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金子_战国时秦之一金价值几何
1.秦朝一贯钱是多少,一钱是不是指一个铜钱,是不是单单只用铜钱还是也用黄金和白银,如果是他们进率是多少
2.春秋战国时五十两黄金价值多少?
3.秦朝时期一百金是多少
4.古代的一锭金子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啊?
5.秦朝的金银器是怎样的?
500左右吧
1、战国晚期,秦国实行实物货币“布帛”和金属铸币“半两钱”并行的货币制度。秦律规定这两种货币的兑换比值为,“十一”个“半两钱”钱相当于一布的价值。
2、战国晚期秦囯一石粮食的价值为“三十钱”。这与战国初年魏国钱币的购买力相当,一枚半两钱或一枚一釿平首布均可购粟合今1公斤。这应该是战国时期各国间商业贸易频繁的结果。
3、秦国一般劳动力的日工资为“八钱”,一日两餐每顿饭需用一钱。这说明当时一个一般劳动力的日工资,大体可以供奍一家五口人的饭食生活。
4、秦国士卒每餐规定的食量为粟1公斤,与一般役徒每餐规定的食量基本相同。
5、秦国男女刑徒夏、冬两季的衣服,依其身材高低不同,每套都有明确的价格规定。
秦朝一贯钱是多少,一钱是不是指一个铜钱,是不是单单只用铜钱还是也用黄金和白银,如果是他们进率是多少
1“秦半两”背景
由于商品交换的需要和冶炼技术的进步,导致金属货币大量出现。金属货币的形状主要来自于古人日常生产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劳动工具的形态,其中主要有刀币、铲币等。金属货币与先前的龟壳、贝类等实物货币相比具有坚固、耐用,容易统一形状等优点,其大小轻重形制均适宜,有利于减少钱币在流通过程中的磨损,体现了更大的优越性,到西周以后逐渐取代实物货币而成为市场的流通主体,东周时期实物货币已不再使用。后来出现了圆形的金属圜币,圜币有两种,即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钱,战国时秦国圆形方孔的“秦半两”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中国后,建立了封建集权国家,为发展国家经济和文化,巩固国家统一,结束货币长期混用的局面,统一了货币制度,以战国先秦的“秦半两”作为秦朝法定货币通行全国(半两钱始铸于战国已成史学定论,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惠文王生十九年而立。立二年,初行钱。”),从此刀币、铲币等金属货币一律停止流通。如西汉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在《史记·平准书》中就有这方面的记载:“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古同“镒”,古代重量单位,重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2“秦半两”的能指
对于“秦半两”钱币艺术符号的能指特征的描述包括“秦半两”的圆方造型、钱文特征和面文格式,而最重要的是“秦半两”内方外圆的圆方造型,因为这一基本造型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长期流通的主要货币形态,自秦朝至清末民初一直被使用,在货币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 圆方造型
“秦半两”材质为青铜,钱币直径一般在2.4~3.6厘米范围,造型上内方外圆,圆形的直径大约相当于三个方孔(术语称“好”或“穿”)的宽度。在上文提到的《史记·平准书》有《索隐》引《古今注》云:“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而每铢约为今日衡制的0.6克,合起来约重8克左右,即实重为秦衡制中的“半两”(秦衡制24铢为1两),故是以衡制命名的记重钱,不同于以后的以年号、国号命名的通宝类钱。由于岁月的摧残和当时铸造技术的限制,目前我们所见到的“秦半两”虽然比较粗糙,甚至有的大小、轻重不一(有些是样钱,有些是战国时秦国所铸的),但可以肯定的是:“秦半两”造型是由构成要素中最简单的基本形——圆形和方形结合而成。这种方孔的圜币,很有可能与古人过去习惯在脖颈和腰间佩戴带孔的玉圜有关。
从设计形态上考虑,若只用圆或方形可能导致视觉感受上的单调,这时为打破这种单一,加入对比的元素(如圆与方的形态对比),以产生反差,便能实现增强视觉冲击力的效果。因此,在“秦半两”单一的圆廓上再镂穿一个方孔,视觉中心便产生了,对比也就出来了。正是这样一个朴实的方孔,使造型产生了变化,更使得钱币设计没有流于平淡。在构成的审美体验上,圆形使人感觉饱满、亲和;方形则使人感觉方正、稳定。“秦半两”圆形的动感曲线和方孔的安静直线,取得了曲与直、动与静的对比美。 2.2 钱文特征
钱文是中国古钱币的重要特征之一,古币上的文字有多少、大小之别,字形也因地域、时间不同而相异。圆形方孔的“秦半两”表面,没有多余的装饰成份,最引人注目的是文字,与西方以图案为主的古钱迥然不同。而取舍本身就是在设计,“秦半两”正面只有“半两”二字,采用阳文,没有其它装饰元素,形态单纯,产生了一种简约之美。“半两”二字传为由秦相李斯(前280年~前208年)以小篆(即秦篆,李斯就是小篆的开创者和推行者)书写,笔法方圆丰匀、横折相趣,书体端庄古拙、朴实大方。在“秦半两”背面上无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任何其他钱文迹象,没有铸地名,这说明当时秦中央不许民间私铸,通过这一手段,彻底实现了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政治理念,加强了国家的集权观念,使铸币权和发行权牢牢掌控在国家的手中。 2.3 面文格式
“秦半两”钱币没有周廓,面文构成分为左右两部分,左“两”右“半”,呈左右对称排列,位于钱币中部,均以方孔内正方形的两边线为基准书写铸造,无论旋读或对读,都很易识别。面文构成格式的应用,一方面是其特定的形式为特定的功能服务,对称的构成格式使视觉效果稳定,产生沉静、牢靠等审美体验,“秦半两”面文的对称格式可以衬托出钱币在金融流通中的庄重和诚信之感;另一方面,左右对称的构成格式与古代人们造币工艺相适应,它方便了“秦半两”的铸造和成型,[1]在生产加工时便于面文的布置和方向的识别。此外,“秦半两”面文与钱币表面的空白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在钱币上营造出一种空间感,独具东方艺术的气息。 3“秦半两”的所指
造物设计思想是受当地当时的宗教和哲学思想意识支配的,中国古代造币思想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政治和社会伦理色彩,折射着那个时代特定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2]当然在“秦半两”鲜明的形象、简洁的文字后面隐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深刻的思想,主要表现在素朴质真的功能观、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内方外圆的人生观等三个层面上。 3.1 素朴质真的功能观
古代造物的目的是为了器用,以器用为本,即器物必须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造物设计的首要任务是围绕着实用价值而设计,推崇的是素朴质真的功能观。[3]从“秦半两”钱币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它没有多余的装饰,钱文特征明显,给人以素雅朴实的青铜质感。同样“秦半两”的铸造也考虑到了它的制造和使用,其中间的方孔体现了古代人们造物的智慧,它可以节省原材料,减轻自重,降低成本。一方面,由于当时铸造技术水平还不太高,铸造出的钱币边缘不整齐,需要打磨,于是古人就用方形长棍穿入“秦半两”中加以固定,便于打磨和统一规格,提高功效和成品率;另一方面,“秦半两”比铲币、刀币、圜币等金属货币设计更合理,其中的方孔利于钱币穿挂,便于携带、置放和储存,符合当时社会货币流通的需要,使用起来更加便利,由此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认同和欢迎,奠定了未来金属货币的形制。 3.2 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大戴礼记》转引《曾子·天圆篇》中有:“单居离问曾子曰:?天圆而地方者,诚有之乎??……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谓之圆,下首谓之方,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也……参尝闻之夫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天的事理叫做圆,地的事理称为方,即是说天圆地方不是讲它们的形状,而是讲它们遵循的“道”(事理)有阴阳的差异。[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提出了上述关于天圆地方宇宙观的重要学说,实质上,它是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凡是变化的日月星辰代表的是运动的物体,是以圆的形式出现,而静止的田野居室则是以方的形式为多,所谓动为阳,静为阴,那么,天圆就代表阳,地方就显示阴,天圆地方、阴阳和谐正体现的是“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至战国后期,天圆地方学说已广泛盛行,正是由于这一学说,才为战国时秦出现的圆形方孔的“秦半两”奠定了造物设计上的思想基础。
同时,天圆地方的阴阳宇宙观还曾被秦相吕不韦(?~前235)用来指代君臣关系,昭示皇权天授,不可乱纲。在《吕氏春秋·季春纪》中有:“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何以说天道之圆也?精气一上一下,圆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圆。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主执圆、臣处方,方圆不易,其国乃昌。”而“秦半两”的方圆造型正是“主执圆、臣处方”的君臣关系的写照,只有维持这种“方圆不易”,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3.3 内方外圆的人生观
内方外圆的货币形态还可追溯到《周易》中的“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宇宙观和时空观的表征。如西晋文学家鲁褒(生卒年不详)在《钱神论》中所言:“昔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教民农桑,以币帛为本。上智先觉变通之,乃掘铜山,俯视仰观,铸而为钱。故使内方象地,外圆象天。钱之为体,有乾有坤……亲爱如兄,字曰孔方。”在这里所谓内方外圆,实际上隐含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就是要保持人内心的方直公正,对外的圆滑中庸,这种处世哲学一直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心理外显。它把人的属性分为内在品质(内方)和外在表象(外圆)两个方面,在这种价值观引导下,一方面要求人们确立正直的心性、方正的品德;另一方面也主张以和谐为本,反对暴力和战争。这种内方外圆、内刚外柔的人生哲学,势必对“秦半两”内方外圆造型的形成产生一定的造物伦理影响。而“秦半两”作为货币也正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的“孔方兄”,以内方外圆的观念造币也反过来有利于这种内方外圆价值观及处世哲学思想的推广。 4 结语
早期的货币主要是龟壳、贝类等实物造币,后来出现的刀币、铲币等金属货币是仿物造币的产物。战国时期青铜铸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造币思想由仿物造币向实用造币和观念造币的演变,出现了圆形方孔的“秦半两”。这种钱币造型设计合理,符合当时的工艺要求,考虑到了铸造打磨和携带便利。在这里,“秦半两”圆方造型、钱文特征和面文格式体现了秦统治者的审美风尚,“秦半两”内方外圆的造型与中国古代素朴质真的功能观、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以及内方外圆的人生观,产生了异质同构的对应关系,使“秦半两”钱币艺术符号的能指特征和所指内涵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因为,若单是从实用造币角度改变内孔为方孔,而没有观念造币上与之契合,笔者以为“秦半两”是不可能有这么强大和持久的生命力的。
可以肯定的是,“秦半两”最初是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发展社会经济而采取的硬通货的法币符号之一,“秦半两”这种货币形式的出现,是中国货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为事物。后来,其圆形方孔的样式成为了中国古代货币的最基本的构成形式,其形制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贯穿了整个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最久的货币形态。从“秦半两”不难看出,货币作为一种商品流通的工具,它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想特征。从“秦半两”圆形方孔的造型可看出中国古代造物设计思想对钱币造型的重要影响,“秦半两”蕴含着其钱币之外的深刻精神内涵。这也就是它为何能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存在两千多年的深层原因。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版,第54页。
[2]杨先艺:《论中国先秦哲学的造物思想》,《江汉论坛》,2003年第6期,第23页。
[3]吴卫:《中国水车——明末中国传统升水器械设计思想研究》,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206页。
[4]刘伟:《钱币文化》,呼和浩特,内蒙古
(二)秦半两(秦统一时期) 始皇帝统一中国(前221年),仍使用半两钱。此时铸行的半两钱称秦半两。钱外圆内方,无内外廓,背平无文,篆书“半两”二字分别列于穿孔两侧,钱文凸起。周边不甚规整,有流铜现象。“半”字上横方折,其下横与“两”字上横均较短,笔划粗细不匀,各钱大小轻重不一。按秦量制,半两为十二铢相当于8.28克。按秦法,法定半两钱应该名实相等,所以一些制作精好,文字规整,重达8克左右的半两钱大约铸于秦始皇时代 从大量的出土资料判断,秦朝官铸半两钱直径27毫米左右,重量多不合半两(12铢8.28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0下载券 29人已下载
下载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克),合于半两者为数甚少,在尺寸、重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陕西风翔高家河出土的秦半两,形状相同,大小不一。厚重轻薄不等。最大直径3.4厘米,重12克。最小仅仅2厘米,重2.25克。陕西凤翔高庄秦墓地出土的半两钱,最大的直径3.2厘米,重6.75克。最小的直径1.15厘米,重0.2克弱。在始皇陵鱼池村遗址出土的540余枚半两钱中,取50枚测得数据,钱径最大者28.3毫米,最小者26.4毫米,最重者6.01克(合8.2铢),最轻者2.3克(合3.3铢)。虽说货币由王室专铸,但往往随时而变,轻重无常,大小不一。如严格要求,许多半两钱是不够标准的。史书记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项梁,就曾自铸秦半两大钱。以此,可知“半两”仅为法定价值,而非铸币的实际重量,在社会流通的钱币大部分属于减重的半两钱,半两钱已失去实际意义上的纪重钱,走向了抽象意义的一种标记,可见秦始皇颁布的度量衡,一时尚难以统一实施,始皇法定推行的货币标准化也是不尽完善的。 秦朝行用的半两钱,按入土于始皇帝三十年(前217年)的湖北云梦睡虎地竹简载:“千钱一畚,钱善不善,杂实之,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取异”。按此条律令,当时流通的钱币存在好与坏的差别,也就是混同使用,秦朝钱币也同时混合使用。 《史记·六国年表》亦记:是年,天子“贺行钱”。《六国年表》又记:嬴政死,胡亥“复行钱”。秦二世胡亥“复行钱”,为重申秦钱制。以往虽有“复行钱”为胡亥改行轻小半两钱之说,由于出土资料证实先秦时轻小半两钱已大量铸行,秦简《金布律》又明确规定:“钱善不善杂实之……百姓市用钱,美恶交杂,勿敢异”,故此说当予否定。而胡亥重申诸秦制之史实,却物证、史证皆备。如1964年西安三桥镇出土的嬴政三年“高奴禾石铜权”,权上除嬴政二十六年加刻的统一度量衡诏书外,还有二世元年再加刻的重申诏书。《秦始皇纪》云:二世元年应李斯等大臣所请,“具刻诏书”,“尽刻始皇所立刻石”,同样是重申刻石所录秦制、秦令。故“复行钱”的记载,再次证明“初行钱”确为颁定钱制。
秦时,法令严酷,民间铜钱匮乏,据《史记》载:刘邦服役,吏人饯别,每人送钱三而萧何独送五钱。当时送钱以三五相计,可见钱币的贵重状况。是什幺原因造成货币量的少那?它和当时商业的萧条有关。秦政权对百姓头会箕敛,征发亡度,筑城戍边,修宫造坟,全国的成年男子几乎都在为皇权服役,人民的生活降到了最低水平,商品经济自然无法繁荣,整个社会在客观上对货币的需求量也大大减少。
总之,秦始皇统一币制,极大地便利了全国各地之间的商品交换和经济往来。它既有利于封建国家的赋税征收,也为商品经济发展提供了方便,同时促进了辽阔疆域内经济共同体的形成。此外,从材料利用和制作工艺来看,“半两”钱的造型比其他任何形状都节省铸材,是一种最优化的选择,而且中间的方孔便于固定锉修。说明当时的人们在材料利用和工时效率方面都有过深刻的研究和探讨。“秦钱为我国第一代之通货,亦为方孔圆钱形制之始,开中国两千年钱币形制之先河”(蒋若是语)。
相传,有种统一时行用的半两钱,币文系当时政治家、书法家李斯的手笔,李斯颇善书法,泰山琅玡台石刻是他撰写的标准小篆,结体协调,笔力工致,古拙苍劲,是早期书法中的佳作。李斯以秦籀文为基础,一扫先秦各种钱币书法的繁复、冗赘之气,钱文笔画气势不凡,稚拙含秀、结体如铁石,连笔之处纡绕曲折,体现了秦篆风格,形成小篆体,使钱文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秦半两。形式有:大样、小样、美制、无文。穿有:广穿、狭穿、花穿、重穿。穿上一横、穿下一横、穿上下一横。星月纹、背阳纹“二”、背阴纹“二”。字体有:隐起文、左读、大字、小字、肥字、细字、垂针、扁书。半字分:大半、小半、升半、降半、长半、斜半、缺半(仅有两字)。两字有:长字两、长人两、连山两、十字两、出头两、点两、缺笔两等。
春秋战国时五十两黄金价值多少?
在秦朝,一贯钱是指一千个制钱,也被称为一吊钱。这一贯钱是指一个铜钱或一个小平钱,因此一钱贯指的就是一个铜钱。
秦朝时期,货币主要由铜钱、白银和黄金构成,它们的兑换率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时间和市场环境而变化。不过,通常来说,当时的兑换比例大致为:
* 黄金和白银的兑换率大约为1两黄金=10两白银。
* 白银和铜钱的兑换率大约为1两白银=1000文铜钱。
因此,一贯钱等于大约10两白银或1000文铜钱。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兑换率只是大致的参考值,实际兑换情况可能略有不同。
秦朝时期一百金是多少
这个可不好说个仔细,只能够说个大概。因为当时货物不太流通,在南方黄金便宜一些,在北方黄金昂贵一些。
而当时一两相当于现在十六克左右,五十两换言之就是800克。现在黄金大概二百五十一克。五十两黄金就是二十万人民币。
而当时的物价,这五十两黄金却远超现代二十万人民币的作用。先秦时候黄金是上层用的,所以一两兑换多少枚铜钱,不过想来肯定不会少于三千枚铜钱。因为当时黄金刚刚出现开采,按照物以稀为贵,兑换价格肯定不低。而当时一石粮食,折合为现代重量约等于六十斤粮食,不过是要三十枚铜钱。
不过由此可以大致看出价值,秦朝顶级的官员,九卿,仅次于丞相,年薪一年二千石。折为黄金不过是二十两黄金。可见这二十两黄金价值多高。
顺便说一句,当时田地亩产一亩不过是一石,按照以物产三十年来到购买一亩地。一亩地不过是要九百枚铜钱。
古代的一锭金子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啊?
这个时候的金,一般是指铜,因为当时还没有这么多黄金。
当时的单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斤,合十六两,一种是镒,二十两。当时的一斤十六两大概相当于现在253克。楚、赵一斤为十六两,相当于250克; 魏一镒为十釿,相当于315克。大约就是这样子。
秦朝的金银器是怎样的?
因为古代的度量衡单位不统一,所以很难确定一锭金子到底是多少,至于一锭黄金的价格到如今是多少就需要结合现在的黄金时价进行换算,详解如下:
1、关于金锭的简介:
金锭不同于铜钱,铜钱除了官铸外是不允许私铸,而金锭却允许民间私铸,许多规模较大的票号、钱庄都有自己铸造金锭,因此古代金锭的称量、具名、形状、成色都没有统一的规格,种类十分杂乱,直到清朝以及其之后,金锭在铸造、称量、具名及形状等规范上较为系统了
2、金锭的种类:
据史料和现存古物来看:金锭有一两、二两乃至十两、二十两之分;银锭有半两、一两、十两、二十两、五十两以至一百两或三百两。
3、度量衡情况分析:
旧制一市斤等于十六两。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
4、综合来讲,以十两的黄金锭为例,假如是 在清朝,大概是373克,结合现在的价格乘一下就可以了,大概是8.6万元人民币。
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金银器主要是金制品,银制品极为罕见。无论是黄金制品的数量还是从造型、工艺水平上看,秦国的金制品在诸侯国中都表现得最突出。在陕西省凤翔秦都雍城地区的马家庄宗庙遗址、秦公一号大墓和凤翔西村秦墓中及始皇陵中,发现黄金制品百余件,既有花纹繁复、造型独特的装饰品,如龙首蟠龙、盘蛇、鸳鸯金带钩、金兽面、金方泡、玉环金铺首等;也有做工精细、精美绝伦的实用器,如错金虎符、错金银铜鼎、鎏金蒜头壶、金洗、金环首铜刀等。此外,秦国的一些铜铁器的柄部也饰有金柄,如陕西省宝鸡益门村春秋墓发现有3件金柄铁剑。除秦公一号大墓的一件金箔系锻打之外,其他所有金器全是铸造成型,明显受到当时青铜工艺的影响。
根据凤翔和宝鸡等地所发现金器的规范程度和统一的造型风格推断,上述金器应是秦国官府作坊统一制造的,地方官府和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是不可能制造金器的。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除黄金制造业外,还出现了银器制造,但仍以金器制造为主。此时的金制品已由礼器和装饰品向实用器发展,主要是一些大型车马的部件和饰件,很少有实用生活器皿。
秦朝由于年代短促,遗留的金银器不多,大多在始皇陵所出铜车上有所发现。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封土西侧20米处的一个陪葬坑里,发现两乘大型陪葬铜车马,一前一后排列,大小约为真人真马的二分之一。
制作年代至晚在陵墓兴建时期,即公元前210年之前。铜车马主体为青铜所铸,一些零部件为金银饰品,各个部件分别铸造,秦代工匠成功地运用了铸造、焊接、镶嵌、销接、活铰连接、子母扣连接、转轴连接等各种工艺技术,并将其完美地结合为一个整体。
如秦陵二号铜车马的零部件中就有金制件737件,银制件983件。
一号铜车马为双轮、单辕结构,前驾4马,车舆为横长方形,宽126厘米,进深70厘米,前面与两侧有车栏,后面留门以备上下。
车舆右侧置一面盾牌,车舆前挂有一件铜弩和铜镞。车上立一圆伞,伞下站立一名高91厘米的铜御官俑。其名叫立车,又叫戎车、高车,乘车时立于车上。该铜车马共由3500多个零部件组成,总重约1040千克,其中金饰件3000余克,银饰件4000余克,车马通体饰有精美绝伦的彩绘。
该车伞杠上有圆管形错金银纹样两节,纹样环伞杠一周,上下两端各有一条宽0.35厘米的金银错粗环纹,及一条细线作为纹样的上下界。中间部分也有3组凸起的阳弦纹作为整个图案纹样分组的间隔条带。
由上向下数第一、三两组阳弦纹上的错金银纹样基本相同,中间凸起的部分都是以金银错的横“S”纹作为主题纹样,形成二方连续的环带纹。纹样与纹样之间也是以3条细金银错线相隔。
金银勒是控驭马的重要器具。一号铜车前所驾的4匹铜马的头上各戴一副。4副勒的形制、结构和编缀方法基本相同,大小相似。主要的连接点上缀有金质或银质的圆泡形节约,额部饰金当卢。
金当卢为马头的金饰件,勒套装于马头后,当卢则位于马额中央。长9.6厘米,最宽5厘米,厚0.4厘米。分上下两层,上层为金质,下层为铜托。两层大小、形状相同,连接一起。
正面的周边有突起的状似流云纹的阳线边饰,中部为两条左右相对组成的类似蝉纹的浅浮雕单独纹样,二者交合为一的两条蟠虬纹。
金当卢背面的铜托上铸有4个纽鼻,两两相对。纽界内贯穿纵横呈十字形铜条,此铜条与托板、纽鼻铸连一起,用以连接金银勒上的链条,起节约作用。
位于马口两侧的链条上连接着银表和铜衔,位于喉革部分的链条上悬挂着铜丝扭结成的璎珞。左骖马和右骖马的勒除连接着银铆、铜衔外,还有铜橛以及连接衔、橛的圆片形铜构件。
勒是套在马匹头部,用来控制马匹的核心部件。俗称马笼头,古代又名羁,亦称络头。《淮南子·原道训》:“络马之口,穿牛之鼻者,人也。”古代马勒多以革带制作。革带相交处,常见以底部带有钮鼻的铜环或铜泡连接,称为节约。
秦陵铜车中的马勒则是用金银子母节连接成的条带构成,条带的交叉处用底部有钮鼻、表面铸花纹的金泡和银泡连接并装饰。
络有衔者谓勒,铜车马之衔由两节两端有环的铜棒相连而成,中间的小环相互穿接,两端的大环用于贯镳。镳为银质,呈弧形扁棒状,每副勒上两根,与勒系连为一体,分别位于马嘴两侧。
镳的形状以弯月形居多,有的呈上尖下粗的牛角形,有的呈拉伸的S形。其质地有角、木、铜、银、玉、象牙等,铜镳占多数。
镳在实用功能之外,还以其质地和纹饰的不同表示尊卑,是马具中表示车主的身份的部件之一,很受人们重视。《后汉书·舆服志》记载,皇帝的乘舆“象镳镂钖”,王公、列侯的车“朱镳朱鹿”。
秦陵铜车中的8匹马皆银镳、金银勒,尽显高贵之气。
马勒套络于马匹头部,勒上系着辔绳,御者手握辔绳控驭马匹。御者根据需要做出不同的牵拉操作,辔绳另一端的衔、镳就会对马的口部施加不同的压迫,受过训练的马匹自然会遵从御者的指挥行动。
假如需要马匹停步或慢行,御者在发出口令后,只需同时牵拉双侧的辔绳,受到双侧辔绳共同作用的铜衔,就会向后勒挤马口。在铜衔的勒挤下,马匹便会做出扬头顿蹄的动作,随之停止或放慢脚步。
假如需要指挥马匹转向,御者在发出口令后,只需牵拉朝向一侧的那根辔绳,受其作用,马口中的铜衔便会被拉向该侧;此时,铜衔另一侧穿插的镳就开始发挥作用,既阻止铜衔抽脱马口,又逼迫马头向牵拉一侧转动。在辔绳、铜衔的带动和镳的迫使下,马匹必然按照御者的要求转向。
通过马勒在控制马匹中所起的作用,特别是衔、镳的功能和用法,便清楚地展现了衔镳相连、随辔而动的场景,还可以生动地诠释“分道扬镳”这句成语的原始含义。两人分别,各自牵动马辔,勒上之镳随之扬起,车骑转头绝尘而去。
一号铜车的车舆呈横长方形,前面的左右两角成弧形钝角,后面的两角为直角。横宽74厘米,纵长48.5厘米。舆的四面装有軨。前有轼,后面为敞口车门。前侧车转上端与轼之间以弧面形的掩板相连,使舆的前部形成半封闭的空间。
前軨的上部偏左装有银弩辄两个,承托着铜弩的弓背,弩臂置于轼和掩板上。形状和大小相同,长12.3厘米,辄的后部呈长方筒形,前部有一含口,含口的上唇短,末端向下微勾呈鸟状,下唇长而斜向上方弯曲,末端呈鸭首形向前平伸,整个下唇的形状犹如鸭举颈昂首。其上侧及左右两个侧面铸有浅浮雕状的流云纹。
辄的作用有二:一用以承弓,二用以张弩。
此外,秦俑坑的5个探方内也发现有金节约、金泡等。陕西兴平发现的秦代错金银云纹犀尊也是那时的珍品,通高34.1厘米。造型雄奇浑厚,壮健有力。两眼前视,双角上竖。犀身整体以错金银云纹为饰,云纹细如游丝,运线流利生动。表现了秦代工艺匠师的高度技艺。
除陕西省以外,在山东省淄博窝托村西汉齐王刘襄陪葬器物中,还发现了银器130余件,其中有一件公元前214年制造的鎏金刻花银盘,制作精细,装饰讲究。
鎏金刻花银盘高5.5厘米,口径37厘米,重1705克,直口,平折沿,折腹,地微内凹。口沿及内外腹壁錾刻3组龙凤纹,每组布局疏密适宜,采用二方连续的环状图案,龙凤纹为S形结构,宛如流动的几何图形。3组龙凤纹上下相互叠压交错,龙首张口回顾,凤首卷曲,颈饰凤羽。
盘内底中心錾刻3条盘龙纹。龙首张口,额顶有角,躯下有足,龙尾弯曲与另一条龙相衔接。构图于规整中寓变化,线条古朴、抽象,而又流畅、华美,呈现出自由奔放、活泼秀丽的神秘感。
器身内外装饰纹样采用满地装,龙飞凤舞,布满全身,显得繁缛华丽。银盘制作工艺精湛,錾刻娴熟精致,纹饰处全部鎏金,银色的质地,金色的纹饰,交相辉映。
盘口沿底面和外底刻有铭文47字。……外底所刻“御羞”,即“御馐”。御馐归属少府,管理帝王膳馐原料,也提供帝王美食,因此,这件银盘系专供帝王美食之用。
这一件银盘刻花鎏金,纹饰錾刻得极为精致,可以看出秦代艺人娴熟的技巧。而且,所呈现的花纹规整、细腻,有很强的韵律感,应该说是在当时已有相当水平的工匠和很像样的作坊了。
刘襄墓中还发现两件略小的银盘,饰波折纹、花叶纹和云龙纹等,纹饰上全部鎏金。
根据对这些金银配件的研究已能证明,秦朝的金银器制作已综合使用了铸造、焊接、掐丝、嵌铸法、锉磨、抛光、多种机械连接及胶粘等工艺技术,而且达到很高的水平。
陪葬铜车马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