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斯季默是非常优秀的配乐家,能介绍他配过音乐的经典作品吗?

2.**配乐的作品集(中国)

3.浸润心田,动听到极致的轻音乐创作背景你真的知道吗?

4.关于夏天的歌词 关于夏天的歌曲简介

5.关于音乐名字

6.略讲**配乐史,顺便介绍几位配乐大师

关于油价的配乐作品_油价歌曲

当音乐爱上**——世界**配乐大师巡礼(致敬贴)

**配乐一直是我的兴趣所在,而**配乐大师们也是我所崇拜的对象。因为**,音乐被赋予了别样的意义;因为音乐,**让我们的记忆更加深刻。

每次看**,人们总是把目光投向台前的演员或幕后的导演,可是往往让人真正投入的**,那些真正震撼灵魂的东西,是不朽的**配乐。

现介绍一些应该被我们记住的大师......所有资料来源于网络,欢迎各位补充!

John Williams—约翰.威廉姆斯

1932年2月8日出生,美国人。

**配乐大师约翰.威廉姆斯是**配乐家中的佼佼者,他有好莱坞大片音乐教父之称。曾超过24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配乐提名,并5次获奖。同时,他的配乐还15次获得格莱美奖(Grammy Award)。

说起他的作品,大家一定非常的熟悉,大部分斯皮尔伯格的**都是他担任的配乐。其著名代表作有:《侏罗纪公园》、《拯救大兵瑞恩》、《星球大战》三部曲、《辛德勒名单》、《第三类接触》、《大白鲨》、《E.T.》等。近期的作品有《爱国者》,《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艺妓回忆录》等。尽管有人抱怨他的音乐听起来都一回事,但其气势磅礴的配乐,确实无可替代。

此外,他还是个指挥大师,为自己的作品担任指挥。他担任指挥的音乐会几乎是场场爆满。

John Barry—约翰.巴瑞

约翰.巴瑞1933年出生于英国 ,也是一位声名远扬的著名配乐大师,其作品曾5次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配乐奖。

他的代表作为大家所熟知的有:《007系列》后期的作品、《午夜牛郎》、《远离非洲》(out of Africa)、《与狼共舞》、《时光倒流70年》(Somewhere in time)、《桃色交易》、《卓别林和他的情人》(Chaplin)。

James Horner—詹姆斯.霍纳

他是新一代的**配乐大师,擅长于运用英格兰、苏格兰等欧洲民间音乐的素材来创作。

詹姆斯.霍纳的作品我们是最熟悉的,记得泰坦尼克号吗,第69届奥斯卡的最佳配乐。那悠扬的风笛声相信很多人至今难以忘怀。

其代表作有:《特洛伊》《光荣》、《燃情岁月》(legends of the fall)、《勇敢的心》(Brave heart)、《阿波罗13号》(Apollo 13)、《泰坦尼克》、《蒙面佐罗》(The mask of Zorro)、 《Deep impact》。 (末日大撞击)、《The devil’s own》 (Harrison Ford)、《美国鼠潭》。

埃尼奥·莫里康内(Ennio Morricone)

又一个可怕的意大利人,埃尼奥·莫里康内(Ennio Morricone)是个长命的超级快枪手,从1952年至今,为超过400部**作了配乐,他的音乐风格囊括了古典、爵士、摇滚、意大利民谣、先锋音乐等几乎所有的音乐类型。上世纪60年代,他与导演Sergio Leone拍挡,为一大批粗制滥造的“意大利式西部片”谱写音乐,成了名副其实的西部片音乐之王。但这位精力旺盛的大师却也并非仅靠“杀片无数”取胜的莽汉,他的经典代表作层出不穷,1990年之后的晚年作品依然杀气逼人,绝对不是靠早年英名混饭吃的糟老头子,令人折服。

代表作品:《美国往事》《教会》《天堂影院》《海上钢琴师》

伽伯瑞·雅德(Gabriel Yared)

伽伯瑞·雅德(Gabriel Yared)这个在黎巴嫩出生的法国人,刚出道的时候是个流行歌曲作者,1973年接了第一部**配乐,而让他真正入行的是1979年为戈达尔的影片《人人为自己》(Sauve Qui Peut (la Vie))作曲,之后接到大量订单,最多的一年里同时为7部**配乐,但他总是能通过不同的音乐类型和风格,发挥自己的浪漫灵感,从古典到摇滚、从民谣到爵士。他的第一个代表作是《37.2℃》,而由杜拉斯小说改编的**《情人》为他赢得了法国恺撒奖。当然,最厉害还是《英国病人》,让他捧回了1996年的奥斯卡金像奖和金球奖两座奖杯。

代表作品: 《37.2℃》《情人》、 《英国病人》、《心计》

尼诺·罗塔(Nino Rota)

尼诺·罗塔(Nino Rota) ,意大利音乐教父,生于1911年,来生仅**配乐就写过145部,还不包括其它歌剧,管弦乐作品。他毕业于米兰音乐学院,与意大利名导费里尼合作长达三年,创出无数影音经典。而他在条件远不如好莱坞的情况下,以意大利民谣和过人天份为武器,再加上本土强悍和不屈服的民风,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作品。而其中最为耀眼的则就是《教父》(GODFATHER),以典型的西西里旋律写出的乐章富含动人的深情。

代表作品:《教父三部曲》、《八部半》、《战争与和平》、《在罗马的阳光下》

Maurice Jarre—莫里斯·贾尔

法国人。这位配乐大师的许多音乐动人之极,大家熟知的《人鬼情未了》(Ghost)的主题曲,就是他的佳作之一。

其他的著名代表作还有:《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漫步云端》(A walk in the winds)。《齐瓦哥医生》(Doctor Zhivago)等。

Jerry Goldsmith—杰瑞·戈德史密

杰瑞.戈德斯密斯是**配乐大师Miklos Rozsa(**《宾虚》的配乐者)的学生。其风格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早期**流行交响配乐时,他的代表作有《巴顿》,后来他为**《Omen》(天魔)大胆创作的黑色圣歌,曾获奥斯卡最佳配乐奖。

七十年代开始流行电子音乐代替交响配乐,他并没有停留在旧有风格上,创作出获配乐金像奖的许多佳作,如:《第一滴血》、 《star trek》等作品。近作还有《星舰迷航》、《异形》、《the Mummy》、《花木兰》、《空军一号》等代表作,以八十高龄而新作不断,令人钦佩。不过已于2004年7月去世了,真是**配乐界的一大损失。

Danny Elf Nan—丹尼.艾福兰

丹尼.艾福兰代表作:《蝙蝠侠》(batman)、《不可能的任务》(Mission: Impossible)、《神通广大》、《Man in black》。

Thomas Newman—托马斯.纽曼

托马斯.纽曼是八十年代开始比较活跃的一位**配乐大师。其代表作为大家熟知的有:《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第六感生死缘》(Meet Joe Black)、《闻香识女人》(scent of a woman)。

Hans Zimmer—汉斯.基默

1957年9月12日出生,德国人。

他是我个人最喜欢的配乐大师,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他所配乐的**大部分我都看过并且非常喜爱。而且有好几部都是我偶像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他的作品——《狮子王》和《埃及王子》这两部动画片的配乐,更是我童年时代的美好回忆。最近几年的作品有《达芬奇密码》、《天气预报员》、《蝙蝠侠归来》《亚瑟王》等。

其他著名的作品还有:《角斗士》、《The Thin Red Line》、《红色警戒》(Crimson Tide)、 《石破天惊》(the rock)、《断箭》(Broken Arrow)、《雨人》、《黑雨》(Black Rain)、《绿卡》(Green Card)、《太阳泪》、《珍珠港》、《汉尼拔》等。

Michael Kamen—迈克尔.凯曼

代表作:《致命武器》系列(Lethal Weapon)、《侠盗罗宾汉》(Robin Hood: prince of thieves奥斯卡金奖)、《终极警探》系列(Die hard)、《最后的魔鬼英雄》(Last Action Hero)、《这个男人有点色》(Don Juan De Marco奥斯卡提名)、《101忠狗》(101 Dalmatians)。

凯曼大师已于2004年去世。

Max Steiner—麦克斯.斯坦纳

早期著名的配乐大师,其代表作有:《飘》(Gone with the wind) 、《Now voyager》 、《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 、《Since you went away》,以上作品全部曾获奥斯卡金像奖配乐奖。

Elmer Bernstein—埃尔默·伯恩斯坦

代表作《七侠荡寇志》I/II,《纯真年代》、《成为马尔科维奇》、《造雨人》、《我的左脚》,《蜜莉姑娘》、《杀死一只知更鸟》、《远离天堂》、《恐怖角》、《十诫》等,多次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并数次获奖。他也于2004年去世。

James Newton Howard—詹姆斯.纽顿.霍华德

代表作:《水世界》(Water world)、《大峡谷》(Grand canyon)、《执法捍将》、《伴我一生》(dying young)、《惊愫》(Primal fear)。

久石让

提起久石让,宫崎骏迷一定不会陌生,因为只要你留意每部宫氏**的开头或结尾,就会看见这个名字——音乐:久石让。

久石让,1950生于日本的长野,是日本最多产,同时也是最具影响力的现代音乐艺人之一。在长达二十年的傲人音乐生涯中,他担任作曲、制作、编曲和演奏等多项工作。久石曾为超过二十部**担任配乐工作,并曾四度赢得日本**金像奖最佳**配乐奖。他还从1992年起连续三年获得日本最高**音乐大赏,1999年又第四次获得此奖。他还为许多电视连续剧以及数不清的电视广告制作配乐。这位以独特的极简风格着称的钢琴兼键盘手曾出版超过20张以上的畅销个人专辑,每张都是数一数二的佳作,可谓硕果累累!

久石让早年曾就读于日本国立音乐学院,修习作曲。1982年,久石让在毕业的同时推出了他的第一张个人音乐作品专辑。1983年,经人介绍,久石让结识了宫崎骏,此时宫崎骏正致力于《风之谷》的创作。听过久石让创作的[风之谷]的印象音乐后,宫崎骏被深深打动了。此后影片公映后更证实了宫崎骏的眼光,久石让为该片创作的配乐深深地打动了无数的观众以及评论人。因此次年宫崎骏的"GHIBLI(吉卜力)"工作室后,久石让便一直担当宫崎骏动画的音乐监督至今。

久石让是一个非常活跃的音乐创作人。如今,久石让不但是宫崎骏的音乐代言人,更与北野武渐成黄金组合,创作了《宁静的海》、《Kids Return~坏孩子的天空》、《花火》、《菊次郎的夏天》等佳作。 此外的配乐大作还包括:动画**《阿里安》、《机器人嘉年华》,《仔鹿物语》、《水之旅人》、《寄生前夜》等等。在日本,久石让早已是闻名遐迩的资深音乐人。1998年,久石让 更获邀担任日本冬季长野残疾人奥运会的音乐制作总监,如此重要的任务可说是对他在音乐界大师级地位的莫大肯定。

Howard Shore—霍华德.肖

霍华德·肖出生于1946年10月18日,加拿大多伦多人。他最为我们熟悉的作品,当然是史诗巨作《指环王》三部曲了。他凭指环王首部曲获得了奥斯卡最佳配乐奖,而后,又凭为《飞行家》的配乐再度获奖。

历数霍华德所创作过音乐的著名影片有1988年汤姆汉克斯的成名影片〈成长〉(Big)、〈沉默的羔羊〉、七宗罪〉、〈入侵脑细胞〉、

海伦·卡兰德罗(Eleni Karaindrou)

希腊作家导演安哲洛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的御用配乐人,海伦·卡兰德罗(Eleni Karaindrou)是这个行业里少有的女性。导演安哲洛普洛斯的**沉重而悲怆,卡兰德罗的音乐同样也深沉苦情。然而,对于熟悉希腊式悲剧以及天生就有希腊式悲剧情结的人来说,卡兰德罗的音乐无异于萧瑟生命中的天籁之音,尽管作品不多,但已经成为作家**音乐的典范。

代表作品:《雾中风景》、《尤里西斯生命之旅》、《永恒的一天》

谭盾

谭盾,一个为华人音乐家赢得荣誉的名字。1957年出生于湖南的谭盾,曾多次荣获中国国家级创作奖,他的管弦作品《道极》更被评选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除此之外,谭盾在实验创作艺术上也非常活跃。他的《纸乐》、《陶乐》与《水乐》等音乐剧,都在国际前卫艺术领域里产生很大的影响,并获得广泛的好评。其它诸如“Weber国际作曲奖”、“山多利作曲大赏”、“MIT杰出艺术成就奖”等国际奖项,更将他的声誉推至最颠峰。

在第44届格莱美中,谭盾再度为华人音乐家赢得荣誉,以**《卧虎藏龙》主题曲《月光爱人》获得“最佳**原创音乐”、“最佳原创**歌曲”提名,又以《卧虎藏龙》原声带中的《永恒的誓言》获得“最佳古典音乐”提名,而取自《易》中的吉他协奏曲则获得了“最佳古典音乐协奏曲”提名。

代表作品: 《卧虎藏龙》、《英雄》

奇斯洛夫斯基

一提起他,就得说奇斯洛夫斯基。这位学法律和历史出身的波兰音乐家普瑞斯纳(Zbigniew Preisner),可能不太喜欢配乐人里的这个“配”字,因为他要求音乐即使脱离了**,也要让人百听不厌,甚至要可以让没有看过**的人单独欣赏。所以他跟奇斯洛夫斯基的关系更像是真正意义上的拍挡,总是在**筹拍时就加入剧本讨论,使得音乐不仅能完全融入**中,也让**的精髓也完美地渗进音乐之中。这一点在《蓝》里得到了充分体现,有人甚至评价说这部**就是普瑞斯纳音乐的影像版。另外,他也作过不少非奇斯洛夫斯基**的音乐。

代表作品: 《红》、《蓝》、《白》 、《两生花》

范吉利斯(Vangelis)

希腊音乐大师范吉利斯(Vangelis),作为**配乐大师里BOS级别的人物,被人们称为现代的瓦格纳,范吉利斯的配乐作品也大都是史诗般的。有朋友说范吉利斯每隔十年就能创作一部颠峰级的作品,1981年的《火战车》,1992年的《1492征服天堂》,2004年的《亚历山大大帝》,每一部作品都能堪称**配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汉斯季默是非常优秀的配乐家,能介绍他配过音乐的经典作品吗?

在很多人看来,贝多芬是一个集古典之大成,开浪漫之先河的人,但这并不是贝多芬的全部。可能是因为贝多芬这个人太有名了,很多人只看到了贝多芬这面旗帜,却没看到这面旗帜实际上具有着多大的力量。

比如,很多人都知道命运,但你们知不知道贝多芬有一个Op.133作品的大赋格,这首曲子当你听懂,你就会真正发现贝多芬晚期作曲的技法是多么高超。

一个作曲家,并不在于能写多长多么优美的旋律,而是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简单地说,大赋格本身的主题只有一个,开头和弦后第二个音开始数七个音符,7个音中的节奏是4对3(1号),然后贝多芬又从第一个音开始数,向后划4个音为一组,形成4对4的主题(2号)。之后你听到的是一段连贯的旋律,这断旋律是以2号主题的音型进行展开,大提琴的部分仍然是主题2号,小提琴交替的部分虽然听起来和2号没有关联,但仔细研究的话就能发现这段变奏是从主题2号发展出来的,贝多芬只用了前4个音的音型,但变奏的音型变成了4:8:4:8(算大提琴切入的空拍)正好和大提琴的旋律完全对上,对位的结尾形成了一个精妙的大三度。接着,第一小提琴拉出的是1号主题的扩展——然后就进入了第一赋格。

而这第一赋格的主题也不是凭空出现的,高音部分是2号主题的变奏,三连音的整体音型是2号主题将2号主题的第二个音下移半音出现的,而低音部分则是序奏末尾小提琴对第1号主题的扩展,延迟一拍后进入。有的时候,造成全新的音响效果并不一定要编一段全新的旋律,对贝多芬来说,下滑半音,进行这样的对位,如果你第一次听到的时候恐怕完全听不出这一段和前面有什么联系,但你的潜意识中却仍然能找到这种联系的感觉,从而形成了一种对全曲产生的整体感。大赋格短短8个音拆成的两个主题进行的发展和变奏遍布13分钟以上的全曲,任何一段旋律的音型都能找到和主题的关联,尤其是第三赋格开始的对位,那是只能由贝多芬写出来的东西。记得听了大赋格一个月,我发现我竟然能在我脑中复现出大赋格的全曲,我会想为什么大赋格这么复杂,却比其他曲子好记?直到几年后我才发现这首曲子中各种各样的奥妙,它太规整了,太浑然天成了,一切变化都来自其最初的根源,但却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音响效果。它既是最复杂的赋格,但同时也是最简单的8个音组成的音乐。(这段本来不想写,不过后来还是加了上去,也算是给自己留的笔记)

如果你是外行,恐怕根本不知道这一段中蕴藏着多么高超的技巧,就像巴赫一样,听着是一回事,如果你深入研究又是另一回事。在钢琴上弹一下大赋格,感受一下音响,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类似的技法,在No.29钢奏的第四乐章中也被使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主题变奏赋格,那种通过极强的作曲技巧用复调音乐搭建成的结构烘托出了一种单纯用强弱符号永远达不到的宏大感与壮阔感。如果你懂音乐的话就知道,贝九无法超越的原因绝不是因为欢乐颂的主旋律有多优美,而是贝多芬那无法超越的作曲技巧。

不知道有多少人听到欢乐颂觉得优美的同时,还能听到贝九欢乐颂的主题背后永远有至少一条对位交错的暗线,欢乐颂重复多次,不光是因为配乐改变和引入人声的变化而产生了不同的效果,这条暗线的变化也至关重要。贝九的人声和人声之间的和声关系,乐队和人声的关系,还有乐队之间自相形成的和声关系,综合起来形成了音响效果,某些因为主要旋律让你不容易注意到的声音并不是不存在,他们反而在和声效果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些和声效果和全曲各处的衔接绝不是像浪漫作曲家那样想一出是一出,而是存在一个发展和承接的关系,全曲十分紧凑,而局部和声的效果也是随着这种发展关系发生改变的。

所以,我一直觉得贝九尤其是第四乐章是一个任何人第一次听就能听懂的“通俗作品”,哪怕是第一次接触古典音乐的人,都一定能发现它的美感。但却能随着你的欣赏水平和钻研一直深入到音乐最高境界的神作,不管你站在什么位置去看它,都会发现它其实还在比你更高的地方。所以,那些认为后人能超越贝九,甚至敢批判贝九的“大师”们,你们真的认为自己作为后人能超越贝多芬这个“前辈”,还是只是自以为超越了他?

[Robert Winter教授说过,没有一个作曲家像贝多芬那样拥有如此之高的声誉,却对后世的作曲家影响如此之少的(仅就作曲技法而言)。舒曼、李斯特、瓦格纳们都觉得自己是在用贝多芬的方式来写作,但实际上他们与贝多芬完全不同。与贝多芬相比,甚至舒伯特对后来“浪漫主义”作曲家们的影响还要大一些。

贝多芬对后世作曲家的影响,无论是19世纪的还是20世纪的,更多是在理念上:他为自己内心而写作而不是为观众而写作。如果说莫扎特的歌剧是用他的语言来写别人的故事,那么贝多芬整个就是在写自己的东西,特别是他晚期的作品。]

为什么贝交无法被超越,或者说,为什么贝多芬无法被超越,但从作曲技法上来说,能够写出贝多芬晚期作品中的复调音型结构的,整个音乐史上你只能找到一个人——巴赫。所以你可以发现,为什么十二平均律和贝多芬钢奏被称为音乐中的旧约和新约,为什么哥德堡变奏曲和迪亚贝利变奏曲被誉为最伟大的两部变奏曲。的确,贝多芬,莫扎特和海顿并成为维也纳三杰,所以总有人喜欢拿莫扎特和贝多芬相比,但这是不恰当的,最适合和贝多芬比较的是巴赫。

那贝多芬和巴赫是一样的人吗?并不是,贝多芬站在了巴赫的肩膀上,进行了一次超越。迪亚贝利变奏曲的第一变奏,巴赫那个时期不可能存在那么鲜明的变奏风格,明显是贝多芬独有的东西,巴赫时期的大键琴本身也很难做出那种鲜明的强弱对比。而迪亚贝利变奏曲的32变奏则是极其典型的贝多芬风格的赋格,你可以比对贝多芬和巴赫在变奏曲中的赋格,就能清楚地发现这两人用了类似的作曲手法,但要表达的东西却是天差地别。

从作曲风格上,贝多芬从古典到浪漫,巴赫则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贝多芬说过,音乐应当使灵魂迸发出火花。相对于巴赫,贝多芬前中期的作品运用更多主调写法。但要注意,这仅仅是相对于巴赫而言,即便是前中期的作品,贝多芬对复调的运用也是相当多的,尤其是贝5,你能看出贝多芬为了营造那种紧凑而急促以及力量逐渐增强的递进效果用了相当多的复调写法来增加层次感,仅仅是这里蕴藏着的技术你也很难在后世的“浪漫派”中找到。

虽然同样运用复调写法来扩展音乐的层次,贝多芬的作品并没有追求均衡,他晚期的作品在复调音乐的基础上,用鲜明的强弱对比以及适当的不和谐音来在复调上追求一种他音乐中独有的力量。没错,贝多芬先是继巴洛克音乐之后,承袭了海顿和莫扎特的主调作曲方法,在化繁为简的同时丰富了音乐的情感,开创浪漫之先河,这是你们都知道的,后来很多作曲家也做到了。但很多人忽视了贝多芬晚年又再次超越自己,从主调重新回到了复调,化简为繁。贝多芬晚期的作品往往伴随着大量的复调写法,而其根本目的是表达一种“力”,用复调手法独有的结构来震撼听众的灵魂。说起来简单,这要求作曲家不但有着古典以及浪漫音乐中将旋律,情感,强弱的美感充分发挥出来的思维,还要有不逊于巴赫的作曲技巧。

所以你如果注意的话,就会发现贝多芬有一个独此一家的绝活,就是他的快板末乐章。他会用一个极短的主题构造一个织体,引出排山倒海的赋格来强调力量(32钢奏初乐章),引发一连串复杂的变奏(第八交响曲末乐章),或以主题为基础直接开启一长串的赋格展开部(28钢奏末乐章),贝多芬的这些作品会让你觉得它比谁都“快”,比谁都“有力”。但实际上它并不是最快的,李斯特比他更快,但你还是会觉得贝多芬“更快”,这是因为贝多芬在这些乐章中特意使用了非常短的主题而不是后来浪漫作曲家乐于采用的较长的旋律线,通过精妙的变奏,以及灵活的创作手法,在避免反复重复主题的情况下快速地进行强与弱不同段落的转换,加上全曲逻辑严谨,规整,这种迅速而鲜明的对比和结构的紧凑让人产生了“快”的感觉。即这种“快”的感觉不是来自音符的快速,而是逻辑上的“快”。同样,贝多芬作曲中的ff符号超过3小节那都是长的,肖邦的英雄波兰舞曲和革命不比贝多芬强吗?然而你听肖邦的曲子能感觉到的并不是贝多芬32钢奏第一乐章那种赋格产生的力量。快速的对位过度,此起彼伏的复调,造成的是听觉上的交织感与排山倒海的效果,即贝多芬的“有力”并不是物理上音符强弱的“有力”而是通过和声和主题形成的织体,声部间对比和强弱起伏形成的一种动态的“有力”。

贝多芬同样也可以用相反的手法表现得“轻柔”与“舒缓”,但相对于浪漫派及现代派的作曲家,这方面就没有他“有力”的那一面更加突出,更不可复制。

我说贝多芬无法超越,而不是贝多芬最有特点,正是因为贝多芬的“有力”和“快”,从原理上并不是“个人风格”而是“作曲手法”,即别人用恰当的材料,哪怕并不是贝多芬风格的材料,也能写出这种“力量”,然而实际上却只有贝多芬做到了。

舒伯特和勃拉姆斯大概是最像贝多芬的作曲家了,你从这两个人的作品中能看到很多非常美的地方,也能看出他们多少借鉴了“贝多芬精神”,但他们的旋律线相比于贝多芬长了若干个数量级。你永远无法在他们的作品中找到贝多芬的“力量”,那就是贝多芬独有的东西,后人再怎么说“技术在进步”然而至今也没人达到的境界。

很直白地说,不要认为音乐一直是发展的,所以贝多芬就能够被超越,你想要写出贝多芬的“力量”,最首先摆在你眼前的是个直白的问题就是技术问题。你说巴赫的赋格为什么不能像贝多芬那样表达力量,小到一个对位,一个音的强弱对比,大到全曲的结构和层次,可以说这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乐理是基础,但不是你把基础学会了你就能写。且不说写复调,写对位本身的难度,从局部到整体的规整,主题变奏手法,发展的合理性,这些理论就算你总结得出来,实践起来又是另一回事。你能在一个段落展现出“力量”,和在全曲中自如驾驭“力量”又是截然不同的难度等级。贝多芬晚期的风格建立在他中年时命运,田园等一众脍炙人口的作品的成功的基础上,旁人学得了架势,却学不到那层神韵,最后索性连架势也放弃,直接另辟蹊径。

所以说浪漫派作曲家侧重于旋律和表达情感,但放弃了均衡性,无法做到贝多芬用复杂的复调结构升华情感的这一步。之前也说过,浪漫作曲家并没有继承贝多芬的作曲技法,他们并不是站在贝多芬的肩膀上,顶多是站在腰杆上,然后把上半身伸到了截然不同的方向。

可以说,贝九,晚期弦乐四重奏,晚期钢琴奏鸣曲,这里面很多音响效果是现代音乐家无法复制的。甚至贝多芬的所有交响曲中,都能看出他开拓浪漫又超越了浪漫的特质。有些人说现代人只要想写也能超过贝多芬,只是没必要,这一点你真的可以去试试,不要因为一个人死了200年就以为他过时了。不要提什么个人风格,你如果有贝多芬的作曲技术,随便写哪个风格你都能享誉世界。

**配乐的作品集(中国)

汉斯季默现在是好莱坞比较著名的一个配音大师,我们可以看到他曾经创作的许多歌曲都在各大视频平台上颇受欢迎。今天就让我们来介绍几部汉斯季默配过音乐的经典作品。

第一,蝙蝠侠系列**。我们都知道在进入千禧年之后,汉斯季默合作最多的一个导演就是诺兰导演。诺兰导演的每一个作品都有汉斯季默的声音,其中蝙蝠侠系列**就离不开汉斯季默的精彩表现,我们最喜欢的就是汉斯季默为蝙蝠侠系列创作的主题曲,其中关于小丑的歌曲,即非常著名的like a dog chasing car是很多人喜欢的纯音乐作品,汉斯季默用了许多大气磅礴的音乐,让我们听的时候感觉到小丑内心的变态,也感受到蝙蝠侠的伟大之处。汉斯季默创作的蝙蝠侠主题曲the dark knight也是非常受欢迎的一部作品,通过这首歌的演绎我们可以和约蝙蝠侠感同身受,因为它作为一个黑暗骑士受到了很多的质疑和委屈,但是他仍然选择作为哥谭市的黑暗骑士,选择完成一个英雄的使命,所以这首大气蓬勃的主题曲也是特别优秀的。

第二,加勒比海盗系列主题曲。加勒比海盗也是汉斯季默非常著名的一系列作品,他为杰克船长量身定制的出场音乐非常受人欢迎,而且这个音乐使用在各种慷慨激昂的视频中也是非常适合的,所以在汉斯季默的配乐加持之下,加勒比海盗成功火遍全球,杰克船长自带背景音乐也非常受人们的欢迎。汉斯季默能力出众,在国内的手机游戏上都可以看到汉斯季默的身影。我们期待汉斯季默未来能够创作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浸润心田,动听到极致的轻音乐创作背景你真的知道吗?

1.喜多郎 张婉婷 1997《宋家皇朝》 《宋家三姐妹》

2.久石让 刘镇伟2005 《情颠大圣》

许鞍华2006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姜文 2007 《太阳照常升起》

姜文 2010《让子弹飞》

3.梅林茂 张艺谋 2004《十面埋伏》

张艺谋 2006《满城尽带黄金甲》

于仁泰 2006《霍元甲》

王家卫 2000《花样年华》

王家卫 2004《2046》

王家卫 2007《蓝莓之夜》

4.S.E.N.S 侯孝贤 1989《悲情城市》

金琛 2007《凤凰》

5.川井宪次 徐克2005《七剑》

张之亮2006《墨攻》

叶伟信2006《龙虎门》

《叶问》

6.服部隆之 赵明WITH翁思再2007 舞剧《杨贵妃》

7.岩代太郎 吴宇森2008《赤壁》

8.半野喜弘 侯孝贤的1998《海上花》

侯孝贤 2001《千禧曼波》

贾樟柯2000《站台》

贾樟柯2008《24城》

9.小室哲哉 李少红2004《恋爱中的宝贝》

10.藤原育郎 陈嘉上2008《画皮》

11.板本龙一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1987《〈末代皇帝〉》

12.横山箐儿 《英雄的黎明》 三国志

13.宗次郎 《故乡的原风景》 鹿鼎记

14.大岛满 高群书、陈国富 2009《风声》

关于夏天的歌词 关于夏天的歌曲简介

作为一名天生对轻音乐情有独钟的粉丝,近日特别精选了个人认为挺走心的几首与各位小伙伴们一起鉴赏它们产生的真实背景,一起聆听它们背后的故事。

这是本人最爱听的一首,几乎闲下来就会听,而且在我的酷狗里排名第一位哦,关于它的故事很长,请你耐心点儿把它看完,非常的罗曼蒂克,不信你就把它看完,呵呵哒!

它的父亲大人(创作者)帕赫贝尔,德国人。在他十几岁的时候,战乱使他沦为孤儿。流浪到英国的他被英国一个小村庄的天主教堂弹琴的琴师收养,之后他天天听他弹琴,耳濡目染也学会了钢琴。

在他们旁边的镇子上有一个女孩子叫芭芭拉,家里有钱有势,芭芭拉也是镇上最漂亮的女孩,自从到教堂听了帕赫贝尔弹的曲子,就爱上了他。很多有钱人上门向芭芭拉提亲都被拒绝了,因为芭芭拉心里只喜欢帕赫贝尔。但女孩子嘛,都比较害羞,从小被宠到大的芭芭拉一直不敢向帕赫贝尔表白,后来芭芭拉就找了个理由,说要去帕赫贝尔那里学钢琴,她对帕赫贝尔说自己热爱音乐,希望可以拜师学艺。

帕赫贝尔很高兴的收下了这个徒弟。但芭芭拉的目的并不是弹琴,所以几乎不把精力花在钢琴上,遭到了帕赫贝尔一再的责骂。芭芭拉心里委屈,但她不说,还是一直跟着帕赫贝尔,希望帕赫贝尔能明白自己的心意。(想说,其实你不懂额滴心呐)

终于有一天帕赫贝尔对芭芭拉说:“你走吧,你真的不适合弹钢琴。而且你也不喜欢钢琴。”芭芭拉听后,对自己说:“不要说我不行!帕,我回去一定要好好弹琴,半年后我要拿到本地的钢琴第一名!” 这半年里,芭芭拉离开了帕海贝尔,她废寝忘食的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刻苦练琴,终于盼来了比赛的日子,芭芭拉如愿以偿拿了奖,于是去找帕海贝尔表达爱意。结果帕海贝尔已经被征去打仗了。

芭芭拉没有放弃这段爱情,一等就是三年,这期间村长的儿子看上了她,为了让她死心设下圈套。叫人从前线运回一具碎尸,说那就是帕赫贝尔,由于帕赫贝尔没有亲属,于是无法对证。芭芭拉相信帕真的已经死了,趴在帕的尸体上哭了3天3夜,那时,村长的儿子买了很多的礼物去找芭芭拉提亲,芭芭拉没有理睬。最后痛不欲生的芭芭拉在3天后的晚上,在当时帕赫贝尔教芭芭拉钢琴的教堂里割腕自杀了。(好可怜的芭芭拉,好痴情的女子,我几乎都已经爱上她了)

而帕赫贝尔在芭芭拉离开的半年里,发现没有芭芭拉在身边,自己少了很多很多的快乐,其实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帕赫贝尔在芭芭拉离开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不知不觉的爱上芭芭拉,只是因为她学琴不努力所以就埋没了对她的喜欢。

当时他准备写一首歌,做为向芭芭拉求婚的礼物,当他完成了卡农的 1/3的时候就被召去打仗了,在战乱中,自己的生命多次都是九死一生,每当心中不舒服的时候都会想到芭芭拉,想到教她弹琴的日子......那段时光真是值得怀念啊,之后他完成了卡农剩下的2/3。

在芭芭拉自杀后的第2个月,帕赫贝尔回到了村里。他从村民的口中知道了芭芭拉的故事和她为自己做的所有事后,他咆哮着,放声大哭。他找到了芭芭拉的家人,问她现在葬在哪。她家里人都不肯告诉帕赫贝尔,随后的一次礼拜,帕赫贝尔召集他们村和芭芭拉村上所有的人,他坐在钢琴前强忍着泪水,弹出了卡农 “Canon”,在场的所有人没有一个不落泪的。他当时所弹的这首《卡农(D大调)》,就是他为死去的芭芭拉写的。就在那天晚上,帕赫贝尔在那个教堂以同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唉,原来每一首好听的轻音乐背后都有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相信各位小伙伴儿对它一点都不陌生,特别暖心的一首钢琴曲,我的大学四年都是它陪我度过的,那时候我们学校校园广播室每天下午六点准点开始播放,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时刻便是在黄昏下的枫叶林有灯光映衬着,任凭小雨任性婆娑的缓缓打在每个行人的头发上散发出晶莹剔透的光辉,你就感觉它们都是活灵活现的在你面前手舞足蹈的,啊呀,那种意境实在是美到让你感觉快乐无比。

《Kiss The Rain》中文翻译成《雨的印记》,出自韩国最擅长描会爱情的音乐家YIRUMA之手,写这首歌的时候,似乎满天星光的夜晚,忽然间一场雨,让YIRUMA有感而发写下Kiss The Rain这首曲子。24岁的钢琴家与作曲家 - Yiruma,在韩国出生英国长大。曾就学于英国伦敦“The Purcell School”特别音乐学校,后来毕业于“King‘s College of London University”,主修作曲。在他的音乐作品里,展现了兼融东方的抒情与西方的典雅细致的音乐风格。因主修古典钢琴与作曲,Yiruma展现他傲人的古典才情与欧洲人善感的特质;同时,纯净与清新的东方特色也呈现在他的音色里。藉由细致的音乐性探触,他精致的演奏技巧,予人一种非凡艺术家的深刻印象静静的感受每一个音符。

几乎在每个情感节目里都会出现这首曲子,它是那么亲切,钢琴的每次敲击似乎就象雨滴一样落在心中,那样的轻柔,却又那么的清晰。每次的聆听,真的仿佛在窗边,感受下雨时那种惆怅。

Summer

这首钢琴曲特别欢快舒畅,尤其是当你陷入浮躁心里特别不平静的时候,找它来治疗就对了,而且很多电视剧当中的场景都有出现,前段时间看《士兵突击》的时候,有几次出现,据说是出自一部日本的**,网上的评价特别有,有时间一定要去看看啦,尤其是现在正好是Summer君陪伴我们的日子,哈哈!

久石让为《菊次郎的夏天》创作的**主题曲《Summer》是影片的一大亮点,也是奠定全片的情感基石。久石让运用大提琴的独奏,带着一种夏日的清新与自然为影片拉开了帷幕。随即在钢琴和大提琴的交相演奏下,为孩子们的暑期生活作了铺垫和陈述,将故事的主人公天真无邪的正男和地痞混混菊次郎——带入场景。充分利用音乐轻快的节奏和无里头的表演方式交代了人物的性格和故事前史。

? 天空之城

这首是在音乐会上听到的,场面真的是蛮高的,上面有动画在播放,底下有位美女在弹钢琴,据说都是国家高级演奏家,这个主要还是音乐好听哈!

在日本动漫**世界中,最为人熟知的导演加配乐大师搭档,莫过于宫崎骏与久石让,宫崎骏动画作品的优美配乐,都是久石让一手包办的,有很多人都认为《天空之城》是久石让的巅峰之作,1988年的《龙猫》,1997年的《幽灵公主》都或多或少的有着《天空之城》的印迹。音乐因素是影片的一个亮点,也是一道风景,在这一点它远远超越了宫崎骏的另一部作品《风之谷》。宫崎骏的魅力不仅仅是他动画作品里渗透出来的“慎重”的创作理念和朴实却很靓丽的环境设计,《天空之城》的配乐在音乐本身下足功夫,但十分悦耳,而且还致力于配合整部作品。使音乐与画面在烘托与反烘托的彼此作用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功效。当然我们并没有抹杀《风之谷》的音乐画面,因为《天空之城》的音乐已经接近于一种完美了。 《天空之城》的故事本身有着宏大的背景和曲折的情节,让音乐有一个很广阔的发挥空间,旋律非常悠扬,场景音乐与画面配合的十分完美。

这首相信80,90的小伙伴们都特熟悉,凡是看过97神雕侠侣的那温馨的一幕:当时杨过与姑姑在绝情谷久别重逢一下子刷新了多少人的泪点,你们一定也对这首曲子怀有某种说不出的情愫,告诉你们,我也有好吧,昔日的女神小龙女,真是绝无仅有的经典,相当的怀念啊,只可惜,岁月尼玛就是把无情的杀猪刀,就这样带走了额们心目中的女神形象。

《故郷の原风景》是陶笛大师宗次郎先生的名曲。宗次郎先生师从香山久先生,学习陶陨是在栃木山的一个村庄里,学成之后移居到栃木县东部的茂木町居住,那里的自然风景是很美的,那里有美丽的淡水河那珂川,盛产鲇鱼。说到故乡的原风景的创作背景,和自然风景是分不开的,还有另一点,是充满禅意的生活方式,如同禅宗的“自性清净”说,讲究的是最上之禅,从空出有,如莲花之清净不染,SOJIRO(即宗次郎先生)在远离尘嚣的环境中,自己制作陶笛,并且进行耕田,种植等农作(他还说过陶笛就是对空气的耕种)才会有这样出尘的作品诞生。

这首歌记得是在上高中那段苦逼的岁月中冬天经常听到的,节奏很缓慢,轻快的感觉,可是一直到大学第二年放寒假时候才识得其庐山真面目也,真是让我寻得好苦啊!

《Snowdreams》班得瑞的一首曲子,收录在于《春野》与《莱茵河波影》专辑中。它清新自然,富于变幻,这也是班得瑞的所有作品的共性。有节奏的钢琴的敲打声便是它动听的前奏,在用管乐器重复一次主题之后,进入钢琴演奏的插部,之后又回到主题,再进入另一个钢琴插部。然后提高两调再次回到主题。最后的结尾,与过门相似,回应开头。

曲中背景大概是一个初春,树叶已抽出了嫩芽,花朵已长出了花蕾,可零星的雪花还在轻轻飘落。有个人独自在广阔的雪地中漫步,雪不是很深,这人微仰着头,眺望远方的树林,嘴上带着微笑。走到树林中时,看到了某棵树,记起童年时和朋友们爬树摘果的乐事,就站着了,回忆着那快乐的时光,之后,就又微笑着继续漫步。轻轻的走着,怀念着童年的美好,轻轻叹息,不知不觉间有些遗憾。他的心中感慨万千,像在抒情,像在沉思,对时光流逝感叹,对时过境迁感慨。走出树林、在薄雪上走过时,心情已没有那么轻松,而是变得有些伤感,惆怅。

还记得是去年夏天在一个雨夜在外面等一个朋友,收音机里有个节目叫—蓝色音乐田,每天下午七点以后都会播放世界各地的名曲,开始听没怎么在意,听到中间时候感觉特别入心 ,跟外面下雨的情景似乎融合起来了,然后我就一直在等主持人报这首曲子的名字,等到最后也没说,回去以后煞费苦心的找了好久才找到的,好东西就是要考验一下你的耐心,呵呵!最后还是找到了,看来我与这首轻音乐前世有个约定,顺便说一句,这首曲子的画面感和带入感很强,自己去体会吧!

S.E.N.S.(中文:神思者、日文:センス)是日本擅长电子音乐的二人团体,两位成员分别是深浦昭彦和胜木由佳里,乐队成立于1984年。他们因在1988年日本NHK制作的记录片《丝绸之路》的《海上丝路》中担任作曲、编曲与演奏的工作而声名大噪。后来,为了让乐迷们能够加深对他们的印象,才改名为融合了"SENSE"(感性)和"CENSE"(焚香)两种意义的"S.E.N.S.",随后就是1989年凭台湾**《悲情城市》的作曲获得金狮奖最佳杰作奖,并且广为流传。而代表作《故宫的记忆》更是被中国大陆许多电视媒体广泛引用。

取自于某部电视剧《爱情白皮书》,歌词

?萧瑟的秋风把枯叶飘到了另一个世界

?让颓败的树木更加苍老

? 每当看到这一幕

总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是苍凉吗

?我轻轻地问自己?

或许吧

嘴角扬起一个苦涩的弧度?

转过身 又是冬天了

原来时间竟然过的这么快

那些有意或无意的事

都成了过往?

因为我们都在老去

关于这首“沉醉于风中”的创作背景实在找不到了,如果有哪位朋友知道的请赶快告诉我,万分感谢!如果你们那里还有更好的轻音乐推荐的话请你也告诉我,谢谢,谢谢,谢谢!

关于音乐名字

1、《关于夏天》歌词如下:

闷热的夏天 带着怀念

走到对街 想念当年

快乐的音乐 甜蜜的爱恋

好想就定格在这瞬间

直到分手了 还在怀念

眼泪滑落就当雨线

一帧帧回忆隔断了誓言

慢慢地拼凑出疯狂的画面

蝉鸣声的夜 慵懒的唱片

等待谁赴约

拆开的信封 记录着某些年

回过头就等你发现

关于夏天 等待烟火上演

这场轰烈的爱恋

我沿路 走过最长的夜

看大海的蜿蜒

闷热的夏天 带着怀念

走到对街 想念当年

快乐的音乐 甜蜜的爱恋

好想就定格在这瞬间

直到分手了 还在怀念

眼泪滑落就当雨线

一帧帧回忆隔断了誓言

慢慢地拼凑出疯狂的画面

蝉鸣声的夜 慵懒的唱片

等待谁赴约

拆开的信封 记录着某些年

回过头就等你发现

关于夏天 记忆停留从前

我们纪念的某一天

我沿路 走过最长的夜

看大海的蜿蜒

2、《关于夏天》是由够了演唱的歌曲,是由韩夜制作,联合互娱发行流行歌曲。

略讲**配乐史,顺便介绍几位配乐大师

这首歌的音乐其实是日本精典FC游戏《功夫》中的音乐所以一般响起这个旋律就会自然地想到中国功夫而《鹤拳》和《睫毛弯弯》都有用过这个旋律你的视频里的是日本用这个音乐演唱的《咿呀功夫》MP3下载: 不过这个版本要配上各种制作的视频才有劲:再配上翻译:第一个对手

はい。一番手棒の使い手 青いスパッツはいて( がんばんで )

嗨 第一个对手是穿蓝裤子的使棍手 (要加油)

メタボリックな体 鞭打ち ( きょうもやったんで )

钢铁之躯 横扫千军 (今天感觉很不错)

でも下半身のガードが全然 (ガラ空きスキあり意味ねー)

但是他下半身完全没有防御 (都是空隙没意思)

おまたについてる如意棒だったら自信はあんだけどなぁ Ha

如果说两腿之间的如意棒 可是很有自信的(……)

イー?9?9アル?9?9サン?9?9スー

一 二 三 四

第二个对手

わしの特技は 火を吐くことなのさ

老身的特技是吐火

原油は高腾 家计に影响 火を吐くってのも大変なのよ?9?9?9?9?9?9

可怜油价高涨 入不敷出 喷火一次心疼一次

地震 雷 火事 女房 なぁ、かあちゃん小遣いあげてくれよ?9?9?9?9?9?9

地震 闪电 家事 老婆 哎呀 还要给小孩的零用钱

今日も家族の为に 明日もヨガファイヤー!!

为了家庭今天也要努力工作 明天也要教别人练瑜伽 FIRE!

日中问题正常化 イーアルカンフー

日中问题正常化 一 二 功夫

第三个对手

yeah.俺はクサリ使い yeahクサリ クサリ クサリ

yeah 我是使锁链的 yeah 锁住你 锁住你 锁住你

クサリがスキで、自分で自分を缚っちまうくらいなんだZE

因为太爱链子了 所以用锁链技把自己给锁上了(囧)

SかMかと闻かれたならば 即答しましょう ドM

若是要问我是S还是M 我会毫不犹豫说是大M (囧X2)

いつの日にか缚られてぇなぁ、ヴィーナスラヴミーチェーン

假如哪天能被水兵金星的LOVE CHAIN锁一次就好了(囧X3)

おい、やらないか

喂 不来么?

第四个对手

谁にも负けない誓い

发誓过不要输给任何人

ギュッと胸の片隅で抱きしめて

抱着这样的想法紧紧抱住胸

ちょっと!キャラ设定かぶってんだけどどうなってんのよCAPCOM

等一下!怎么搞的,这角色的设定会不会抄太多CAPCOM了?(春丽)

出るとこ出るなら覚悟はしてよね KONAMIを舐めないで

如果我出场的话请记得我是来自KONAMI!

天津甘栗 乌龙茶 イーアルカンフー

天津甘栗 乌龙茶 一 二 功夫

第五个对手

空を飞べ 空を飞べ 地球の重力シカトで空を飞べ

飞啊飞啊 无视地心引力的飞啊飞

右手突き出し 体倒せば ウルトラマン ウルトラマン

伸出右手 平放身体 ultraman ultraman(凹凸曼…)

ゴッドマンもゾーンもチャージマンも スパイダーマッも目じゃNE

GODMAN(?)和ZONE(?)和CHARGEMAN(貌似洛克人里的= =)和SPIDERMAN都有这个动作呢…

白いパンタロン ヒーローの证 黄ばみが目立つんだ

白色裤子是英雄的象征 发黄就不好了(每晚都要洗裤子……囧!!!)

格闘ゲームのパイオニア イーアルカンフー

格斗游戏的始祖 一 二 功夫

自有**以来,配乐便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了。

默片时代伊始,创作者便认识到,在影片中于不同基调的情节中加入适当的音乐,对故事渲染,气氛烘托可起到不可描述的衬带作用。

但当时技术水平有限,尤其开始胶卷摄制后,默片盛行的原因,无形中便加大了音乐出现的难度,让声音(言语、配乐)的存在与发展,都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

由此似乎也可推断出默片为何最早发展盛行。

一肯定是当时的客观的科学技术原因,其未达到**工业中,声音制作的标准。

二来,默片确是一种很难得的艺术形式,仿如哑剧又胜于哑剧,是其与戏剧的综合体。现当代许多导演仍偏爱这种影片形式,最著名的应属韩国鬼才导演金基德,其执导的《空房间》,《春夏秋冬又一春》、《漂流欲室》、《莫比乌斯》等,都是刻意弱化人物对白,仅通过人物行为来推进故事情节,由此表达及升华影片主题。其实有时想想,去掉对白,也就免去了因之而产生的一些与主题无关或者误会的东西,所谓说多错多,着重人物行为动作,确可使影片故事的发展加强,更集中,表达时便纯粹而有爆发力。

扯回配乐的问题。

是以,一开始,**中没有声音,即人物对白。但有配乐。可这里的配乐是什么样的呢?实时配乐。

何谓实时配乐?就是现场乐队配乐。

胶卷送到影院,影院会配备一支乐队。播放影片时,乐队便根据**制作方事先约定的曲子来演奏,或欢快洒脱,或滑稽戏谑,或哀伤悲愤,都是以影片里各个故事情节的基调而定。据说更早,都是乐队视情节自由发挥,因此时常出乱子,比如影片里死了爱人,正哭得伤心,乐队这边却欢快地演奏起两只老虎,观影体验很差。

之后有了改进的所谓蜡盘发音。即将音乐刻录在唱盘上,播放**时,同时打开唱机,使画面与音乐同步。这可谓是配乐在**发展史上重要一步。

但这里强调一点,蜡盘发声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声**。因为这时它仍没有将之用来做言语对白的声音上。

下面这段要说的,引自网友,因为我确没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第一位正式将音乐观念引进**中的是格林菲斯,他在《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年)中,首次与音乐家合作,创作出美国民俗民谣的完整配乐形态,这是**音乐的一大转折点,也显示了音乐开始属于**本身组成的一个要素。

1910年8月27日,爱迪生宣布了他的最新一项发明,即有声**机。它可以在同一时间里把声音和图像都记录下来,实现同步。因这一神器,之后便迎来了有声**的爆发,默片式微,直至今日。**《雨中曲》,其中讲述的便是两种**形式更迭交替时期,震荡下的好莱坞的故事,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这部经典影片。必看的经典。

这期间,**配乐的发展也迎来了史前未有的发展。典型的特征,以前或许是将已有的固定的音乐嵌入到**里,作为配乐。而此时,会有专门的音乐家根据**需要来作曲,进行创作,以为配乐。这些人称为配乐师。

我们一些人应该都知道一些配乐师,像埃尼奥.莫里康内,行业内高山仰止的存在。我只随便说几个知道的其经典配乐作品,《黄金三镖客》,《无耻混蛋》,《海上钢琴师》,等等,只说这几个自己喜爱的了,非要说完,百度一下,一摞A4纸不一定够用。

另一个大家比较熟知,日本配乐大师,久石让。宫崎骏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其配乐。姜文一再使用的“太阳照常升起”也是其作品。也不一一举例了。要说的一点,通常认为,配乐为影片服务,但有些配乐大师的作品,通常已经独立于影片之外,甚至于带动影片升华了主题表达,更恐怖的,影片故事沦为音乐的表达工具。宫崎骏与久石让应该就是其中的代表。

两者同样优秀,但常常感觉久石让的音乐有些喧宾夺主,仿佛去掉那些音乐,宫崎骏便变得不再是宫崎骏。提两个作品,大家感受一下,《天空之城》跟《幽灵公主》,总感觉,这两个宫崎骏影片若去掉久石让的同名主配乐,便会如抽去了灵魂一般。

国外的就说这两个吧,因为本身我知道的大师不多,关键是我特别喜爱这两位。

中国的配乐大师,我较国外的多了解些,但也只说几个自己喜爱的。

第一位,胡伟立。

其人真真是仙风道骨,出世入世,高人一般的存在。这么说,不仅仅是因为我搜索大师时,上的长相,确实是听了音乐后的感想。

胡伟立配乐作品,几乎贯穿整个香港**的黄金时代。东方不败,鹿鼎记,醉拳,龙门客栈,太极张三丰等,一摞A4纸也写不下。尤其周星驰**里,配乐大多出自先生之手,如国产凌凌漆,鹿鼎记,唐伯虎点秋香,审死官,九品芝麻官,回魂夜。额,简单截个图。

这是百科里老爷子的主要作品介绍。作品好,但不知名的更多,比如李卫当官的配乐。很多都鲜为人知。

上述随便一部影片里的音乐作品,拎出来都是响当当的存在。也许你不知道这些配乐的名子,但当音乐想起时,你一定会惊叹道:“哦哦,这个曲子某某**里有。”最不济也是“这曲子听着好耳熟。”

且老爷子出名的的作品中多以中国传统乐器为主。这一原因,除了老爷子深谙中国传统音乐外,暗自揣测,也应与上世纪香港影视繁荣期,尤其古装题材作品的爆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传统乐器的作品,显然与古装影片里的氛围基调更加契合,无形地扩大这种古典意境的渲染,观感自然,浑然一体。影片的质量明显会上一个层次。上世纪的古装武侠片的推陈出新,经典频现,老爷子的音乐作品于其中起到的作用绝对举足轻重。当然,也不绝对非传统乐器不可,李安的卧虎藏龙,张艺谋的英雄,很多。

这些无所谓的事不纠结了。

我崇拜老先生的一个地方,不在于他的作品于影片的利害关系。而是他似乎于每每完成的一部影视的作品中,通过一系列的音乐作品,不仅帮里面的人物完成了一次的刻画描述,同时也完成了一次自己人生感悟的表达。

很多东西不大能说得清楚,比如那首东方不败里的“孤独”,你把它单独拎出来后,细细的品味一遍,便能明白个一二。乱了,乱了,衷情堪茧绪,欲语笔难成,不说了。补一句了,胡大师,小子很崇拜您,对您的敬仰之情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冀望能见您一面,听您一番教诲。

最喜欢的,仅代表个人。东方不败里的:孤独,雪千寻。九品芝麻官里的:抒情。国产凌凌漆里的:美丽拍档。李卫当官里的:往事堪忆。

第二位,陈勋奇。

陈勋奇的作品不算太多,但个个有名。墨镜王的东邪西毒里的配乐,俱出其手。其中的“天地孤影任我行”被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用来作至尊宝与紫霞生死诀别的背景音乐,与影片开头紫霞出场的背景音乐,即赵季平的“芦苇荡”,同为奠定影片感情基调的主配乐。

貌似天下无双里也有其音乐作品。与胡伟立一样,不只是纯粹的同样偏重于个人表达的配乐大师。

其主要作品一览。

第三,赵季平。

国内首屈一指的音乐大家。亦是高山仰止的存在。其配乐作品:霸王别姬,活着,水浒,乔家大院,笑傲江湖,大宅门……说不下,随便上几个截图感受一下。

刚刚说的芦苇荡。上一次有印象见赵季平署名的作品貌似是冯小刚的1942,之后没怎么关注了。

如果胡伟立的音乐作品贯穿了香港影视繁荣时代,那赵季平的作品则更广袤地贯穿、见证了内地影视的兴起,繁荣,到如今的迷茫。

赵季平的作品多与历史片挂钩,是以多浑厚悠远的风格。典型如霸王别姬里的配乐,选择的乐器多苍凉悲壮系列。(就不说乐器名子了,因为我不知道。)

或许是真的跟影片的类型真的有关系,我总觉得情感表达上,赵没胡、陈二人来得浓烈。像陈勋奇与王家卫合作的东邪西毒,浓得化不开。而胡伟立的既能融进去,又出的来。但你要说音乐这东西不传递个人感情,那肯定不可能。而且个体的偏爱不同,所以仅个人之言。兼且本身站着说风凉话就不对,我这里需要一个解释兼道歉。最喜欢赵大师的作品,仍旧是其以为偏小资体些的芦苇荡。

文章到这里应该算是完了,打算还要写黄英华,谭盾,黄沾,特别是黄英华(想说他似乎跟自己的周星驰情结有关。)但作为一个门外汉,很难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欣赏,我也是写着写着才发现这些东西避不开。比如简单的乐器的特性与好处,我就写不出,因为从没接触过,写到最后就变成了纯粹的统计的东西,毫无意义。徒惹人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