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有石油吗_三国时期石油价格
1.怎么判断现货原油价格的涨跌?
2.找3个作文素材,关于竞争的,星期5之前要
3.作文:合作
4.陈登本来可以在三国时期称王的,为何却英年早逝?
1.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安徽亳州人,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曹操文武双全,官至臣相,封魏王,享年65岁。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名叫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有奸的一面。但是,主要是,突出了他雄的一面。他胸怀宽广,胆识非凡,善于用人,唯才是举。曹操爱惜人才,这是出了名的。徐庶入曹营不出一计,曹操没有杀他;徐晃奉命劫杀曹操,但曹操让满宠说服徐晃就归降了曹操。后来徐晃在曹操手下成了一员大将,给他立了很多功劳。如果我们从封建正统观念来看的话,那么,曹操当然是一个乱臣贼子。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问题上,反映了曹操非常果断地抓住了时机的果断英明。
另一方面,曹操又是一个奸雄。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件事上:(1)杀吕伯奢。曹操刺杀董卓越未果,逃走,在途中投奔故人吕伯奢,吕杀猪待客,曹操反以为是吕将加害于己,杀了吕的全家。“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成了他的至理名言。
(2)杀杨修。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有这样几件事能说明:一是曹操在花园的门上写一个“活”字,是曹操为了卖弄一下自己的才干,而杨修这家伙不给他面子,偏要弄穿曹操的西洋镜不可——曹操“忌之”。二是远方的客人送酥一盒给曹操,被杨修一人一口与众分吃了,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卖弄小聪明——曹操“恶之”。三是曹操本想以梦中杀来警戒大家,杨修偏要在大家的面前揭穿不可——曹操“愈恶之”。四是杨修告曹丕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反被吴质用计陷害,曹操认为杨修是陷害曹丕——曹操“愈恶之”。五是曹操本想试一试曹丕、曹植的才干,可杨修偏要教曹植怎么做怎么做,结果被曹操知道了,坏了曹操的好事——曹操“大怒”。六是杨修为曹植作答教,被曹操得知——曹操“大怒”。这六件事,一步一步的逼迫曹操最后以“鸡肋”“惑乱军心”为借口杀死了杨修,也成了杨修之所以被曹操的一个客观的原因。
(3)杀华佗。曹操为造建始殿,亲自挥剑砍伐跃龙祠前的梨树,得罪了梨树之神,当晚做了个噩梦,惊醒之后便得了头痛顽症,遍求良医,均不见效。
后来,华歆向曹操举荐了华佗,曹操立马差人星夜将华佗请来为他看病。华佗认为曹操头痛是因中风引起的,病根在脑袋中,不是服点汤药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饮“麻肺汤”(按: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麻沸散”,是华佗发明的一种剂),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可能去掉病根。
多疑的曹操以为华佗是要借机杀他,为关羽报仇,于是命令左右将华佗收监拷问,致使一代神医屈死在狱中,而华佗所著的《青囊书》也因此失传。
(4)杀粮官。当时袁绍的弟弟叫袁术,在安徽寿春这个地方,因为得到了那一枚皇帝的印,他以为天命在我可以当皇帝了,就在寿春城自己称帝了。实际上你的实力不到,有这枚印管什么用呢?所以曹操要攻打他。但是寿春城也不是好攻打下来的,打了一阵子,打不下来,眼看粮草快完了,怎么办呢?他把粮官王垕叫过来,告诉他从今天开始,你给我小斗放粮。粮官说这样做大家都可以看出来,士兵、将士吃不饱,马上不抱怨我吗?曹操告诉他,你不用管,我来替你承担责任。王垕只能照着他的命令去做,果然下面的将士一片大哗,因为当天就吃不饱肚子,怎么办?然后曹操又把这个王垕叫过来,告诉他我要向你借一样东西,这王垕说我有什么好借给您的,“你的头”,要借他的脑袋。这王垕说我无罪啊,是您让我小斗放粮,为什么要杀我啊?曹操说我知道你无罪,但是不杀你不足以平民愤,所以就告诉他从现在开始,你家里的妻儿老小我把他们养起来,你安心的走吧,把王垕推出去斩了,告诉大家这是粮官王垕办的事情,王垕就这样为曹操的伟大事业献身了。
(5)为人虚伪。“马踏麦田、割发代首”的事。有一次打仗,打胜了,很高兴,正好遇到四月天大麦黄,一片丰收景象,因为心情好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将士不许糟蹋粮食,有人踏到麦田里就要斩首示众,可是刚刚下完命令,他自己的马被地里的一只斑鸠飞起来,把马给惊了。然后他自己踏了一大片的麦田,怎么办呢?自己要挥剑自杀,当然是手下来劝说,丞相你不能自杀啊,你自杀了我们怎么办呢?我们靠谁啊?还指着你统一天下呢。所以曹操说那怎么办,我把头发割下一把吧,也算是我自己惩罚自己了,到他自己犯法的时候,就是一把头发解决问题了。(割发:又名“髡” 是一种仅次于断头的刑罚)
(6)徐州屠城。他心灵深处所信奉的人生哲学是“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热情款待他的吕伯奢一家,竟被他心狠手辣地杀得一个不留。他为报父仇,进攻徐州,所到之处,“尽杀百姓”,“鸡犬不留”。
(7)梦中。曹操对照料自己的侍从们说他会梦中,以保护自己。为使众人相信自己的话,于是在一天夜晚睡觉时,故意蹬开被子,一个平日深受曹操喜爱的侍从,捡起地上的被子给主人盖好,曹操突然翻身跳起,抽出床头宝剑,狠命一挥,侍从即刻身亡。第二天曹操醒来还装糊涂。弄得大家都相信曹公睡梦中确有神秘的自我保护能力。曹操这种伎俩,只有一个人看得透明之极。这个人就是杨修。当曹操装模作样为那侍从送葬时,他扶棺苦笑道:“不是曹公在梦中,而是你在梦中啊!”曹操见杨修戳穿了自己的阴谋,深恨杨修。
2.刘 备: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少年孤独贫困,与母亲贩鞋子、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剿除黄巾军有功,任安喜县尉。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为军师,率军攻占了荆州、益州、汉中。于公元二二一年正式称帝。在替关羽、张飞报仇时,大举进攻吴国,被东吴陆逊用火攻打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享年六十三。世人也称他刘先主。
书中的刘备,是一个仁义明君,忠厚长者。但鲁迅曾批评:欲显刘备长厚,似伪。这一句对于《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非常恰当的。周瑜讲道:刘备枭雄之姿,并非长久曲屈人下之人也。但书中的刘备却是处处表现得过于厚道,倒给人一种伪的感觉。不过,由于书中对刘备的推崇,对刘备的塑造还是正面的。刘备有武勇的一面,三英战吕布就可以看出刘备的武艺。但为了体现明君的方面,对刘备的德,是着重刻画的。首先,体现了刘备的忠,刘备对汉室的忠心,受汉献帝衣带诏,汉室未亡时决不称帝等。其次,体现了仁,在新野自身难保时坚持携民渡江等。第三,体现了义,在两位结义兄弟遇难后坚持为他们报仇等。第四,体现了厚道。多次寄人篱下有机会夺取而不取。第五,体现了很重视人才。最出色的表现就是在赵云单骑救主后的摔阿斗,所谓民间谚语中的“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在收买人心方面,中还特别会表现刘备的哭,所以有人说,刘备的江山大部分都是哭来的。但也正因为刘备过于注重这样一些小德,忽视了一些大德,如在处理关羽和张飞遇难问题上,过于强调兄弟情谊而不顾国家大义,导致了兵败,使蜀汉元气大伤,从此不能恢复,兴复汉室化为泡影。
3.张 飞
张飞,刘备义弟,蜀国五虎大将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少时即与关羽共
怎么判断现货原油价格的涨跌?
(1)石油的政治说。
石油作为一种战略,现代工业社会的“血液”,其安全供应关系着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石油不仅具有商品属性,实际上也具有政治属性,是“战略政治商品”。近代以来,在西方世界的全球掠夺战中,石油虽是后来者,但对其争夺的激烈程度远远超过了对其他的争夺。一些战略家甚至宣称:谁占有了石油,谁就拥有了世界。
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石油实际上一直是和金钱、政治、战争缠绕在一起的,与国际政治紧密相关。石油和政治是一对双胞胎,不含政治的石油几乎是不存在的。近现代历史中,石油更是直接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相连。正因如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石油问题就开始跨越了经济问题的范畴,对国际政治和安全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甚至国家之间的战争都与石油问题有着密切联系。正是石油和天然气的这种特殊属性,使得在国际舞台上,还没有哪种商品能够像石油和天然气这样牵动国际政治、经济和外交关系的调整。有专家甚至称,在某种意义上说,石油和天然气就是政治。
(2)石油武器锐不可当。
石油被政治化的最高体现是石油作为政治武器的广泛使用。在冷战期间,石油作为政治武器被频繁使用。最初石油武器是被西方用来对付第三世界国家的。20世纪50年代,由于西方实行石油禁运,禁止伊朗石油进入世界市场,因此导致伊朗的石油国有化运动夭折,民族主义的摩萨台垮台。这一历史日后也成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与美国长期结怨的主要原因之一。后来,石油则被国广泛用来作为反霸、反殖和反帝的武器。埃及前总统纳赛尔将石油视为“阿拉伯力量的三要素”之一。阿拉伯国家在阿以冲突中广泛使用石油武器:如果你敌视我们,你就得不到石油;如果你中立,就可以得到石油,但不能像以前那样多;如果你持友好态度,就可以得到和以前一样多的石油。1948年,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伊拉克切断了通向以色列海法港的输油管线。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中,苏伊士运河石油运输被切断,沙特阿拉伯对英、法实行禁运,导致欧洲出现油荒。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伊拉克、阿尔及利亚、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宣布停止石油生产,并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行禁运。1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叙利亚、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阿拉伯国家以及其他OPEC成员国如伊朗以减产、禁运为手段,给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以痛击,由此引发第一次石油危机。这是阿拉伯国家成功地第一次大规模集体使用石油武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石油武器的使用在经济上给美国等西方国家以沉重打击,在政治上有力配合了埃及、叙利亚等国的军事斗争。
在石油危机的打击之下,西方被迫调整中东政策。欧盟不再一味追随美国,欧共体9国外长会议通过《布鲁塞尔宣言》,要求以色列结束1967年战争以来占领的阿拉伯领土,要求保证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权利,不允许通过武力获得领土。极度依赖中东石油的日本也脱离了美国的中东政策轨道。日本明确提出“以色列必须从1967年战争中占领的全部领土上撤走”,并主张“承认和尊重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利”。13年11月22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二阶堂进宣布的“新中东政策”表明了日本从亲美、亲以转为亲阿拉伯国家的重大政策转变。这是战后“惟美是从”的日本外交第一次在重大地区政策上的“自主决断”。此后,日本开始在中东实行亲阿拉伯的“石油外交”政策。美国在战后也开始被迫调整中东政策,15年首次承认巴勒斯坦问题是阿以冲突的核心问题。石油武器的使用是阿拉伯国家反以斗争的一个创举,不仅重创了西方,促使其内部出现分化和分裂,而且大大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极大推动了第三世界国家反对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斗争,而第三世界的崛起标志着传统的两极格局开始出现瓦解。在此之后,石油武器被更加频繁地使用,石油武器的威力一次次地展现出来,并一再引发石油危机和世界经济危机。冷战后,伊拉克、伊朗和利比亚等国也频繁使用石油武器来应对美国的制裁和封锁。
(3)石油与国际政治形势紧密互动。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石油的战略物资地位得到空前的肯定。战后,石油作为特殊商品,更成为国际政治争夺的焦点之一,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因而国际政治中的石油色彩日益浓厚。正如我国一位研究中东问题的专家所言:“国际石油经济总是与国际政治,特别是世界霸权主义政治和地区霸权主义政治及反霸权主义政治紧密地纠缠在一起。”
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在中东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激烈的争夺,苏联入侵临近波斯湾的阿富汗就是其中一例。美国前总统卡特针对苏联企图控制海湾发出警告:“外部力量企图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尝试,都将被视为对美国利益的进攻。美国将使用一切必要的手段——包括军事力量在内——打退这种进攻。”1991年的海湾危机则由伊拉克企图建立海湾和中东霸权,萨达姆梦想成为“当代阿拉伯世界的撒拉丁”有关。如果伊拉克并吞了科威特,那么伊拉克将直接控制世界石油储量的20%,如再进一步入侵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将控制全世界1/3以上的石油供应。因而1991年美国发动第一次海湾战争,名义上是为了将伊拉克驱逐出科威特,实际上是为了实现进军海湾,谋取控制海湾石油,建立中东新秩序,进而谋求建立美国领导的世界新秩序的梦想。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为发动海湾战争辩护说:“如果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落入萨达姆手里,那么我们的就业机会,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自己的自由和世界各地友好国家的自由都将蒙受灾难。”
纵观世界石油发展历史,国际石油市场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呈现明显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会带来国际能源外交活动,而国际能源外交活动通常又会引起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变化;另一方面,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动也会引起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引发新一轮的国际能源外交活动。
(4)地缘政治凸现石油色彩。
进入21世纪以来,石油与国际政治的关系更加密切,对石油的争夺与控制成为国际冲突与矛盾的一个重要根源,并成为国际关系变动的新因素。
石油与地缘政治的关系表现被称为“石油地缘政治”。石油地缘政治的形成具体又表现在石油储量与石油的“地缘政治”、石油生产的“地缘政治”、石油消费的“地缘政治”和石油贸易的“地缘政治”等若干方面。
石油储量或石油的“地缘政治”,主要是指石油地区分布相对集中的格局。到2005年止,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1380亿吨,天然气140万亿立方米。其中,中东和中亚及俄罗斯地区是世界油气最为丰富而集中的地区,占全球石油已探明储量的71%。因此,这两大地区的石油不仅有重要的国际意义,而且具有更加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这两大地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国际地缘政治中仍将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两大地区内部是否稳定,国家之间是否友好、团结,协作状况如何,不仅制约着本地区的安全和经济发展,而且也会影响整个世界的安全和经济发展。
具体地说,从世界范围来看,少数国家和地区集中了该地区的主要石油。例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拉克、伊朗等五国,占中东地区石油储量的96%,天然气储量的80%;中亚、俄罗斯及沿里海国家占欧洲石油储量的76%,天然气的91%;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尼日利亚三国占非洲石油储量的81%,天然气的85%;委内瑞拉、墨西哥、美国三国占美洲石油储量的88%,天然气储量的74%;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四国占亚洲石油储量的89%,天然气储量的67%。石油的这种集中分布格局,就加深了这些地区或国家的“地缘政治”特色,使这种地缘政治带有明显的“石油地缘政治”色彩。加上这些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和优势,更加深了它们的地缘政治作用和意义。
这里不能不着重提一下中亚地区这一新的地缘政治问题。中亚地区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相当特殊和重要,也是历史、民族、宗教等遗留问题较多的地区。这是因为,一是中亚国家多是从原苏联分离出来的民族国家,同时又是世界上新的石油丰富的地区。这些国家的经济比较落后,都寄望于利用本国丰富的石油来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中亚地区成为新的“石油地缘政治”地区,主要是指里海周围国家蕴藏有极为丰富的石油。根据美国能源部和院的乐观估计,该地区最终可供开的石油储藏量高达2000亿桶(约等于273亿吨),仅次于中东地区,可开100年;这里的天然气储量达8万亿立方米,排在俄罗斯和中东之后,位居世界第三位,比美国和墨西哥两国储量加起来还要多。如果按照美国官方的这种估计,里海石油天然气储量价值超过4万亿美元。里海地区在19世纪曾经是世界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角斗场,但那时的争夺偏重于地理位置的战略重要性。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和各加盟共和国转变为独立的民族国家,特别是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它的“地缘政治”地位又增添了浓厚的石油色彩。因此,俄罗斯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在这个地区的争夺,就带来了浓厚的“石油地缘政治”的因素。
石油生产的“地缘政治”主要是指原油生产的地区分布和天然气生产的地区分布相对集中的格局。石油生产的“地缘政治”同石油的“地缘政治”基本上相对应。石油生产的“地缘政治”又主要表现为石油生产和天然气开的“地缘政治”,不包括炼油工业的“地缘政治”问题。目前,原油生产仍以中东地区为核心,天然气生产以北美和中亚及俄罗斯为核心。中东地区原油产量占世界原油总产量的31%,北美和中亚及俄罗斯天然气产量占世界天然气总产量的33%。石油和石油生产的这种地区上的合一,更加重了“石油地缘政治”的分量。同时,如前所指,中亚里海地区石油生产正在加快发展,这样也将会加重中亚地区“石油地缘政治”的分量。
石油消费的“地缘政治”主要是指石油消费地区分布相对集中的格局。目前,北美、西欧和亚太地区是世界石油消费的三大中心。2005年,世界石油消费总量中,北美、亚太和西欧地区分别占29%、25%和20%。自20世纪末以来,世界石油消费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其中亚太地区尤为突出,年均增长率为8.8%,北美为3.9%,西欧为2.4%。在未来的较长时间内,世界石油消费的三大中心地位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石油消费增长速度仍将是亚太地区增长最快。
值得注意的是,石油消费的“地缘政治”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石油的绝大部分。
石油贸易的“地缘政治”主要是指石油贸易的地区分布相对集中的格局。与世界石油三大消费市场相对应,形成了世界三大石油进口市场——美国、西欧和东亚。这三大石油进口市场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区内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石油消费的增加。目前,这三大地区石油进口占世界石油总进口量的80%以上。与目前世界石油生产格局相关,形成了中东、非洲和中亚及俄罗斯三大主要的国际石油出口市场。世界三大出口市场都是以本国的高“禀赋”和石油的低消费为基础的。目前,这三大出口市场约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70%左右,其中又以中东地区所占比例最大,它在世界石油出口贸易中占有40%的市场份额。世界石油的三大进口市场和三大出口市场,大大增加了“石油地缘政治”的力度,使由石油、石油生产、石油消费和石油贸易共同构成的全球“石油地缘政治”,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石油纠纷”,具有更为丰富、复杂的内涵,也把“石油地缘政治”的外延大大地扩展了,它不仅包括经济问题,而且包括政治、外交和军事等问题。
在国际关系中,不同国家或国家联盟都在利用地缘政治因素来开展“石油外交”。在发达国家,“石油地缘政治”外交是建立在五个环节的基础之上,即通过投资、开发、加工、运输、销售来构建它们的对外关系,以便控制主要石油和石油生产地区,实现它们的国家战略利益。中东地区的“石油地缘政治”外交建立在两个环节的基础之上,即通过生产和销售来构建它们的对外关系,以抵消发达国家对它们的石油控制,实现它们的国家战略利益。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石油地缘政治”建立在三个环节的基础之上,即通过开、运输、销售来构建它们的对外关系,以保持它们的独立性,实现它们的国家战略利益。
依照阿拉伯学者的看法,美国的能源需求是形成21世纪地缘政治的主要因素。而美国巨大的石油利益已成为美国地缘政治战略的核心。美国新战略的新视点是把战略重点从欧亚大陆的东部地区转移到包括拥有世界石油2/3储量的海湾地区和石油储量丰富的里海地区在内的欧亚大陆中南部地区。美国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直接控制这一地区,为加强其在整个欧亚大陆的霸权铺平道路。鉴于海湾地区和里海地区拥有世界最大的石油储量,以及中国、欧洲、日本和韩国未来都需要依赖这两个地区,因此,海湾和里海是美、俄这些世界大国利益发生冲突的重点地区。
而中亚各国也乘机开展能源外交,谋取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中亚位于亚洲大陆的“心脏”地位,“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因此,各国对里海能源竞争的背后更多隐藏的是战略上的地缘政治角逐。美、欧、俄、日以及土耳其、伊朗等国及能源企业大举进军中亚,在勘探开发、生产、运输等各个领域全线竞争。
**问题》:什么是石油外交?
随着石油作为战略物资重要性的日益显现,许多国家都将石油问题列入国家经济安全以及国家安全战略当中,并将石油外交作为确保本国能源安全和国家安全的一项重要手段。国际上石油问题通常需要借助外交途径来解决。石油外交成为各石油需求国实现石油安全和各石油生产国保证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同时,石油外交也对国际经济、政治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国际政治与经济格局。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上就出现了“石油外交”的提法,并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公认。有专家将“石油外交”定义为一国围绕石油战略目标,为解决重大石油问题而展开的外交谋略和行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石油外交有两次高潮,第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及其后;第二次是“9·11”后,世界石油重要生产国与消费国为控制石油、保障石油供应而进行的石油外交活动。与第一次相比,第二次石油外交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随着天然气地位的不断提高,石油外交的范围扩展为油气并举;第二,第一次石油争夺的焦点集中在海湾地区,而第二次波及全球,包括海湾、里海、非洲、俄罗斯和南美;第三,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外交限于石油生产国和进口国两大阵营间的交锋,即集中在阿拉伯国家及OPEC与西方世界之间,而这次参与的国家进一步扩展,中国、俄罗斯、日本和印度等国成为新的参与者,并且作用日增;第四,70年代的石油外交性质上相对比较单纯,主要是为保证石油供应,反映的是禁运与反禁运、垄断与反垄断的关系,而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1年发生“9·11”恐怖袭击后的石油外交则带有浓郁的政治色彩,更多反映了各国的对外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第五,20世纪70年代石油外交主要由于爆发石油危机,出现供应紧张而导致,而第二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力图建立21世纪世界霸权,控制全球能源而引发。同时,反恐战争以及世界石油消费不断增加也成为重要推动因素。
“9·11”后,在国际政治领域主要有两大因素推动着国际关系的重组:一是反恐,布什以反恐划线,决定谁是美国的盟友或敌人;二是能源外交,一些能源生产国或消费国积极利用反恐战争来增进自己的国家利益,在推动国际能源格局嬗变的同时也带来了国际关系的重组。其中能源外交比较活跃的国家主要有美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伊朗、日本和中国等。
石油外交的目标因各国国情不同而表现各异。具体而言,主要有四种:一是石油生产与供应国的石油外交目标,主要是实现对本国石油的自主权,保证生产开发得以顺利进行,确保有一个稳定的买方市场和一个于己有利的合理价格,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二是石油进口和消费国的石油外交目标,主要是确保本国从外部获得安全稳定的石油供应,保证石油价格的合理与平稳,以确保本国石油安全、经济安全以及国家安全。三是地区或全球性大国的石油外交目标。对于大国特别是霸权国家,其石油外交主要目标除了要确保本国的石油安全外,还包含企图控制某一地区或全球石油的生产或供应,并对其敌人或竞争对手的石油供应构成制约。比如美国企图控制海湾石油,进而实现对该地区的长久控制。四是特殊国家的石油外交目标。受美国制裁,被美列为“无赖国家”或“邪恶轴心”的一些产油国,如前萨达姆、伊朗、利比亚和苏丹等,都将石油外交作为抵制美制裁,打破围堵,摆脱外交孤立的重要手段。
石油外交的实现手段与种类主要有两种:一是冲突与斗争型。包括直接动用武力占领油气或所属国,实现对生产国进行政治、军事与经济的控制,建立生产或销售的垄断性同盟以控制市场(如最早石油工业卡特尔“七姊妹”)、占有或控制战略通道(包括重要运输路线、管道)。二是合作与参与型。这是为当今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的石油外交方式。包括与进(出)口国家建立良好双边关系、签署双边或多边石油合作协议、联合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共同维护交通运输安全(包括管道外交)等等。
石油外交是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际政治关系的重要内容。石油外交在许多国家外交以及国家安全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霸对立失衡,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尽管大国的外交战略根本上没有改变,但各国在开展外交关系中都更加务实,更加重视国与国之间的经贸合作。一些国家之间的关系正在由原来的战略伙伴关系转向以发展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主的务实外交关系。近几年来,通过外交手段积极推动本国在世界范围内优化油气配置,加速本国经济发展和保障能源安全,已成为大国(如美国、俄罗斯)和一些中小国家(如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的通用做法。
近10年来,各国以石油为主的能源外交实施机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国际石油经贸合作与石油政治角逐中,石油外交策略与技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运用和发挥。“9·11”后,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全球能源外交异常活跃,在改变世界能源格局的同时也在催生新的地缘政治生态和国际关系格局。
找3个作文素材,关于竞争的,星期5之前要
①非农数据,eia ,美元指数。主要是这三个数据。
②分析:
1、非农是指的美国就业率,每周的第5天公布,时间为晚上点半,就业率高,美元指数强,所以现货沥青价格下跌。
2、美元指数表示美元的强弱,现货沥青是美元标价的,美元强,则现货沥青相对价格下跌。
3、eia 指的是现货原油库存,因为现货沥青是现货石油的衍生品。所以eia的供给与需求直接影响现货沥青的价格。
作文:合作
和 与 竞 争
中国自古就是以和为贵。俗话说:“家和万事兴。”推而广之,至于安邦定国,也遵从“和无寡,安无倾。”“和”似乎已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溶入我们的血液里。相安,便可无事,然而,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从侧面动摇了这一信仰,人们开始怀疑与思索,开始寻找新的方向。如今,“竞争”作为一种话题语言广泛流行于角角落落之中。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竞争造就了自我更新与社会的更新。但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早已被大家抛诸脑后的“以和为贵”,又作为一个新鲜的名词重新被陈列出来。“和”与 “竞争”之间,究竟孰是孰非?
这两者之间看起来是矛盾的对立面。“和”是友好共处,而“竞争”一定是一幅(“幅”原为错字,“巾”字边写成了“耳刀”)枪林弹雨的场面。在竞争中获胜,必然打败对手,独占鳌头,何谈“相安无事”?但事实并非这样简单而绝对,当立足于社会,“和”与“竞争”是共存的。就像处于大自然之中,有相同物种内的相互帮助,同时也有不同物种间的生存竞争。自然界以它本来的面目告诉我们,这两者的共存,并没有扰乱正常的发展,而是使它变得更和谐,亿万年来,延绵不断。把周围的一切视作敌人,不懂得和睦的相处,只会把自己孤立,而成为社会的弃儿。但处处容忍让步,小心谨慎,以免“滋扰生事”,必然导致落后,同样被时代遗弃。因此,这两者都不能走极端,必须在它们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让这个生存的天平保持好稳定的状态。
随着世界的发展,我们要研究的项目越来越冗繁,科技要求更高,财富过多也会无法驾驭。这也是为什么“和”和观念重新问市的原因。然而不同的是,它不仅仅是互不干扰,和平共处,而又增添了“合作”的新内涵。把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组成一个小的团体,其实也是为了提高竞争的能力。
事物都是辩证与统一的,在和平的大环境下,竞争这个活跃的因子,才能爆发出它的威力。
.管仲和鲍叔牙。管仲家贫,自幼刻苦自学,通“诗”、“书”,懂礼仪,知识丰富,武艺高强。他和挚友鲍叔牙分别做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公孙无知杀死齐襄王,自立为君。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小白,都力争尽快赶回国内夺取君位。管仲为使纠当上国君,埋伏中途欲射杀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铜制衣带钩上。小白装死,在鲍叔牙的协助下抢先回国,登上君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桓公即位,设法杀死了公子纠,也要杀死射了自己一箭的仇敌管仲。鲍叔牙极力劝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为齐国强盛着想,忘掉旧怨,重用管仲。桓公接受了建议,接管仲回国,不久即拜为相,主持政事。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华。
2.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的张辽,乐进共守合肥.一次孙权发乒十万来攻,二人是五子良将之二,同等功绩,以前素有矛盾,但面对强敌,仍能互补互助,共进共退.终于大破敌军.
3.古代日本的老渔民发现如果将几条剩性活泼的沙丁鱼放入一群被打捞的懒惰的鲇鱼当中.由于好动的沙丁鱼在鲇鱼中乱窜,给鲇鱼带来一中危机感,它们奋力游动,从而避免了由于窒息而亡.这便是有名的鲇与效应.
1.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有一种“龟兔双赢理论”。龟兔赛了多次,互有输赢。后来,龟兔合作,兔子把乌龟驮在背上跑到河边,然后乌龟又把兔子驮在背上游过河去。这就是“双赢”,竞争对手也可以是合作伙伴。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想成就一番大事,必须靠大家的共同努力。纵观古今中外,凡是在事业上成功的人士不都是善于合作的典范吗?
2.台湾广告界有句名言:与其被国际化,不如去国际化。
3.其实,树有长短,人分高低,水有清浊,面分丑俊,芸芸众生忙碌在大千世界,他们都离不开竞争与合作。竞争与合作永远是紧密相连的一对联体兄弟,是两种不同的人际互动关系。
1.有一年世界原油价格大涨,哈默的对手对东欧国家的石油输出量都略有增加,惟独哈默石油输出量明显减少,这让许多人非常不解。黑人记者杰西克·库思千方百计找到了哈默,就这个问题请教他。哈默说了一段让他终生难忘的话:“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那些总想在竞争中出人头地的人如果知道,关照别人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的理解和大度,却能赢来意想不到的收获,那他一定会后悔不迭。关照是一种最有力量的方式,也是一条最好的路。”
2.马克思说得好,协作不仅可提高个人的生产力,并且是“创造一种生产力”,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神奇效果。聪明的人不但要积极与伙伴合作,也要勇于与竞争对手合作并从中获益。
3.美国商界有句名言:"如果你不能战胜对手,就加入到他们中间去。"现代竞争,不再是"你死我活",而是更高层次的竞争与合作,现代企业追求的不再是"单赢",而是"双赢"和"多赢"。
陈登本来可以在三国时期称王的,为何却英年早逝?
我眼里的合作
在十四、十五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候,产生了一种称为包买主的生产方式,它是将生产资料分配给多个手工业者,通过他们的共同合作来完成生产任务。这也许就是现代商业合作的雏形了吧。
而在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的今天,合作重新被人们所重视,它不在只是一种商业运营方式,而逐渐变为一种精神,成了推动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巨大动力。
合作无处不在。便是在自然界中,人们也不难发现合作的身影。在不大的蚂蚁家族中,有着复杂却又严格的分工。工蚁负责探路和寻找食物,兵蚁肩负蚁巢的安全保障,蚁后则生育后代,还有的哺养后代。每一个成员既不多做也不少做,缺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蚂蚁家族正是凭借每一个成员的合作精神,才能生存下去。
世界著名飞机协和客机的生产正是通过合作分工完成的。它的每一个部件,大到机翼,小到起落架上的一颗螺丝,都是由不同国家的专业部门分别制造的。最后再将不同的部件组装,一架协和机才算上了天。合作真的融入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合作源于信任。在现金诸多的国际组织与团体中,其实都是以合作为基础的,而这样的合作正是建立在各国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合作是需要不同的个体共同完成的,而且是需要默契的。如果个体间缺乏充分的信任,就不会有默契,合作也就不可能成功。譬如世界贸易组织中关于定期汇报签约国财政状况的规则,倘若签约一方为了保留实力而虚报少报相关数据,那么,这种不信任的行为必然会导致合作的失败。因此,不难看出,缺少诚意和信任的合作毫无存在的价值。
合作就是力量。如果仅让你用一支筷子吃反,它几乎连块肉都夹不起来,而用一双筷子,结果就会截然相反。可见,只有合作才能发挥个体不具有的力量,才能拥有大于个体的力量。正如当年诸葛亮指挥蜀军大败曹兵的战役,大多是以少胜多。而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诸葛亮清楚地知道,只有合作才具有无穷的力量。
合作的确是一种精神,它源于信任,且无处不在,更重要的是这种精神是难以估量的。这个时代呼唤许多精神,而合作精神将永远是推动时代前进的不竭动力。
[评语]
这篇议论文先分论(合作无处不在——合作源于信任——合作就是力量)后总论(最后一段),结构清晰,中心明确。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轨迹中,悟出合作精神对当代社会的特殊意义(第二、五段)。当然,本文也有值得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如“合作无处不在”这一段中的例子宜取材于人类社会。但总的来说,本文是一篇不错的文章。
合作
江苏 孙晔
星期一的语文课上,老师让我们以《张衡传》为题,四人合作出一套古文题,三天后交稿。
星期二 距交稿三天
合作,合作,老师每次布置都说“合作”,但每个成功的范例都在考场上。这次合作不在“天时地利”,恐难成功。我们小组的四人一“相聚”,肖便嚷了起来:“哎呀,这么艰巨的工作还是吴来干。”我在一边做“指导”:“不不不,让马干,她语文好,字写得又漂亮,我嘛在后面指导肖,并给予你们以精神上的支持。”“我更不行了,还是你来。”“不不,你来!”“你来,你来!”“啊——”我头都快炸了。“每次都推三阻四的,不如这样,这次我们每人都出,谁也别偷懒,然后,我们选一份最好的交上去。”大家点头默许了。
星期三 距交稿还有两天
一大早,大家又集合起来,拿出各自的题,互相传阅、讨论。“哦,肖,看不出来,这些题竟出自你的笔下。”“哈,当然,昨天我可花了一整晚,查《古汉语辞典》,紧跟高考形势,这套题可以说是专家级的。来来,让我看一下吴的。呦,不错嘛,最后一道文意理解题更是绝了。”看样子,每人都在这套题上下了工夫,题目各有千秋,难分仲伯。“我们把各自的题合在一起吧。”“有道理,肖第一道题出得很好,但A项得改一下。”“最后一道题就用吴的。”“好。”
星期四 仅剩一天
试卷的雏形已经形成,马自告奋勇地担起了誊写工作。“太棒了,署上大名就大功告成了。”“但……谁来当组长呢?”大家都沉默了。没想到我们竟遇上了比出题还困难的时刻。当上小组长好啊,不但可以坐在那儿什么事都不干,还可以理直气壮地指挥人,事做成了,还有老师表扬,这等好事谁不想?当上组长的不负责任,当不上组长的更不想负责。“我不当,还是你们三个中选一个吧。”“干吗?”“这次我觉得我们真正合作了一次,我做的工作与你们比起来真是微不足道。我只想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可不想最后的时候闹出不愉快来。”“是啊,这事不说我都忘了,算了,我也不争了。”马也退了下来。“就是嘛,组长有什么好争的。”我与肖都笑了起来。“合作就是合作,大家各负其责,各尽其职。我们要的是默契,而不是组长。”
“哗——”一支圆珠笔飞快地在纸上划过。署谁的名,已经无关紧要。
[评语]
这篇记叙文以近乎日记体的形式,叙述了一次四人合作命题的过程。文中的对话是典型的中学生的语言,很真实,很亲切。“我们要的是默契,而不是组长”,以及文末的一句话,使全文的主旨得到了升华。
共撑一片天
有一天,天上发生了混战。东方佛主、西方上帝和真神安拉在会上讨论各自重要性的时候起了争执,久争不下,于是就打了起来。佛主用浑厚的声音嚷道:“我位居东方,信徒最多,我的重要性最大。”上帝不以为然,首先反对,说:“信徒多并不代表什么,我的信徒范围最广,遍布世界各地,我的作用比你大。”安拉也很不满,扬声道:“崇拜应该论心。我的崇拜者最虔诚。我在人们心目中最重要。”于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路神仙各持一方,争得天昏地暗、地动潮涌、电闪雷轰。人不堪忍受,就派了个白胡子智慧老者上天调停。老者说:“你们在人们心目中都是很伟大的。你们在我们心目同撑起一片天,世界的和平安定是你们共同的功劳,少一个都不行啊!”三神被捧得昏昏然,虽然有点不以为然,却也不便再发作,于是憋着气,拍拍屁股,走了。
没料到,不久之后,地面也掀起了一场大波。做官的、做买卖的、工人、农民……好多种不同职业的人也都走到一块,争论各自的重要性。
胖胖的商人摸着圆滚的肚皮,首先发言了:“要说当今世界啊,发展首推经济,经济发展了社会才发展嘛。现在的市场经济是我们促使流畅的啊。若论重要性嘛,我们商人……”
脾气急躁的工人受不了商人那冗长的论调,不等他说完,就涨着黝黑的脸冲着商人嚷道:“你们商人买的是啥,卖的又是啥?如果我们不把它生产出来,你们流通啥呢?”
企业家一听,翘着小胡子,也来劲; :“工人作用大啊!而我们负责组织,管理他们,作用更大!”
科学家挺着瘦长的身躯,站了起来:“知识推动发展,发展首推科技。我们就是社会发展的领航人。”
企业家一时语塞,突然看见旁边也欲发言的教师,笑了,小胡子一翘一翘的。他推了推教师,高声说道:“知识重要啊!可如果没有知识的传播者,我想也就没有了科学家啊。”
教师被推了一把,顺势站了起来,腼腆地推了推鼻梁上的黑框眼镜,说道:“我觉得教师事业是最重要的。知识需要一代代的传递积累,没有教师是不行的。”
同样也架着眼镜的文学家受过老师的栽培,虽然不大赞同,却不敢过于放肆,只是嘀咕着:“难道知识的传播没有我们的功劳吗?”
这时候,做官的站了起来,威严地环顾了四周,用洪亮的声音、铿锵的语调把各人的声音都压了下去:“各行各业都要在正常的社会秩序下才能快速地发展。维护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是我们的义务,与外国友好发展、共处是我们的职责。我们的任务最艰巨,作用最大。”
敦厚的农民听到那么多人在夸各自的职业,本着对自己职业的热爱,也有微词了:“‘民以食为天’,每个人都要吃我们种出来的粮食才活得下去啊。”
首先被责难的商人憋了一独自气,现在终于也有插话的机会了:“如不是我们,粮食推不到市场,谁有得吃?米菜烂掉,农民也得穷死。”
……
吵来吵去,一切都只是绕着原点画着圈。大家伸脖赤脸地吵嚷了几天,都没有定论。声音冲破云霄,传到佛主、上帝和安拉的耳中,他们往地面一看,明白了缘由,三张老脸也变得通红。派神下人间调和,人间很快就相安无事了。
神只说了一句,这句话就是:“只有你们共同努力,才能撑起一片美好的天空。”
·····以上作文只有一个是“合作”为题目的,但是都是围绕“合作”这一话题写的。
陈登英年早逝,和他称王没有什么关系。是因为早年见,陈登就有病,一直没能治好,就连华佗也是没能根治,所以年纪轻轻的就去世了。
其实从历史上说,陈登这个人和刘备是有一些相像的,当然指的不是外表,指的是他这个人爱民如子,体恤民情,一开始为官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大官,而仅仅是管理农桑的官员,也是就文官。跟随吕布之后,本以为可以跟随三国第一猛将干出一番大事业,不想吕布这个人只有匹夫之勇,贪恋美色,没有远见,最终被擒之后被杀。
至于陈登的具体死因,是因为这个人天生爱吃鱼类,而且是各种各样的鱼类,按照当时的烹饪方法,是没有办法处理好这些鱼类的,于是有就进入了陈登的身体。再按照当时的医疗技术,治疗好这些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当时找了华佗,华佗治疗之后,说三年之后再找他治疗,但是三年之后华佗已经死了,他的病也就没得治了,死的时候也就只有39岁。
这个是真的,不是野史记载,三国志联石油记载的。对于这个人,个人感觉,哪怕是没有得病,也不可能当上皇帝,因为从他个人来说,也没有那样的实力和运气。但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这么早巳确实有点可惜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