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能源协议石油价格_中俄2700亿石油协议
1.中俄开展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中俄石油大单为啥用欧元结算?欧元也将加入去美元化阵营
3.中俄签署天然气购销补充协议,价格战最终是如何打赢的?
4.政府管理因素
5.中俄能源大单为何用欧元支付?没有阴谋,全是阳谋
在全球经济增长的刺激下,各国对石油的需求也快速增加,并纷纷制订了各自的能源战略,全球能源争夺日趋激烈,新的国际能源格局即将形成。中俄两国分别作为重要的能源生产国和需求国,都致力于重塑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国际能源新格局。加强双边的石油天然气合作,不仅有利于增强各自的能源安全,还可提升双方在国际能源市场的话语权,在即将形成的国际能源新格局中争取到更为有利的地位。
一、全球能源争夺愈演愈烈
近些年,尤其是伊拉克战争后,各大国以及跨国石油公司之间对油气的争夺愈演愈烈。首先,油气管道争夺成为焦点。争夺的焦点主要在里海和中亚地区。中亚-里海地区是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俄罗斯为达到控制里海和中亚地区油气运输大动脉,坚持北向方案;美国则为达到争夺该地区油气资源、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抑制中国崛起、防范伊朗的战略目标,力主南向方案。日本从石油安全和争夺远东石油主动权进而实现遏制中国、争取俄罗斯的战略目的出发,与中国激烈争夺俄罗斯远东石油输出管道。其次,油气资源争夺激烈。在中亚、西非、中东,各大跨国公司对油气资源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目前,在中亚-里海地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跨国公司不仅已基本掌控了该地区的资源勘探开发权。还通过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活动等,削弱俄罗斯的影响力,力阻中国同伊朗和哈萨克斯坦的能源合作。而俄罗斯则借助于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经济实力逐渐增强,不断强化对该地区的影响和控制。在非洲,美国、欧盟和日本纷纷调整对非战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同非洲主要资源国家的控制与合作,争夺油气资源开发的主导权,排挤中国、印度等新兴发展中国家进军非洲石油市场。第三,市场争夺残酷。俄罗斯-环里海石油圈的崛起、几内亚湾新油田的开发以及伊拉克重返国际石油市场,打破了原有油气市场格局,引发欧佩克内部、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之间、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对市场的激烈争夺。
二、美国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和冲击
美国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的霸主地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石油美元的霸主地位。1975年美国与欧佩克达成用美元为石油定价的协议,将美元与石油绑定在一起,世界石油交易大多以美元计价和结算。二是石油价格的制定权。20世纪80年代以来,纽约商品交易所和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几乎垄断了全球范围的主要石油期货交易,主导了世界石油价格的话语权。三是石油资源的控制权。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其石油消耗量占全球消耗总量的42%。作为国际能源市场上的重要参与者,长期以来美国将其能源政策置于全球战略中的重要位置,美国的资金几乎涉足全世界所有产油气的地区和国家。目前,美国通过军事打击、经济合作、投资、协商对话等手段实际控制着中亚、中东、西非和北美地区将近70%的石油资源。
伊拉克战争后,尤其是进入2006年,面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一些产油国基于自身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地缘政治方面的考虑和中国、印度等重要的原油进口国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双边石油勘探、开采和贸易合作,成立了一系列以欧元或本国货币计价的石油交易所,并在石油交易中越来越多地考虑使用欧元定价,以稳定提高自己的收入和增强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话语权,减弱美国的控制与掠夺。2007年美国次级债市场危机的爆发,更进一步削弱了美元的地位,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和冲击。
三、欧佩克的地位有所削弱,但仍将是世界石油市场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美国、欧盟和日本通过建立西方石油战略储备,试图操纵和替代欧佩克并促使欧佩克内部分化,使欧佩克成员国和其他油气生产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加深,欧佩克对国际市场油价的控制力大不如前。从1973年至2006年,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出口的控制已由53%下降到41.7%,今后还可能继续下降。现在的欧佩克不仅要面对以俄罗斯为代表的非欧佩克石油出口国的挑战和冲击,还须面对伊拉克石油生产能力恢复后所构成的更大威胁。欧佩克对国际市场油价的控制能力将会大大降低,国际油价将有可能出现以市场供需为基本面,由美国和欧佩克为主、俄罗斯等非欧佩克主要产油国参与共同调控油价的新局面。尽管欧佩克影响有所下降,但影响仍非常大。欧佩克(除伊拉克外)石油储量仍占世界总量的65.4%,多年的市场化运作也使其内部形成了休戚相关的利益关系。无论如何,欧佩克仍将是未来国际石油市场的一支中坚力量。
四、以俄罗斯为代表的非欧佩克产油国地位逐渐上升
如今,俄罗斯、墨西哥、非洲等非欧佩克产油国利用伊拉克战争所导致的伊拉克石油产量大幅下降、国际原油价格飙升的有利契机,大幅增产,从欧佩克手中夺取了不少市场份额,影响大增。“9·11”后,俄罗斯利用世界能源市场的新变化,以“突破北美、稳定西欧、争夺里海、开拓东方、挑战欧佩克”的总思路全面拓展能源外交,在世界能源市场的影响和地位迅速攀升,已成为世界重要的油气生产和出口国。自2000年以来,俄罗斯石油产量以年均6.83%的速度增长,2006年俄罗斯的石油产量为4.8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12.3%,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同年其天然气产量为6121亿立方米,占世界总产量的21.3%。作为能源供应大国,却被剥夺定价权,这是地位日益上升的俄罗斯所不能接受的,它正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在纽约交易所塑造PEBCO品牌和筹划建立俄罗斯石油交易所来试图打破现有国际石油定价体制。
图7-1是1996~2006年俄罗斯石油的生产和消费量。
图7-1 1996~2006年俄罗斯石油的生产与消费量(资料来源:BP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June2007)
五、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石油需求强劲增长,成为重塑世界能源格局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石油消费量逐年快速增长。石油表观消费量(原油表观消费量+成品油净进口量)从1994年的1.495亿吨增加到2006年的3.498亿吨,年均增长7.34%,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与此同时,受制于国内石油储量和开采水平的限制,石油产量增长缓慢,从1997年以后,基本保持稳量生产。为满足国内石油消费需求,中国从1988年开始进口少量石油,从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净进口981万吨,到2006年进口量已高达1.91亿吨,对外依存度也从1994年的1.9%增加到2006年的54.66%,成为世界重要的石油进口国。国际能源机构(IEA)在《2030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称,如果各国政府坚持目前的政策,到2030年全球能源需求增幅的45%将来自中国和印度。中国和印度的石油进口量之和将从2006年的540万桶/日增长到2030年的1910万桶/日,这比日本和美国当前进口量之和还要多。其中,到2015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将增长至710万桶,到2030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将与欧盟持平,届时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将达到每日1310万桶,对外依存度达到80%。而印度在2025年之前,将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和中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石油净进口国,到2030年每天的石油净进口量将稳步增长到600万桶/日,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达到90%以上。
为确保国内经济增长的需要,中国、印度等国也把石油资源安全确定为本国安全战略的主要目标,并相继加入到对热点地区的石油资源的争夺之中。中国在着力加强与伊拉克和沙特的关系的同时,大幅增加从伊朗进口原油和石油产品,同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苏丹、委内瑞拉等国家建立了良好的能源合作关系,力图实现原油供应的多元化。印度不仅每年从沙特进口大量原油,还顶着美国的压力,同伊朗在多个层面展开合作。目前,印度在苏丹、越南、缅甸、利比亚等国获得的油气开采或勘探项目的股份,总投资达30亿美元。印度还计划在2015年前,每年投资10亿美元用于中东、中亚、北非、东南亚和拉美等地区的油气项目。
图7-2为1994~2006年中国石油生产、消费及进口量。图7-3为1994~2006年中国石油消费的对外代依存度。
图7-2 1994~2006年中国石油生产、消费及进口量(资料来源:①石油生产和消费量数据来自BP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June2007②中国石油进口量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图 7 -3 1994 ~2006 年中国石油消费的对外依存度( 资料来源: ①消费量数据来自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7②中国石油进口量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http: / /www. customs. gov. cn)
中俄开展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虽然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既必要又具备可行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双方一定会合作,即便是最终双方政府在战略层面选择了合作,但是具体的合作过程中能否就合作方式达成一致?这一切都取决于双方基于各自利益最大化条件下博弈的结果。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重要项目———中俄原油石油管道项目长达15年之久的艰苦谈判恰如其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博弈可以分为合作博弈(cooperative game)和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当参与者的行为相互作用时,是否允许参与者之间签订具有约束力的合作契约。非合作博弈研究的是利益冲突环境中相互独立和理性的个体行为以及这些行为间的交互影响。由于独立性要求,非合作博弈中的每个个体只对自己负责,追求个体决策最优,相互没有也不能缔结具有约束力的合作同盟,其结果可能是有效率的,也可能是无效率的。与之相反,合作博弈允许个体间签订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强调团体理性,其结果往往比追求个体理性更有效率。考虑到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双方很难缔结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合作协议来提升双方的收益,因此,下面我们将重点运用非合作博弈理论来分析中俄双方政府在石油天然气合作方面的战略选择及中俄原油管道项目路线的选择。
一、中俄双方政府在石油天然气合作方面的战略选择分析
(一)基本博弈模型
考虑一个由中国政府和俄罗斯政府两方参与的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博弈的基本式为
Gb={I,S,θ,q,π}
(1)局中人:中国政府和俄罗斯政府,定义为I={1,2},其中,i=1表示中国政府,i=2表示俄罗斯政府。中国政府和俄罗斯政府都是理性和自利的。在石油天然气合作中,俄罗斯政府拥有油气资源,在讨价还价中处于占优地位,中国政府相对处于劣势。
(2)策略集合: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俄罗斯政府,可选择的策略都只有两种:合作或不合作。定义行动Si∈{合作C,不合作N},i=1,2。策略空间为Sij,i,j=1,2。策略S11=合作,S12=不合作,S21=合作,S22=不合作。第一个下标表示第几个参与者,第二个下标表示第几个策略。例如S11=合作表示中国政府的第一个策略为合作。
(3)类型空间:定义类型θj∈{友善,非友善},j=1,2。如果参与者的类型是友善,那么他将采取合作的行动策略,如果参与者的类型是非友善,那么他将采取不合作的行动策略。类型空间为θij,i,j=1,2。类型θ11=友善,θ12=非友善,θ21=友善,θ22=非友善。第一个下标表示第几个参与者,第二个下标表示第几种类型。例如θ11=友善表示中国政府的第一种类型为友善。
(4)局中人的信念:P(θ11)=q1,P(θ12)=1-q1,P(θ21)=q2,P(θ22)=1-q2。联合概率分布为P(θ1,θ2),其中P(θ11,θ21)=q1q2,P(θ12,θ22)=(1-q1)(1-q2),P(θ21|θ11)=P(θ21)=q2,其他类推。q1,q2∈[0,1]。
(5)收益函数:定义完全信息下的收益函数为πi(S1j,S2j),j=1,2表示第几个策略。
假设完全信息下中国政府的收益函数π1(S1j,S2j)(j=1,2)为:
π1(S11,,S21)=(合作,合作)=a1
π1(S11,,S22)=(合作,不合作)=b1
π1(S12,,S21)=(不合作,合作)=c1
π1(S12,,S22)=(不合作,不合作)=d1=0
为便于分析,假设俄罗斯政府的收益函数π2(S1j,S2j)(j=1,2)为:
π2(S11,,S21)=(合作,合作)=a2
π2(S11,,S22)=(合作,不合作)=b2
π2(S12,,S21)=(不合作,合作)=c2
π2(S12,,S22)=(不合作,不合作)=d2=0
由于中俄在石油天然气供需方面存在巨大的互补性,所以在双方选择合作策略的情况下,双方的收益均是正值,但由于俄罗斯在合作的博弈中拥有资源的优势,而中国又处于对油气资源急切追逐的状态,从而俄罗斯拥有更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其从合作中获取的收益要高于中国,即有π2(S11,,S21)=a2>π1(S11,,S21)=a1>0。如果双方都选择不合作策略,则收益相同,即有π1(S12,,S22)=d1=π2(S12,,S22)=d2=0。如果中国选择合作策略,而俄罗斯选择不合作策略,则选择合作策略的中国由于投入了合作的成本,却失去资源,被迫转向中东、非洲等地区寻,故其收益值为负。选择不合作的俄罗斯却可以选择同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合作,故其收益值仍然为正,即有π1(S11,,S22)=(合作,不合作)=b1<0,π2(S11,,S22)=(合作,不合作)=b2>0。如果俄罗斯选择合作策略,而中国选择不合作策略,中国收益值为0。选择合作策略的俄罗斯因为它投入了合作的成本,同时还可能丧失同别的国家合作的最佳机会,所以其收益值也为负,即有π1(S12,,S21)=(不合作,合作)=c1=0,π2(S12,,S21)=(不合作,合作)=c2<0。
根据上述定义,完全信息下各种策略下中国与俄罗斯的支付就可以写成表10-1的形式。
表10-1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双方的支付矩阵
在信息不完备条件下,参与者1中国政府的期望收益函数:
(1)当参与者1(中国政府)的类型为友善(θ11)时,参与者1(中国政府)的期望收益为
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
(2)当参与者1(中国政府)的类型为非友善(θ12)时,参与者1(中国政府)的期望收益为
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
由上述期望收益,不难得出下述结论:
1)如果θ2=1,即在参与方2属于友善类型,完全采取合作策略情况下,参与方1的收益会因自身的策略不同而不同。若参与方1也采取合作策略,则收益为a1;若参与方1采取不合作策略,则收益就变为0。由假设a1>0可知,参与方1的最佳反应策略是选择合作策略。
2)如果0<θ2<1,则参与方1的收益会随着参与方2的策略变化而变化。若参与方2类型为友善的可能性越大,即参与方2选择合作性策略可能性越大。只要能保2a1+(1-q2)b1>0,参与方1的最佳应对就是选择合作策略;反之,若参与方2类型为不友善的可能性越大,即参与方2选择不合作策略可能性越大,当q2a1+(1-q2)b1<0时,参与方1的最佳应对就是选择不合作策略。
3)如果θ2=0,即在参与方2属于非友善型,完全采取不合作策略情况下,若参与方1采取合作性策,则收益为b1;若参与方1采取不合作策略,与参与方2针锋相对,则收益为0。由假设b1<0可知,参与方1的最优反应应当是针锋相对,采取不合作策略。
在信息不完备条件下,参与者2俄罗斯政府的期望收益函数:
(1)当参与者2(俄罗斯政府)的类型为友善(θ21)时,参与者2(俄罗斯政府)的期望收益为
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
(2)当参与者2(俄罗斯政府)的类型为非友善(θ22)时,参与者2(俄罗斯政府)的期望收益为
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
同上面的分析相似,由上述期望收益,可以得出下述结论:
1)如果θ1=1,即在参与方1属于友善类型,完全采取合作策略情况下,参与方2的收益会因自身的策略不同而不同。若参与方2也采取合作策略,则收益为a2;若参与方2采取不合作策略,则收益就变为b2。参与方2的最佳反应策略将视a2与b2的值决定是选择合作策略还是不合作策略。若a2>b2,选择合作是最优应对策略,反之,则不合作策略成为参与方2的最佳应对策略。
2)如果0<θ1<1,则参与方2的收益会随着参与方1的策略变化而变化。若参与方1的类型是友善的可能性越大,则参与方1选择合作性策略可能性越大。当q1a2+(1-q1)c2>q1b2时,参与方2的最佳应对是选择合作策略;反之,若参与方1的类型是不友善的可能性越大,即参与方1选择不合作策略可能性越大,当q1a2+(1-q1)c2<q1b2时,参与方2的最佳应对是选择不合作策略。
3)如果θ1=0,即在参与方1属于非友善型,完全采取不合作策略情况下,若参与方2采取合作性策略,则收益为c2;若参与方2采取不合作策略,与参与方1针锋相对,则收益为0。由假设c2<0可知,参与方2的最优反应应当是针锋相对,采取不合作策略。
(二)中俄双方政府的具体行动策略分析
(1)中国政府与俄罗斯政府的类型分析。根据上述博弈模型,无论是对中国政府而言,还是对俄罗斯政府而言,其行动策略的选择都依赖于对另一局中人类型的信念。因此,在分析局中人的行动策略之前,我们先来讨论两个局中人的类型。对中国政府而言,基于国内经济发展对石油的巨额需求及石油安全的考虑,急于开辟新的石油供应渠道,以期实现石油进口的多元化,提高石油安全系数。因此,同俄罗斯进行石油天然气合作是中国的迫切需要。此外,如能与俄罗斯开展石油天然气合作还可以进一步夯实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改善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由此可见,俄方可以明确地判定中方属于友善类型的局中人,即俄方对中国是友善型的局中人的信念基本可以调整为1。但中国对俄罗斯类型的判断要复杂一些。尽管与中国政府进行石油天然气合作同样对俄罗斯具有巨大的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战略利益,但由于其拥有油气资源的优势,在选择合作伙伴方面居于主导地位,在美、日等外部因素的干扰下,为了最大化自身的利益,俄方在是否选择中国作为合作伙伴方面具有摇摆的动机和可能。因此,一个较为合理的假定是:中国对俄罗斯的类型的信念调整为[0.5,1]之间。
(2)俄罗斯政府的行动策略选择。在将中国的类型的信念调整至1之后,俄罗斯在决策时面临的问题就简化为比较合作策略所获取的收益a2和不合作策略所获取的收益b2的大小。若a2>b2,则选择合作策略,反之,则选择不合作策略。因而,其行动具有不确定性。
(3)中国政府的行动策略选择。将对俄罗斯属于友善类型的信念调整至[0.5,1]之间后,中国政府面临的选择就是如何在保2a1+(1-q2)b1>0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为争取俄方合作而进行的投入。即中国政府唯一理性的策略就是促成双方在石油天然气方面的合作。作为促成俄方合作的策略之一,中方应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坚持石油进口的多元化战略,尤其应加强同中国陆路相通的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中亚国家以及南亚缅甸、东南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合作,降低俄罗斯在石油谈判中的优越感;策略之二是要利用好俄罗斯同美、日之间的矛盾,降低俄方对与美、日合作的期望值;策略之三是加强同俄罗斯各阶层的接触和交流,消除俄方对中国崛起的担忧,进一步提升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方只有通过上述举措的组合使用,才能更有力地促使俄方重新评估其在合作与不合作策略间的得益,坚定地实行同中国合作的策略。
总之,中俄双方在石油天然气合作上的博弈,俄罗斯居于主导地位,在国内政治因素或国际事态因素的影响下,其在博弈中的得益可能会出现变化,从而在决定采取合作战略还是不合作战略之间会出现摇摆,进而表现出一定的行动机会主义。但是,由于中俄间在现有国际政治格局中存在着共同的巨大战略利益,因此,结合政治层面的考量,俄罗斯最终必然会选择合作战略。但是,中方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受国际政治、国内政治以及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其进程将是缓慢而复杂的,不会一帆风顺地向深层次发展。
二、中俄原油管道项目的路线变更分析
中俄原油管道项目在经历了15年旷日持久的谈判之后,终于在2009年4月21日随着《中俄石油领域合作政府间协议》的正式签订而尘埃落定,历经波折的中俄原油管道也在2009年5月进入了实质性的工程施工阶段。在这期间,中俄原油管道的走向也从最初的“安大线”变更为现在的“泰纳线—中国支线”。对于管道线路走向的变更引发了大量的讨论,观点各异。但就其实质而言,我们完全可以将其简化为俄罗斯政府在采取与中国政府进行石油天然气合作战略的前提下的一个利益最大化的决策问题。
(一)中俄原油管道路线变更的简要回顾
中俄原油管道项目最初在1994年11月由俄方首先提议,在双方签署了《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石油股份公司会谈备忘录》后,便开始了项目前期工作。1996年4月,俄罗斯联邦政府代表团访华期间,双方政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协议》,正式确认中俄原油管道项目。1999年2月,中石油与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签署了《关于开展中俄原油管道工程预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协议》,双方根据此协议于1999年12月完成了预可行性研究。2001年7月17日,访俄期间,中俄双方经过谈判就原油管道走向、俄罗斯向中国供油数量、原油购销承诺方式和原油价格公式等重要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并在和卡西亚诺夫总理会谈后,双方签署了《关于开展铺设俄罗斯至中国原油管道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原则协议》。协议规定该管道自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安加尔斯克经中国满洲里入境,终点为大庆,自2005年开始,每年输油量为2000万吨,到2010年达到每年输油量3000万吨,连续稳定供油25年。2001年8月,中国政府批准了中方的项目建议书(预可行性研究报告)。2001年9月8日,在中俄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时,双方签署了《中俄关于共同开展铺设中俄原油管道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总协议》。双方计划2003年7月完成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工作并开工建设,2005年建成投产。双方已于2002年7月底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投资论证的报告,并分别报各自政府进行评估和审批。2003年5月28日,中石油和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签署了《关于“中俄原油管道原油长期购销合同”基本原则和共识的总协议》。就在中俄有关单位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俄石油管道前期准备工作的时候,由于日本方面的强力介入,中俄石油管道线路出现变化。2003年2月7日,在由俄罗斯能源部长优素福夫召开的会议上,与会的俄罗斯各方代表拿出一个折中方案:将“安大线”和“远东方案”两条线合并为一条线,在年运输量5000万吨的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干线上建设一条年运输量3000万吨的到中国大庆的支线,其中到中国的管道线路将优先开工。2003年3月13日,俄罗斯政府原则上通过了将“远东线路”和“安大线”合二为一的折中方案,该方案后来也成为《俄罗斯2020年前能源战略》的一部分。同时俄罗斯政府要求各部门和有关方面对石油管线方案再进行细化研究,于5月初再作决定。2004年12月31日,俄罗斯政府决定由俄罗斯国营石油运输公司修建一条从泰舍特至纳霍德卡的石油运输管道,预计该管道输油能力为每年8000万吨。2006年1月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俄罗斯将在2006年夏天开工泰舍特—纳霍德卡(简称“泰纳线”)的太平洋输油管道一期工程的建设。根据之前约定,率先开通中国支线。2008年10月,中俄两国总理在第13次定期会晤期间,就建设中俄原油管道达成重要共识。2009年4月21日中俄双方正式签订《中俄石油领域合作政府间协议》。根据协议,中俄双方同意共同建设和运营从俄罗斯斯科沃罗季诺市经中国边境城市漠河到大庆的石油管道。该管道俄罗斯境内段已于4月27日开工,中国境内段于5月18日在黑龙江省漠河县兴安镇开工。整个管道计划于2010年10月竣工通油。
(二)中俄原油管道路线变更的原因解析
首先,我们假设:
n为管道寿命期;
i(i=1,2,3)代表线路(其中,i=1表示“安大线”;i=2表示“泰纳线”;i=3表示“泰纳线—中国支线”);
ci为管道建设成本;
bit为线路i第t年的运营成本;
qi为线路i在寿命期内的年运输量;
pit(t=1,2,……,n)为线路i的原油在第t年的终端售价;
πit为线路i第t年的收益;
r为折现率;
si为线路i的其他收益(如政治层面的收益)。
则,各线路的总收益现值分别为
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
作为一个理性人,俄方必然会选择总收益现值最大的线路。即,当π1>π2时,俄方将选择“安大线”,反之,当π1<π2时,俄方将选择“泰纳线”。
俄方之所以摒弃“安大线”转而选择“泰纳线—中国支线”,究其因就在于“泰纳线”的总收益现值要高于“安大线”。因为,一方面“安大线”的运量远低于“泰纳线”,且不利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开发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如果俄方选择“安大线”,管道建成投入运营之后,俄方面对的只是中国一个出口对象,且1/3的管道在中国境内,双方将形成一种双边垄断的局面,这不仅将使俄方丧失原油出口的主动权,不利于其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和能源外交战略的实施,扩大在亚太的影响力,而且,中方作为垄断买方将大大抵消俄方作为垄断卖方的力量,减弱俄方在原油价格方面的定价权优势;而如果选择“泰纳线”,由于“泰纳线”管道全程在俄罗斯境内,终点在俄罗斯的转运港口,俄方面对的客户将不再是中国唯一的买方,还有整个亚太地区。这将使俄罗斯处于一个单边垄断———垄断卖方的地位。这一垄断卖方的地位不仅可以保证俄罗斯将原油流向的决定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便于其能源外交战略的实施,增强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还将保证其在原油价格的定价权方面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
中俄石油大单为啥用欧元结算?欧元也将加入去美元化阵营
一、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1)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有利于提升双方的石油安全系数。合理的石油价格和稳定的石油供应是石油安全的核心问题
1)油价过高或过低对石油进口国和出口国都是不利的。对进口国来说,在低油价时,企业并不注意能源效率,会大量使用石油,使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增加,增强了经济对石油危机的脆弱性。在高油价时,油价上升直接导致进口国的支出增加,有可能使其国际收支恶化,并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对石油出口国来说,高油价虽然在短期内可增加收入,但高油价将会导致进口国的石油需求量萎缩,从而使出口国的石油生产能力过剩,负担高额的剩余生产能力维护成本,总收益下降。影响石油价格的因素主要有石油供需状况、政府干预、石油期货交易和科技发展等。石油供需基本面、政府干预、石油期货市场和其他临时性因素,共同决定着短期石油价格的走势。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决定石油长期价格和市场地位主要因素。
2)石油供应的不稳定对进口国和出口国来说也都是不利的。对进口国而言,当石油供应大于需求时,石油价格下降,诱使国内石油消费量的增加,导致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增加,增强了经济对石油危机的脆弱性。当石油供应小于需求时,石油价格上升,外汇支出增加,对石油依赖度高的行业形成冲击,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当石油供应出现暂时或局部中断,导致进口国石油进口量锐减或进口中断时,还将危及进口国的政治和国防安全;对出口国而言,供应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外汇收入和企业生产的稳定性。当需求大于供给时,石油价格上升,企业将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出口,在短期内获得高额回报,却导致长期内石油价格的下滑和消费国需求的萎缩,企业生产能力过剩,不得不负担高额的剩余生产能力维护成本。当需求小于供给时,出口减少,企业被迫减产,产生剩余生产能力,负担高的剩余生产能力维护成本,效益下降。
中俄两国是近邻,从俄罗斯产油区到中国的运输距离短,运输路线不需经过别的国家,因此,中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具有价格优势和安全优势。
1)在一个长期协议下,俄罗斯对中国定价、定量供应石油天然气,有利于中国石油天然气价格的稳定和石油天然气供应的稳定。同时,中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还有利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进口渠道的多元化。石油安全理论认为,长期石油安全主要考虑如何提供多渠道的石油供给,减少石油供给的风险,保证具有持续稳定的石油供给,即一国的石油天然气进口来源不能只集中在一两个地方,而是应该在确保稳定供应的基础上尽量使进口来源多元化,以尽可能分散由于突发因素而引起油气供应危机的风险。目前,中国原油进口来源和进口通道过于单一,石油供应的潜在风险很大。从中国原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构成来看,中国50%左右的原油进口来自中东,20%左右来自非洲。无论是从中东还是从非洲进口原油,都采用海上集中运输,需要通过安全隐患突出的马六甲海峡,运输风险较大。这一构成对某地区石油的依赖度远远高于公认的不超过30%的安全标准,一旦中东地区发生危机,切断了向中国的石油出口,或者中国的海运路线被切断,中国很快就会陷入石油供应危机。而中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中国油气供给的稳定性,促进我国油气进口来源的多元化,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石油安全系数。根据业已达成的协议,无论是石油管道项目还是铁路运输项目最终能够落实,俄罗斯在以后十几年内每年都将为中国稳定供应2000万~3000万吨的石油,相对于中国2010年约1.5亿吨的原油进口总量,这2000万~3000万吨的潜在进口量对保障中国石油安全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2)俄罗斯作为石油天然气的资源大国和出口大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俄联邦政府约60%的税收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工业,约40%的外汇收入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出口。因此,维持稳定的石油价格,实现石油天然气出口的多元化,减少出口风险,对确保俄罗斯石油安全、保障俄罗斯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和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出口渠道过于单一,主要是通过管道出口到欧洲和独联体国家。2002年俄罗斯石油出口1.73亿吨,2003年达到2.26亿吨,其中70%以上出口到西方。主要产于俄罗斯东部的石油天然气,出口到欧洲,一方面运输距离长,另一方面,有的石油运输管道经过别的国家,需要缴纳过境费,既加大了出口成本,又受制于管道过境国,存在潜在的运输风险。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需要进口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可见,开展同中国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在一个长期协议下,直接对中国定价、定量供应石油天然气,不仅有利于俄罗斯石油天然气价格的稳定,减少运输风险,还可以扩大石油天然气出口,实现俄罗斯出口市场的多元化目标,保证持续稳定的出口,增加俄罗斯石油安全系数。
(2)中俄进行石油天然气合作可以吸引中国到俄罗斯投资,促进西伯利亚和远东产油区乃至整个俄罗斯经济的增长。对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多方面和复杂的,其中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点是“经济增长是与人均资本的增长相关的”。外国直接投资作为东道国人均资本增长的一个源泉,尽管对衡量其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至今尚未达成共识,但是至少普遍认为外国直接投资有利于东道国经济的增长,是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特别是对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外国直接投资具有填补投资缺口的作用,这种填补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俄罗斯自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转轨以来,经济严重滑坡,直到1999年才开始好转。与此相对应的是投资能力大大下降,资本外逃现象严重,据统计近10年资本外逃的规模达到年均200多亿美元。投资能力的下降对俄罗斯的经济增长负面影响很大,因此,通过吸引外资弥补国内投资缺口,就成为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石油天然气行业作为俄罗斯经济的重要部门,虽然近些年的投资水平相对于俄罗斯其他行业仍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但是仍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目前,石油天然气行业的设备老化现象严重,许多开采、冶炼设备已超期服役;管道运输能力不足,急需改造原有的旧管道和建设新的油气运输管道,以扩大出口。俄罗斯要想维持目前的产出水平,稳固其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地位,必须投入大量的资本,改造、更新旧设备,铺设新的油气运输管道,开采新的油气田,这仅仅依靠俄罗斯石油企业自身的投资能力显然是不能满足的。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联盟主席尤里·沙夫拉尼科在2003年12月11日对记者表示,为了开采俄罗斯地下的石油和天然气能源,俄罗斯至少还需要3500亿美元的资金投入。沙夫拉尼科声明,现在俄罗斯每年向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投资为80亿~120亿美元,为了保障俄罗斯地下能源开采量的增加和开采新的能源基地,必须增加投资。按照他的话说,现在俄罗斯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投资按专家的分析必须增加5~8倍,因为俄罗斯的石油开采与以往最高纪录相比并没有增加,而是处于恢复阶段。沙夫拉尼科在莫斯科召开的“2003年俄罗斯燃料能源领域投资”的新闻发布会上同样表示了上述观点。中国对俄罗斯石油天然气领域的投资,不仅可以缓解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投资资金不足的窘境,还可吸引其他国家的投资,带动油气田的基础设施建设、开采设备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增加税收,刺激俄罗斯经济的增长。以中俄油气管道建设项目为例,如果“泰纳线”中国支线、科维克金项目(中俄韩天然气管道项目)和萨哈自治共和国向中国供气项目能最终落实,就将吸引中国近百亿美元的投资。仅科维克金项目的油田开发和管道建设费用就预计高达110亿~140亿美元。
(3)中俄进行石油天然气合作有利于俄罗斯融入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最近几十年来,俄罗斯亚洲区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在经济上不仅脱离于亚太地区,而且脱离于自己的近邻东北亚国家,不能使其经济利用地区劳动分工带来的利润,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福利水平的提高。利用西伯利亚和远东的丰富自然资源,积极促进西伯利亚和远东加入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通过和东北亚地区国家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拉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经济的发展,是21世纪俄罗斯既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在东北亚的三个重要国家中、日、韩三国中,日本、韩国虽然拥有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日、韩也渴望得到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双方有经贸合作的基础,但是由于双方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太大,容易形成垂直型分工,使俄罗斯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沦为单纯的原料供应国,而中俄两国不仅经济互补性强,而且发展水平相差不远,因此,推动同中国的双边经贸合作,优先实现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同中国的经济一体化,可以在两国间形成合理的国际分工,使俄罗斯最大限度地获得一体化所带来的好处,是俄罗斯尽快融入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唯一现实选择。石油天然气合作周期长、金额大,具有很强的贸易和投资带动效应,可有效推动双边经贸关系的战略升级,缩短中俄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的时间,是俄方目前最为现实可行的选择。
二、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比较优势论和相互需求论认为,国际贸易的起因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不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认为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一个国家生产和出口那些大量使用本国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就低,因而较有优势;相反,生产那些需要大量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就高,出口就不利。各国应尽量利用供给丰富、价格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廉价产品输出,以交换别国价廉物美的商品。由此各国自觉不自觉地参与了世界生产的分工,更有效地配置和利用了本国的资源,从而使各国通过参与国际贸易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为了更清晰地解释中俄两国进行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可行性,我们利用要素禀赋论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借助于几何图形来分析比较中俄两国进行石油与纺织品贸易前与贸易后两国福利水平的变化,以论证中俄进行石油天然气合作是否具有经济上的可行性。
假设1:Ⅰ国(中国)是劳动力丰裕型国家,人均石油天然气资源匮乏。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相应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轻纺工业)具有很大的低劳动成本的优势,较为发达。中国每年仅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就高达千亿美元。但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每年需进口大量石油天然气。2007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额为1712亿美元,石油进口量接近2亿吨。
假设2:Ⅱ国(俄罗斯)是资源丰裕型国家,劳动力匮乏。俄罗斯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大国、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拥有82.19亿吨的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占世界石油总剩余探明储量的4.74%,居世界第8位,拥有47.57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占世界天然气总剩余探明储量的30.5%,居世界首位。石油产量和出口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位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气的生产和出口居世界首位。但是俄罗斯劳动力匮乏,轻纺工业落后,每年需要大量进口纺织品。目前,俄罗斯纺织工业70%的原料依靠进口。2004年俄罗斯进口商品总额中,纺织品和服装占到7.6%左右。
假设3:X是纺织品,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Y是石油,属于资源密集型产品。
假设4: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所以它们面临相同的社会无差异曲线。
在上述假设的约束下,我们分别构建了图10-3(a)和10-3(b)两个模型,分别表示贸易前和贸易后两国的经济均衡。
图10-3(a)体现的是没有进行石油与纺织品贸易前的封闭经济均衡。由于两国消费偏好相同,所以它们面临同样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同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与两国不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各自达到自给自足均衡。CIC1与Ⅰ国的PPF切于A点,过A点的切线斜率表明此时X产品的国内相对价格为PA,CIC1与Ⅱ国的PPF切于A'点,决定Ⅱ国在贸易前的X产品国内相对价格为PA',很明显PA<PA',即X产品在Ⅰ国相对更便宜,因而Ⅰ国造X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它会专业化生产并出口X,而Ⅱ国则相应在Y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它会专业化生产并出口Y,贸易于是发生。
贸易后两国的福利水平如何呢?图10-3(b)反映了贸易后的情况。贸易后,两国按照统一贸易条件PE进行生产,而PA<PE<PA',即国际价格在两国国内相对价格之间,PE与Ⅰ国的PPF切于B点,这是贸易后Ⅰ国的生产点,与贸易前的A点相比,现在多生产了X,少生产了Y,实现了X生产的部分专业化,PE现在和代表更高福利水平的CIC2切于E点,这是贸易后两国共同的消费点。则Ⅰ国的贸易三角为△BCE,出口BC单位的X换取CE单位的Y进口。而Ⅱ国的贸易三角是△B'C'E,出口B'C'单位的Y换取C'E单位的X进口,Ⅰ国的出口就是Ⅱ国的进口,BC=C'E,Ⅰ国的进口就是Ⅱ国的出口,EC=B'C',故两个贸易三角相等。通过贸易,无差异曲线从CIC1提高到CIC2,这一福利水平的增进代表了贸易利益。
图10-3 贸易前与贸易后两国福利水平变化
由于贸易后经济均衡所达到的社会福利水平高于贸易前,显然在中俄间进行石油和纺织品的贸易符合双方各自的利益,可以实现双赢,自然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中俄进行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具有可行性。
中俄签署天然气购销补充协议,价格战最终是如何打赢的?
中俄能源大单交易,即将采用欧元结算 ,以实际行动为欧洲站台,等于联手送了欧洲一份大礼,让欧元和美元在国际结算体系上硬扛, 打响了瓦解美元霸权的一枪 ,可谓神来之笔。
在国际能源交易市场上,有了欧元-石油结算体系,对于美元-石油结算体系,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中俄都是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等于是和欧盟联手了,或将吸引中东石油大户和其他需要石油、天然气的客户,也跟风采用欧元-石油结算体系。
全球能源交易市场,采用欧元-石油结算体系的多了,相应地采用美元-石油结算体系的就少了,将呈现出 欧元上升 、 美元下降 的态势,则美元霸权就将逐渐衰竭,过程尽管是缓慢的,却是一个发展趋势,美国想挡都挡不住。
网上看到有一个说法,中俄的这一个能源大单采用的支付货币是欧元。这事儿引起了一些人想不通。中俄双方的能源合作不用美元支付,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为什么不用本币支付?用人民币,用卢布都可以呀。干嘛非要用欧元来支付呢。
看到自媒体上有不少的解释,基本的意思是中俄在挖美国的墙角。“石油美元”是美元霸权的基础,而中俄两国从自己做起,在做石油交易的时候不再使用美元。这个头开了之后,如果发展下去,石油交易或者更大范围讲能源交易当中使用美元的越来越少。当到达一个质变点时,美元霸权就会发生松动甚至崩溃。但是对于一般的能源输出国而言,不用美元结算,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敢不敢的问题。因为美国一直在用它的军事霸权维护着它的“石油美元”和美元霸权。所以这事儿要想开个头,要想打个样,必须从中国和俄罗斯这样的大国开始。
中俄之间的能源交易摒弃美元,美国除了唧唧歪歪,恐怕连个屁也不敢放。毕竟使用军事手段胁迫中国或者俄罗斯在能源交易当中使用美元,这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不可能的。但是不用美元交易,却使用欧元交易,就让许多人讲不通了。人民币将来不是能够替代美元成为世界货币吗?这事儿为什么不从现在做起?中俄能源大单不用美元交易,为什么不用人民币?哪怕用卢布也说得过去啊。于是有人在解释,这是中国和俄罗斯玩的一个小手段,小“阴谋”。通过这样的一个操作,可以产生割裂美国和欧盟的联盟关系的作用。毕竟欧盟早就有想法,希望把欧元做成世界货币。在这个过程当中一直受到美国的打压,甚至有观点说美国为了打压欧元不惜挑起科索沃战争。现在中俄的能源贸易用欧元结算,欧盟很重肯定是心中暗喜,而美国心头不爽。但要制裁,你制裁谁呢?制裁欧盟吗?
这两天中俄合作又有了新的成果,双方签订了100亿美金的石油天然气大单,但是是中国网友不能理解的是,双方签订大单不是用,美元支付也不是用人民币支付,而是用欧元支付,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中有什么奥秘?仔细一想,不禁为我们国家的政治智慧拍手叫好。实现了一箭三雕。第一箭,进一步保障了中国的能源安全,保障了俄罗斯的经济安全。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世界能源第一大进口国,然而,我们的能源安全却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主要原因是我们的能源大部分来自于中东,然而世界重要的能源通道都被美军所控制,尤其是老美在新加坡的驻军,扼守着马六甲海峡,如果情况有变,随时对我们的能量通道进行重大威胁,甚至切断我们在马六甲海峡的能源通道。第二个就是俄罗斯近年来被美国和西方进行制裁,经济一落千丈,复苏乏力。所以中俄双方签订的100亿美金的能源大单,既保障了我们的能源安全,又对俄罗斯的经济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箭,扶持欧元,分化瓦解西方阵营,大家都知道,欧美虽然表面上是联盟关系,他们也不是铁板一块,甚至于矛盾重重,尤其是欧元对美元的挑战,一直使美国如鲠在喉,欲之死地而后快,欧元刚刚诞生的时候,一度超过美元比美元更加坚挺,这时候,美国就发动了南联盟战争,目的就是在欧洲制造混乱,打击欧元,其结果是,美国实现了他的目标,欧元遭到沉重打击,远远被美元甩在身后,但是去年欧元又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结算货币,这又使是美国坐不住了,所以千方百计鼓动乌克兰战争,其根本目的就是又想在欧洲制造战争,混乱,打击欧元,这时候,我们中俄贸易大单采用欧元结算,既能扶持欧元,赢得欧洲好感,又能分化美欧关系。第三箭,加速去美元化,大家都知道,现在世界最大的不公平和世界混乱的根源就是美元霸权,所以去美元化是世界很多国家的意愿,尤其是俄罗斯和中国,去美元化,成了我们两个国家的战略,那么有的网友就会问了,中俄贸易为什么不采用人民币呢?大家都知道,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所谓欲速则不达,更何况我们还不能完全放开金融,人民币还不能实现自由兑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俄两国能源贸易非得用人民币结算的话,不但得罪美国,欧洲也可能不太乐见,更何况仅凭中俄的这一次能源大单,对我们人民币国际化的帮助也不是很大,基于这种情况,我们用欧元结算,既保证了我们的能源安全,又扶持了欧元,又打击了美元,正所谓一箭三雕。
以上综合网络资源报道
政府管理因素
中俄签署天然气购销补充协议,不是价格战打赢的,而是互惠互利打赢的!
这次,没想到,一向以铁腕和硬汉著称的俄罗斯负责人大帝这次学会发牢骚了?他称,?我们的中国朋友是艰难的谈判者?这句话中不难透露出俄罗斯负责人的心情,当然,从另外一方面也体现出来了我们中国人的智慧,尤其是在谈判方面,虽然说对方是俄罗斯这样的友好国家,但站在各自利益最大化面前,我们还是用智慧征服了合作伙伴。从俄罗斯负责人的话语中就不难听出点门道来。价格已经谈好,比例各占5成,这应该说是站在双方都有利的情况下进行的圆满完成任务,俄方并没有过多占到便宜。
或许在俄罗斯看来,这次谈判他们很吃力,但在俄罗斯负责人的这段话中,连说了几次?中国朋友?这句话是一个关键。
换句话说就是,虽然合作生意上各有各的坚持,但在私下,我们依旧是朋友,这也说明俄罗斯负责人一直把我国当成朋友对待,这样就挺好的。
最后一句话他说?但他们是稳定可靠的合作伙伴,市场是巨大的。
俄罗斯负责人的话意明显是指,和中国这样的朋友合作让人放心,而且,中国市场方面更是巨大。
总结:个人认为,暗指欧洲天然气能源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即便是?北溪二号?建成不久,也成为了一件摆设的纪念品,没有了使用价值。而到现在,双方反而成了?敌人?,就差老死不相往来了!现在来看,虽然和中国的谈判有点艰难,但是,伙伴归伙伴,生意归生意,总归而言,一切都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合作愉快。加油!
以上就是我的见解。
中俄能源大单为何用欧元支付?没有阴谋,全是阳谋
国家执政政府的倾向和国家的友好程度也将会影响到油气贸易。例如,2013年10月梅德韦杰夫访华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推动中俄贸易多元化。中国自2009年起就已成为俄罗斯的最大贸易伙伴。2012年两国贸易额达881.6亿美元,其中俄对华出口441.5亿美元,绝大部分为矿产资源,油气类约占69%。梅德韦杰夫2013年10月22日表示,希望俄中就天然气问题达成的共识能尽快转化为具体文件。俄罗斯石油公司与中石化签署了对华石油进出口合同备忘录[82]。根据中俄协议,全球最大的上市石油企业俄罗斯石油公司每年将向中石化新增供油1000×104t,连续10年。俄罗斯一家独立天然气企业宣布同意连续15年每年向中石油供气300×104t。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与中国方面在2013年年底前签署供气合同,俄方在2018年至2020年间就能够开始对华输气,最大供应量可达每年380×108m3[83]。这些信息将预示中国的油气供给安全更加稳定。但是2012年9月因市场流传美国政府可能在2012年11月大选前释放战略石油储备,以遏抑油价。石油期货炒家趁10月原油期权合约即将到期之际抛售,致使油价急挫2.4%,产生近8周最大跌幅的局面。
国家政府的管理态度和体制是本国油气资源开采、生产等活动的指南。例如,《中国能源白皮书2012》指出,中国与许多国家展开了包括油气资源的双边合作,建立了能源对话与合作机制,包括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等国家和地区。在多边合作方面,中国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能源工作组、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世界能源理事会、国际能源论坛等组织和机制的正式成员或重要参与方,是能源宪章的观察员国,与国际能源署、石油输出国组织等机构保持着密切联系。
而世界能源供应国政府的管理制度的稳定性将会影响到中国油气资源的供给安全。例如,2013年2月20日,墨西哥总统培尼亚·涅托签署一项法案,允许国内外投资者进入石油市场,打破了该国从1938年以来长达75年的国家石油垄断局面。那时政府因民族主义执政纲领,政府从外国石油公司手中接管石油产业时,国营的墨西哥石油公司获得了全部石油资源所有权。有人预计,在该法案下,到2018年墨西哥的石油产量将提高到每天350万桶[84]。而2012年4月16日阿根廷政府宣布雷普索尔-YPF为“公益财产”,并于当天向议会提交相关议案。根据议案,阿政府将向YPF公司第一大股东西班牙雷普索尔公司,以及第二大股东阿根廷彼德森能源集团分别强行收购9656万股和1亿股的股份,使得阿政府拥50.11%的股份[85]。这些迹象将显示油气生产国的对外政策的改变。
世界能源市场影响大国的战略走势将牵制油气市场的变化方向。例如,美国政府将能源战略置于国家战略位置考虑,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单就从能源价格来看,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明显的优势。美国自2008年以来油气产量增加了50%,自给率提高了72%。这一国家战略的实现使得美国在世界油气市场上的角色将发生改变,可能会由油气消费进口国变为油气产品的出口国。
网上看到有一个说法,中俄的这一个能源大单采用的支付货币是欧元。这事儿引起了一些人想不通。中俄双方的能源合作不用美元支付,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为什么不用本币支付?用人民币,用卢布都可以呀。干嘛非要用欧元来支付呢。
看到自媒体上有不少的解释,基本的意思是中俄在挖美国的墙角。“石油美元”是美元霸权的基础,而中俄两国从自己做起,在做石油交易的时候不再使用美元。这个头开了之后,如果发展下去,石油交易或者更大范围讲能源交易当中使用美元的越来越少。当到达一个质变点时,美元霸权就会发生松动甚至崩溃。但是对于一般的能源输出国而言,不用美元结算,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敢不敢的问题。因为美国一直在用它的军事霸权维护着它的“石油美元”和美元霸权。所以这事儿要想开个头,要想打个样,必须从中国和俄罗斯这样的大国开始。
中俄之间的能源交易摒弃美元,美国除了唧唧歪歪,恐怕连个屁也不敢放。毕竟使用军事手段胁迫中国或者俄罗斯在能源交易当中使用美元,这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不可能的。但是不用美元交易,却使用欧元交易,就让许多人讲不通了。人民币将来不是能够替代美元成为世界货币吗?这事儿为什么不从现在做起?中俄能源大单不用美元交易,为什么不用人民币?哪怕用卢布也说得过去啊。于是有人在解释,这是中国和俄罗斯玩的一个小手段,小“阴谋”。通过这样的一个操作,可以产生割裂美国和欧盟的联盟关系的作用。毕竟欧盟早就有想法,希望把欧元做成世界货币。在这个过程当中一直受到美国的打压,甚至有观点说美国为了打压欧元不惜挑起科索沃战争。现在中俄的能源贸易用欧元结算,欧盟很重肯定是心中暗喜,而美国心头不爽。但要制裁,你制裁谁呢?制裁欧盟吗?
这个解释听上去逻辑没有问题,而且也挺有意思的。但在我看来,这个“阴谋论”把中国和俄罗斯想得太小了一点。毕竟中俄两国都是世界大国,要做这样的安排,只会做阳谋。不会搞这种小把戏,小“阴谋”。
1亿吨石油听上去不少,但是它是要在10年内完成的,每年不过1,000万吨。1,000万吨折成欧元,撑死了也就是100来亿欧元而已。对全球的能源贸易而言,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这样的一个数额,离撬动美元霸权还远着呢,最多只能说是万里长征当中的一步而已。
其实从阳谋的角度而言,用欧元结算对中俄两国也都有好处。因为欧元毕竟也是可自由兑换货币,欧洲欧盟也建立起来了国际结算的机制,这一点正常的双边贸易当中很方便。使用欧元作为结算货币,是通过欧盟的结算体系完成的,可以绕开美元的结算体系。在美国一旦对俄罗斯或中国进行经济制裁的情况下,美国人管不着制不了,或者说不好制,要制就得把欧盟给捎带上。与此同时,中国和俄罗斯与欧盟都有巨量的贸易额。中国一年与欧盟的贸易顺差超过千亿欧元,这么多的欧元总是要花出去的,总是要用的;而俄罗斯目前在外汇储备上已经把美元几乎完全清盘了,剩下来的国际支付货币用欧元显然更方便,更保险。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使用欧元结算对中俄两国都是有好处,有便利的。
对于中国而言,我们也并不是要继承美元霸权,实现人民币霸权。我们要的只是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格局的多极化。在这样的一个设想的架构下,世界货币就不能只有美元一家。而欧元现在是除美元之外使用最广泛的国际货币,欧盟现在也在努力建立欧元的国际支付和清算体系。这个时候中国俄罗斯当然也要帮一下场子了。
但是这事儿不是偷偷摸摸干的,我是摆明了告诉你的。美国之前不是放话说,如果俄罗斯对乌克兰动武,那他就要“不可承受的制裁”吗?实际上说白了这个“不可承受的制裁”实质内容是什么呢?就是把俄罗斯从美元的支付和清算体系当中踢出去,让你无法在国际贸易当中完成支付和清算。而现在中俄的能源大单选择欧元支付,就可以说是一步妙棋了。
那将来欧盟有没有可能在美国的胁迫和压力之下,也对俄罗斯或中国实施极端的制裁呢?
那个时候欧元支付,你不是也做不成了吗?不要紧。因为这样子,你你欧洲首先是掐死你欧元,从根基上破坏你欧元作为世界货币的信用。这事儿看你欧盟愿不愿意干?敢不敢干吧?即使你这么做了,也没什么。对于中俄两国来说,纸上签的协议能签也能改。美元欧元如果都完成不了支付清算,那咱就本币结算。再不行,即使是以货易货。易货贸易咱又不是没做过。但所有的这些都不是偷着摸着做的阴谋,而是摆在桌面上的阳谋。就是这么个事儿,你美国欧盟看得清清楚楚。怎么办?你看着办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