源以替代对原油的依赖。

经济快速增长时代谢幕

阿拉伯国家开始再次把石油装运到西方国家,但是这次是以更加膨胀的价格。整个世界性的经济衰退成为了这次禁运最显著的长期效应。通货膨胀保持率超过了10%,失业记录也出现了历史最高。人们无奈地发现,经济快速增长的时代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而谢幕了。

由于石油禁运,小汽车的生产也出现了巨大变化。在底特律,狂涨的汽油让人们无法承受。为了保护用油量并且推动经济发展,人们不再制造那些使用大发动机大功率的小汽车。底特律被迫去提升全部小汽车使用燃料的效率。日本制造的小汽车因为具有美国小汽车达不到的效率标准而越来越畅销,销售额迅速增加。这一时期的美国汽车工业被迫陷入了无奈的境地。

虽然这场噩梦持续的时间自1973年开始,前后不过一年,但是欧佩克国家已经成功地使西方市场的石油价格增加了4倍。这种石油禁运在国际关系上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也带领着中东国家进入了新的时代。这无疑是中东国家的一项政治和经济重要成就。

第三世界国家第一次发现了它们的自然资源能在政治和经济环境下被当作武器使用。提高的油价不仅是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一次威胁,更是对整个世界经济的严正警告。

这个时期,很多必要的商品价格经历了首次迅速而戏剧性的上升。从此,西方世界的脆弱被毫无掩饰地扒开了。

"请允许我发动汽车"

几年后,刚刚从重创中苏醒的美国,在1979年伊朗总统霍梅尼上台的时候,又一次卷入了石油危机。伊朗人没有让美国人睡得安稳,霍梅尼很快就宣布对西方国家实施石油禁运,油价从每桶15美元上涨至35美元,在全球经济界重新刮起飓风。

二度受创的西方人如同惊弓之鸟,开始为第二天醒来是否能够有油发动汽车而失眠。“请允许我发动我的汽车”,这是当时美国报纸的一个头条标题,更是美国人当时最奢侈的心愿。

根据当今世界的政治时事,请举例1至2个与伊斯兰教有关的实例

自2001年开始,创办人张庭宾和中华元智库对中国宏观经济周期(包括股市、楼市、地缘政治等趋势);对于国际金融危机演化与全球投资品机遇,均提前做出了一系列的重大预测,大多数都得到印证。

对于国际金融危机演化与全球投资品机遇判断

2004年11月25日为《第一财经日报》撰文:《全球经济龟裂石油阴霾加剧》,预测美国夺取中东石油的战略将演绎石油危机。

2005年7月预测黄金大牛市,组稿指导记者,刊发《专家建议中国大规模增加黄金储备》 一文。

2005年12月30日,在第一财经日报刊文《2006危与机:美国悬念与中国速度》 ,预测未来2年美国很可能发生金融危机。

2007年7月30日,在第一财经日报撰文《我们将见证一个动荡的金融时代高度警惕人民币成为美元牺牲品》,进一步确认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

2008年1月7日在第一财经日报撰文《黄金期货将登台小心国际空方陷阱》,其后国际金价从2008年3月13日的1032美元大跌到2008年10月份682美元,跌幅为33.9%

2010年1月3日,在第一财经日报撰文《2010-2014:全球纸币危机与中国社会变革》,做出两个重要判断:1,全球性主权债务危机将陆续发生;2,未来5年内,中国经济将面临严峻挑战,并可能发生一场社会变革。前者已经得到了印证。

2010年3月,中华元智库推出战略报告《美联储量化宽松2.0》,预测美国将会推出QE2,同年11月,美联储正式推出QE2

2010年8月15日,中华元智库推出战略报告《粮食危机挑战中国》,指出国际粮价被严重低估,未来粮价将大幅上涨。

2010年10月17日,中华元智库推出战略报告《石油价格剑指100美元》,当时美原油价为每桶83美元,11年4月涨到115美元。

2011年4月11日,中华元智库推出战略报告《美联储量化宽松3.0》,预测美联储将推出QE3,后2012年9月美联储被迫推出QE3。

2011年8月14日,在张庭宾搜狐博客刊文《强烈预警国际金价中期深幅调整》 ,预测金价将下调至每盎司1550美元,后下调至1523美元。

2012年10月31日,在第一财经日报刊文《美国小复兴与中国探大底》;美元中长期竞争力再造初见结果,美元逼近对人民币中长期升值拐点。

2012年11月25日,中华元智库推出战略报告《挣扎的日本》,预测日元将贬值,其后日元兑美元大幅贬值。

2013年1月5日,在第一财经日报刊文《12年黄金大牛市或将进入中期蛰伏》,指出2013年金价将面临严峻挑战,跌到1500美元是大概率事件,可能下探1300美元。

对于中国宏观经济周期和股市楼市的预测:

2001年5月,以《当宝洁纪元不可抗拒地来临》 (注,此文与以下为署名文章作者均为中华元智库创办人张庭宾)一文,预测跨国公司控制中国产业链的时代到来。

2001年11月,为《21世纪经济报道》“龙腾入世”特刊撰写社评,预言“龙腾的天空从此豁然开朗” ,预测中国迎来世界工厂机遇。

2002年10月著书,预言《中国可以富》。

2004年12月31日,为第一财经日报撰文:《新三极演义:战略的中国已然春暖花开》 ,预测中国将迎来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繁荣期。

2004年12月30日,预测2005年中国将实施股权分置改革(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中国与世界十大经济预言)

2005年9月12日指导记者撰文《亿万富翁急于卖楼因牛市将临拟狂买万科》 预测A股在股权分置改革后将迎来大牛市。

2006年11月21日,指导记者撰写文章《股指期货造就最大战术机会:推出前大涨推出后大跌》 ,指出:股指期货概念将成为A股暴涨的重要推动力。

2007年5月8日,在第一财经日报撰文《A股中期调整开户数逆转》 ,指出A股中期调整在即,两周后A股上证指数暴跌14.5%。

2007年1月1日,在第一财经日报撰文《警惕2007热钱:为2008酝酿新亚洲金融危机》 ,预测人币加速升值将导致2007年的股市大泡沫,很可能在2008年破灭,形成股灾。

2007年10月22日,在第一财经日报撰文《价值实现主机制形成黄金光芒将更耀眼》,预测黄金大牛市将更加亢奋,A股大牛市将很快盛极而衰,建议投资者卖出A股买入黄金。

2008年4月7日,在第一财经日报撰文《中国世界工厂会不会休克》 ,警告央行持续货币紧缩将导致中国世界工厂休克危机。当年三季度珠三角出现企业大面积停产倒闭局面。

2008年4月14日,在第一财经日报撰文《股息热钱上证指数将先扬后抑跌破2000点》 ,6个月后,上证指数跌到1664点。

2008年10月27日在第一财经日报撰文《A股大反转只差释放流动性信号弹》,预测A股将迎来反转。

2009年7月1日,在第一财经日报撰文《3000点以上最佳策略:离开A股买入黄金》,指出A股已接近反转高峰。

2010年1月17日,中华元智库推出战略报告《中国楼市泡沫正将盛极而衰》,预测中国楼市将在2010年见顶。

2010年9月26日,中华元智库推出战略报告《A股“残局”》,指出中国A股自2008年10月底的反弹进入尾声,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盛极而衰,股民被涸辙而鱼,中国A股未来将进入每况愈下的残局时期。

2012年2月6日,在中华元战略报告“环球政经观察”专栏撰文《2012的中国已退到断崖边》,指出中国经济将在未来1-2年探大底。

2012年12月9日,在中华元战略报告“环球政经观察”专栏撰文《不能小觑“城镇化”的市场效应》,指出因城镇化,A股将迎来中级反弹,上证指数目标位2400点,中国经济探大底将延后一年,至2014-15年,届时探底将更加痛苦。

2012年12月28日,在《第一财经日报》刊文《QFII获准股指期货如虎添翼 A股散户面临最后离场机遇》,当时上证指数上涨至2362点。很快冲刺到2444点后,转而下跌。

急求一片关于“民族汽车工业崛起”的……介绍

随着能源在国家政治和经济战略中的地位的提升,能源外交成为各国外交政策的重点。通过能源外交谋取全球能源资源配置中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是各国能源外交的核心内容。除美、日、中东产油国等传统能源外交活跃国家之外,俄罗斯、中国、印度也开始成为能源外交领域的新主角。全球能源外交的全面展开对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能源外交真正兴起于二战后,主要有三大背景。首先,煤炭工业时代逐步结束,石油开始在国民经济中大规模使用,人类进入“石油时代”。其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能源危机频发,油价不断攀升,每桶石油的价格由战后初期的两美元上涨到近百美元,这对各国乃至全球经济构成了严重威胁,能源供应成为各国政府优先考虑的问题。再次,石油成为一种战略资源,国际上围绕石油展开的争夺日趋激烈,某些别有企图的国家试图凭借地理优势或力量优势,垄断或控制油源和石油供应线。

一、美国:追求对全球能源的绝对控制地位

对超级经济实体和世界第一石油消费大国—美国来说,能源供应安全对其经济保持持续增长至关重要。以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后盾,实施全球扩张战略,是美国能源外交的基石。尽管布什政府在能源新政策中注重减少对外国能源供应的依赖,增强自给自足的能力,但争夺国际石油版图,强化对国外油气资源的控制权仍是美国能源外交的重中之重。

美国借阿富汗战争,进入俄罗斯的传统势力区域中亚,围绕该地区的油气资源展开与俄方的争夺。美国采用施压和经济诱惑的手段,迫使中亚直达土耳其的油管绕开俄罗斯,改走格鲁吉亚,打破了俄罗斯对里海石油出口的垄断。在掌控世界第二大储油国伊拉克之后,伊朗成为美国获取能源的新目标。美国将石油供应渠道多样化作为其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利用非洲丰富的石油资源,减少对中东的石油依赖。此外 , 美国还依靠乙醇外交拉拢巴西,修复与拉美国家的关系,大力发展替代能源。

二、俄罗斯:将能源作为恢复大国地位的重要支点

俄罗斯作为世界石油储量和生产大国,试图通过能源外交恢复传统大国的影响力。

三、日本:采取一切必要手段保障能源供给

日本一直坚持“寸土不放”的能源外交政策,必要时甚至不惜开罪美国盟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最终和伊朗达成重大石油协议。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爆发两次石油危机后,就非常注重能源进口多元化,积极探索多渠道石油来源。迄今为止,日本已在许多产油国获取石油开采权,并建立了自己的海外石油开采基地。为了在世界各地开发到更多的石油,日本政府制定了《石油公团法》,设立了专门负责与其他国家合作在世界各地找油的“石油公团”。2006年日本对中亚等国和蒙古开展了一系列针对该区油气资源的外交活动。由于深海勘探技术的运用和几内亚湾地区新油田的发现,非洲石油正成为日本的新目标。

目前,日本正通过各种手段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日本企业在政府的优惠政策支持下,纷纷在埃及、安哥拉和阿尔及利亚等国勘探和开采石油。2007年4月底,日本首相和经济产业大臣甘利明分别率领两个大型企业代表团访问中东产油国和中亚产铀国哈萨克斯坦,开启了新一轮官民一体的能源外交攻势,以保障本国能源供应。

四、欧盟:以合作求安全

欧盟制定的能源战略强调了要保证三个层次的安全,即“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生活安全”,同时也提出了欧盟能源外交的基本原则:保障能源供应、保护环境和维护消费者利益。欧盟能源外交的突出特点在于它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尤其是同国际能源机构的合作。2006年6月的欧盟首脑会议要求欧盟委员会加快推进欧盟能源外交,包括与主要能源生产国、能源输送过境国和能源消费大国发展战略伙伴关系。欧盟首脑会议在决议中明确指出,欧盟应优先考虑尽快与俄罗斯签订能源协定,并将欧盟内部能源市场扩大到乌克兰和莫尔多瓦。

五、印度:外交政策中的能源色彩日益浓重

为了获取经济高速增长所需的能源,印度的能源外交举措越来越向石油和天然气领域倾斜。印度正尽全力发展有可能成为其能源供应者或能源通道的国家间的关系。

印度的能源外交策略是:向北全方位发展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谋取俄罗斯油田开采权。向西不惜与宿敌巴基斯坦合作,建立伊朗经巴基斯坦到印度的能源管道;向东占有缅甸天然气的大部分出口市场,修建从缅甸经过孟加拉国到印度的天然气管线。为了这条管线,印度已承诺给孟加拉国每年提供1亿美元左右的过境费用,并准备在水资源问题上做出更大让步,以换取孟加拉国支持其跨国建设天然气管道计划。能源外交成为印度总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外双边关系的走向,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和态度,国际合作都与其国际能源供应息息相关。2005年3月初,印度总理首次邀请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访印,目的就是想尽快获得印度在这个国家石油业的开采、生产和进口的优先权。

六、伊朗:将能源作为突破美国封锁的有力武器

对能源生产大国伊朗而言,能源不仅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国家收入和外汇收入的最主要来源,而且在其对外政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是打破美制裁和封锁的有力武器。20世纪 90 年代以来,伊朗能源外交卓有成效,大大改善了与欧洲、日本及其他国家的关系,使美制裁伊朗的《达马托法》彻底失败。

伊朗认为,中国和印度是能源消费大国,能够成为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强大盟友”2004年10月,伊朗与中国签署了价值700亿美元的能源合作协议。2005年1月,伊朗与印度签订了一项为期25年的液化天然气贸易协议;两国还就修建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的天然气管道计划达成协议。《纽约时报》评论认为,伊朗面对制裁威胁,正在用它拥有的一个有力武器——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加以还击。

七、沙特:以石油换安全

沙特一直在利用本国的石油资源开展全球外交。沙特是全球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全球石油出口第一大国。长期以来,伊斯兰与石油一直是沙特对外关系的两大核心。沙特石油外交政策主要是:“以石油换安全”,换取与美国的盟友关系;以数万亿石油美元的投资,换取与西方各国的良好关系;以石油美元援助伊斯兰和阿拉伯国家,赢取“穆斯林盟主”身份。石油包括石油美元,其构成了沙特外交的最重要资源。

“9·11”事件后,沙特原有的优势地位受到了重大威胁:美沙关系恶化,美国开始逐步疏远沙特,减少从沙特进口石油;沙特领导的欧佩克面临被美国等西方国家拆散的危险,同时,受到俄罗斯等非欧佩克产油国的严重挑战。为应对这些威胁,沙特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如继续保证对美提供优质优价石油,不断增产以平抑国际油价上涨等。沙特同时加强了与欧、俄的能源合作,以减少对美的依赖性。

八、对我国能源外交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2002年我国石油需求量约为2.5亿吨,超过日本成为位居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石油进口量逐年增长,2004年首次超过亿吨红线。根据国际经验,当一国的石油进口量超过1亿吨时,往往需要动用外交、经济等手段来保证石油安全。因此,能源外交成为我国外交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制定具有本国特色的能源外交战略

能源外交战略是我国国家战略、国际战略的头等大事之一。我国能源外交目前处于重实践轻理论、重战术轻战略、重行动轻协调的状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学术委员王海运认为,要改变这种状态,首先,我国需尽快制定具有本国特色的能源外交战略。其次,我国需尽快形成能源外交协调机制。能源外交活动的主体来自方方面面。要形成整体合力,必须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再次,我国需尽快提高能源企业的能源外交意识。我国能源企业领导应更多地关注国际战略问题,应充分利用国际问题研究界的智力资源,在决定对外技资、海外企业并购等重大行动前,认真听取他们的情况分析和对策建议。

我国的能源外交战略重点应着眼于亚洲地区。这一地区既是中国的近邻,又有地缘政治优势,而且,亚洲地区集中了世界上最丰富的油气资源储藏,应是我国能源外交的重点地区。我国政府应及时提出亚洲石油输出国和进口国共同研究中长期亚洲能源国际合作的总体构想和基本框架,适时建立亚洲能源合作平台和协调机制,带头发起亚洲能源合作行动。

(二)实行能源进口多元化,降低能源供应的风险

目前,我国的石油进口有一半来自中东地区,1/4来自非洲,其它来自俄罗斯、中亚等地。对此,我国能源问题专家普遍认为“存在相当大的风险”。专家建议,中国应实行能源进口多元化,以降低能源供应的风险。

我国目前的一些合作伙伴,诸如:伊朗、苏丹、尼日利亚、利比亚等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使中国的能源供给面临风险。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是保证我国石油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今后减少对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的依赖,我国政府应积极尝试从中亚、俄罗斯、拉丁美洲和非洲寻找新的石油来源。国际能源专家们认为,中国政府目前开展的一系列能源外交活动从整体上符合中国的能源策略,这些努力正在试图尽可能实现其利益多元化,以防止任何类似俄乌天然气之争的能源危机。

(三)与能源消费大国加强合作谋求共赢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石油国际供给安全靠一国的努力难以实现,开展多边合作是最有效的措施。在解决国内能源需求方面,一味地主张与其他能源消费大国开展竞争,只会导致两败俱伤。损害别国利益,实质上也是在损害本国的利益。对于石油这种战略资源来说,无论是在维护市场稳定,还是防范供应中断或运输安全方面,消费国之间的合作显得尤其重要。能源消费大国在能源问题上利益相关,可以通过合作共同抵御风险。因此,风险互担,降低成本,加强互利合作才是我国与其他能源消费大国开展能源外交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与能源消费大国的双边及多边合作还十分有限。我国与其它能源消费大国在保障能源安全、谋求能源利益,应对国际能源危机,操纵国际能源市场的贸易与交易,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有许多共同利益。各能源消费大国应当共同发展全球能源市场的基础设施,以形成具有统一规则的全球能源市场为最终目标,共同努力解决能源问题,如消除供求失衡,主动共享利润和共担风险,建立防范冲突的市场能源结构等。

天下汽车大势前言:民族汽车产业崛起——直接关系中华民族崛起大势!!!中华民族的复兴始于中国汽车的振兴·雄起!而这个序幕已经缓缓拉开,真·假·善·恶·美·丑的面孔将一张张展开。古代哲人说:君子赠人以言。谨以此文,献给那些为中国民族汽车奋斗着的人们!祝中国好运!

我特别喜欢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其中比较精华的部分有统一战线战略。汽车事业是一种什么样的事业呢?是对我们智慧、实力包括技术和资金、精神有巨大考验的事业。

我佩服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地方,全部是战略制胜,失败的地方几乎全是战术的地方,当然,战术失败有时也很致命,甚至是企业家们最重视的地方,他们努力想要找到能够把战术执行得非常好的人。这是因为他们的战略能力非常强,才发现战术的重要,如果没有战略制胜,战术真的用处不大,也有可能偶尔成功,但终归是让人不踏实。

这篇文章是真正讲的战略,有人总提醒我,跟老总不要讲战略,人家各个是战略高手,你跟人家讲战略,只能是班门弄斧。说得对,但我从来不以聪明为荣。一定要有人做点傻事,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大家都极聪明的时候,大家都具智慧的时候,只需有人跳出来提醒一下,不对,我们把事情搞复杂了,这样是不是更好?由于害怕班门弄斧,由于害怕说了人家已经早就知道的事情,就小心翼翼地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讲,这不是我的个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孙子兵法里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先立于不败之地,怎样立于不败之地,就是要尽可能地少犯错误,我现在所做的,不就是重申一遍可能犯错的地方,减少犯错误的可能吗?为什么我要站出来说?因为我是局外人,没有当局者的压力和现实的无奈,有可能是旁观者清。

天下汽车大势,简而言之,欧美汽车被日韩逼上绝路;中国汽车必将胜日本汽车于中国市场;能源问题是大国关系问题,解决得好坏与否,要视中国汽车业的发展;而中国政府,比任何一个中国汽车企业都更加着急,只是由于成见和历史包袱,苦于找不到门路;内鬼与外鬼勾结,本是不难想象之事,亦难成气候。

此趋势不可更改!具体到哪个企业哪个人,要看谁更能抓住此历史机遇,然后就仅仅是时间的问题了。不是吗?我已经准备好一份心情,用10年时间来看一场好戏!当然,自己也不妨扮演一个配角,看来看去,没准儿我也变成了主角。不管怎样,我有信心,我对中国汽车有信心!信心缘自努力,而非空谈。真正做起事来,有空也听听我的办法和策略,有些东西是呕心沥血之作,早晚会亮相于中国汽车业,请您务必赏鉴!

世界汽车产业的格局,几乎没有什么悬念除了中国汽车可能是最大的变数之外,美国正走向所谓的虚拟经济!日韩汽车让欧美吃尽了苦头,也使欧美再也不敢轻视中国汽车,最近法兰克福出现的“陆风门”事件,就是这种情绪的再好不过的表现。对手已经足够重视我们了,甚至有点过激了,可是我们自己还有点不自信吧。不过,换句话来说,如果陆风是设计过法拉利的欧洲一流公司设计的,倒是足以说明,大家都差不多!在豪华车上,我们10年之内根本没有必要与他们争什么,我们的目标在大众市场,国民车市场上。日韩正把美国汽车逼上绝路,美国车在中国能够胜利吗?可能一时会成功。因为我无论如何也不敢想象,日本汽车在中国击败美国。那可以算是继日本侵华战争以来,中国又一大历史性耻辱了。我不知道中国将要用什么办法来避免发生这种事情,我至少知道,中国的汽车企业一定会努力阻止这种情形的发生,中国人民也一定会,至少我们会。那么,就变成了中国汽车如何击败美国汽车和韩国汽车的问题了?没有可能吗?先不要想着世界,先赢得中国,赢得了中国,也就赢得了世界。不能一口吃个胖子,要一步一步来,脚踏实地。现在,最重要的一步又变成具体的一个车型。

下面,言归正传。 说起中国汽车,最大的三种关系可能是:中国汽车与日本汽车,中国汽车与能源和中国汽车企业与中国政府的关系。

中国汽车与日本汽车的关系

中国汽车与日本汽车是竞争关系,而且是天敌。现在这样说肯定没有人敢相信的,日本汽车好象太强大,中国汽车好象太弱小,但是大国关系决定了两国汽车的竞争命运。我不知为什么中国汽车是现在的模样,也好,如果不是现在的模样,就没有我们现在这样的机会了。大国关系是什么呢?如果日本失去一个丰田,如果中国多了一个丰田,两国实力对比立刻发生逆转,中国在国际上地位立刻发生改变。这就是产业升级和民族复兴的历史性机遇。

以丰田为代表的日本汽车,难道真的是不可战胜的吗?别再给我制造“皇军必胜”的神话了。为什么日本汽车在中国如此小心翼翼?它们不是害怕中国汽车,它们是害怕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一有风吹草动,它们就不免战战兢兢。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中国汽车如果再不鼓足勇气,岂不是错失良机。这是政治环境。

产业环境,除了汽车,在家电、通讯和摩托车等等行业,日本企业在中国根本没有占到便宜。汽车业有很大不同吗?没有。不能说我们可以完全战胜,但是打个势均力敌还是大有希望的。靠谁?靠你们,真正的日本汽车的中国对手刚刚要诞生,如果后来者不努力,机会就只能留给奇瑞、吉利、中华、长城和比亚迪了,最后肯定会赢得那样的局面,只是时间可能会长一些了,未必是10年之内可以完成的任务。这种趋势不只我一个看清楚了,还有很多人也看清楚了,因此,战略上奇瑞、吉利、中华、长城和比亚迪也是中国汽车后来者的竞争对手。但是,这种竞争远远比不上合作的意义大。中国汽车内部,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一定要思考清楚。否则,就不能很好地看明白和解决一些事情。

社会环境,中国人绝大多数还是希望中国人自己把汽车做好的。但是,如果你相信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会因为爱国而买中国汽车那就错了,如果说你只是想要这么宣传宣传倒无可厚非,你要是真的这样想,恐怕会很失望的。那么,我们就放弃这种宣传吗?不,坚决不。我们这样宣传的目的在于,在我们的汽车性价比优于日本汽车或相当,品牌稍有不如的时候,让国人选择我们自己的汽车。

技术环境,由于中国汽车热,外国汽车公司对于中国的技术封锁一举打破。不过,我真无法想象,一个知名的日本设计公司,会帮中国汽车企业开发一款汽车,在市场上把日本的丰田打得落花流水。这可能吗?战术上是可能的,战略上是绝不可能的。也就是说,这是虎口夺食,火中取栗的事情。

综上所述,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中国汽车成为日本汽车强大竞争对手的所有外部条件已经具备,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从战略上,日本汽车已经注定了在中国市场上的失败。然而,战术由谁来做?当然是我们。

中国汽车与能源的关系

中国是导致世界石油涨价的直接原因。这里面同样有着太多的政治因素,这还是大国关系问题,不过这一次主要是与美国的关系问题。问题比较复杂,简言之,石油价格的走势,怎样对中国不利,它就会怎样走。一般来讲,石油价格应该是长期向高走的。但是,问题就在于它总是起起伏伏,如果我们能够判断出明年的石油价格肯定在70美元以上,那也就非常好办了,我们也就有了切实可行的战略和对策。但是,市场中充斥着太多的声音,也有人说石油价格是泡沫,给我们的感觉是不知哪一天它就破灭了。石油价格确实有泡沫的成分,而且非常之大,但是如何让它破灭,却是我们中国汽车的事情了。这还是一个悖论,就象我曾提及的,如果中国人搞不出来象伊兰特一样的汽车,伊兰特就还是要卖10万块,而如果我们做到了,它就只能卖7万块了。石油泡沫不会自己破灭的,必须要有我们自己的作为。

解决石油危机或者能源危机问题,最重要有三点:

第一,是有一个强大的汽车工业更有利于解决能源问题呢,还是有一个弱小的汽车产业更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显然是前者。

第二,为什么能源危机却使日韩汽车更加具有竞争力呢?为什么我们会认为中国汽车在能源危机面前象欧美汽车而不是象日韩汽车呢?

第三,不发展汽车业,国家就不能富强,世界大国格局就不能打破,这就正中某些国家石油战略的圈套,即使国家没有意识到,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因为我们要去说服国家。

中国汽车企业与中国政府的关系

前面所讲,好象根本不是在说汽车而是在说政治,对了,汽车工业最大的问题就是政治,根本就离不开政治,想要避开政治,避无可避。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如果想要逃避,那是拿自己的事业在开玩笑。政治是不好玩的,好在我又不是让你们玩政治,只是要略懂一点,好来发展自己的汽车事业。

中国政府比我们谁都着急,你以为他们不想中国汽车强大吗?做梦都在想,只是人家根本没有把我们放在心上,根本觉得我们做大做强的希望太过渺茫。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可能赢得人家的支持和帮助呢?看看三大,现在还可以看看奇瑞,国家的支持不可谓不大。让政府觉得我们没有希望的是谁呢?当然有我们的竞争对手在作怪,但是,凡事也要问问自身,其实还有我们自己,我们自己没有给人家信心。

比如发改委的那个许可证,还是一个悖论。我们越没有信心,反对派就越占有上风,而接下来就是我们更加没有信心。一定要打破这种局面,要变成我们越坚定,反对派越势弱。我们的坚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哪里是说说嘴这么容易。力量哪里来,除了智慧,更多的可能就表现为资金实力了。然而,哪里有企业受得了这种缓兵之计的,还不被拖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