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金价多少_民国时期金价多少一克
1.民国时期的一条金条等于现在多少钱?
2.民国时期对于金条有统一的体积或重量的标准吗?
3.民国物价
2040美元左右 。这是不等值的,1935年的美元具有收藏价值,1935年的20美元现在的收藏价值大约在1000元人民币左右,等于增值50倍左右,换算而来。这个是没有确切答案的,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比的商品不同或衡量其价值判断的因素不同,对比所得出的结果也是有差异的。
1.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规章制度,导致每个国家关于“钱”的各种面额十分迥异,有的国家的钱面额非常小,却价值千金,有的国家的钱面额非常大,却一毛不值,但大多数的国家为了国家的经济稳定发展,总是将钱的面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2.但有这么一个国家,当第一次接触它时,就会对那些面额大到数不清有几个零的钞票而感到吃惊不已,这个国家从曾经的比美元值钱,到5000万亿等于人民币3块钱,“钱不值钱”早已成为公认的事实。
这个非洲国家就是津巴布韦,而在这个国家流通的货币堪称世界上最廉价的货币,更令人惊诧的是,该货币本身的印刷成本竟然比它的面额还要更大。
3.有官方数据显示,曾经有一段时间,1人民币甚至能够能够兑成5千万亿的津巴布韦币,可能这样的平铺直叙或许并不能最直观地给旁观者以感受,那下面的罗马数字一定能够给以最直接的视觉以及心灵上的冲击。
4.1元人民币=5000000000000000津巴布韦元,“5”的后面带着15个“0”的最直观数据冲击令人震撼,从未感受过如此庞大的货币面额,并非简单的“个十百千万”等数量单位可以衡量。
5.由此可见,津巴布韦的货币是多么“大面额”,但它的奢侈数字并未将津巴布韦币的价值提升,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告诉人们这个国家在经济方面的愚钝与落后。
很多人会想,是不是津巴布韦的国民们并不知道这个事情,其实从事实来看,津巴布韦的国民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有人曾表示在津巴布韦的公厕内看到类似“禁止把钞票当卫生纸用”的标语。
津巴布韦还曾经发行过面额100万亿的货币,但后来实在不便于流通,早已经全部作废了。
民国时期的一条金条等于现在多少钱?
在古代,大家通常用铜钱,碎银来买东西,再到了明国时期,市面上流通的钱币变成了银元。就和古代的金元宝一样, 民国时期也有另一种金钱货币,那就是黄鱼金条。如果黄鱼放现在,按照克数至少是价值六位数了。
黄鱼是当时金条的昵称,因为整体是圆乎乎金灿灿的一条,被大家戏称为黄鱼。最初,黄鱼的规格只有一种,那就是十两一根,属于有钱人才会去买的东西。可是伴随着黄金热度的上升,不少并不富裕的家庭也是想买上一条做为硬货收藏,因此后来就发行了小黄鱼。黄鱼都是统一制作,其纯度近乎高百分之99,质量及其过硬。那按照过去半斤八两的算法,换算成现在的单位,一条大黄鱼就有足足312.5g。用金价每克430元计算的话,一条大黄鱼将近十三万元,小黄鱼差不多也要一万多元。
这都只是实打实的按照克数计算,要知道,民国的黄鱼距今已经有好几十年的历史了,并不能单单去用普通黄金的价值衡量。黄鱼对很多收藏家来说,更像是见证历史的藏品。而根据资料显示,在2012年的时候,曾经有拍卖过一组黄鱼,其规格是五条五两的黄鱼,总计成交价为74.5万元人民币。如此算来,当时每两黄鱼价值3w左右,那就意味着十两的大黄鱼,基本近30万元,小的也要3万元。再加上这几年的通货膨胀,价格比起正常黄金简直是高的离谱。
因此,黄鱼金条因其特有的历史价值,已经不能单单的作为黄金来论价了。但可以肯定是,它的价值至少高于正常黄金三倍或更多。可惜,当时大多数人买黄鱼,还是作为硬通货贮藏起来的,并不会用于日常开销。不然,按照当年物价,用几条小黄鱼,买一栋四合院,到现在也是好几千万的房子了。
民国时期对于金条有统一的体积或重量的标准吗?
民国金条主要是“大黄鱼”和“小黄鱼”。
“大黄鱼”指十两一根的金条。按旧制1斤16两,1两=500/16=31.25克,所以,“大黄鱼”金条折合今天的重量就是312.5克。“大黄鱼”是通行的规格
“小黄鱼”指1两一根的小金条(合今天的31.25克)
你去乘一下现在的金价就知道多少钱了 金价每天都在变但是大致范围不会变
民国物价
解放前中国最流行的金条规格,主要就是“大黄鱼”和“小黄鱼”。“大黄鱼”指十两一根的金条。按旧制1斤16两,1两=500/16=31.25克,这个份量跟今天所说的1盎司黄金相差无几。所以,“大黄鱼”金条折合今天的重量就是312.5克。本来“大黄鱼”是通行的规格,富有家庭通常会存几根金条作为压箱底钱。但后来金贵银贱(民国的法币是银本位,最早一元法币就是按一枚银圆定价的),普通百姓也纷纷想买黄金,而“大黄鱼”显然太贵买不起。所以金店就铸造了1两一根的小金条(合今天的31.25克),俗称“小黄鱼”,中产家庭一般玩这个。当然还有其它重量的金条,但那就不是主流的了。
民国初的百姓究竟活得如何?刚好笔者手边有几本书,其中两本是中-共早期革命家的回忆录,一位是张金保,另一位是包惠僧,通过他们的所见所闻,可看出1927年左右平民的生活状况。
纺织女工工资
这两本回忆录对大革-命时代的记述,主要是工-人-运-动,那我们便沿着他们的记述往下看吧:张金保曾经担任过第六届中-央委员、中-央妇委书记。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她从鄂城乡下来汉口第一纱厂做工,一个月后,“领到半个月的工资—— 七块大洋,另外半个月的工资被厂里当作押金扣下了。我拿着钱心里高兴极了,因为这意味着我每个月可以挣十四块钱,可以勉强糊口养家。”第二年,张金保一人看管两台织布机,月薪30多块钱。“这样,我的生活好些了,开始有了点积蓄。”
如此同时,新成立的上海市公-共-安-全-专-家-局,巡警月薪10至13元,巡长16至18元。有趣的是,这种连纺织女工都不如的工资水平,居然比北洋军阀时期的淞沪警察厅还要高1至2元钱。《银元时代生活史》一书也披露:上海卫生局的一名科长,月薪也不过30元。
你相信吗?一个纺纱女工的工资,竟然高过巡长和科长!而在当时,物价低廉,据《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和《上海-工-人-运-动史》披露:1927年在上海,二号梗米1石14元,面粉1包3.30元,切面1斤0.07元,猪肉1斤0.28元,棉花1斤0.48元,煤炭1担0.14元,煤油1斤0.06元,肥皂1块0.05元,香烟1盒0.036元,茶叶1斤0.23元,活鸡1斤0.37元,鲜蛋1个0.027元,豆油1斤0.19元,食盐1斤0.043元,白糖1斤0.096元,细布1尺0.107元。原文中的“石”,应为两百斤;1包面粉,应为44斤。
《银元时代生活史》也有类似记载:二十年代的上海,大米1担3到4个银元,老刀牌烟一包3个铜板,剃头8个铜板,绍兴酒1斤1角钱,臭豆腐干1个铜板买两块。拿了1块钱稿酬,请六七个同学去吃茶,茶资8个铜板,生煎馒头、蟹壳黄等各种小吃也才花去20多个铜板。《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一书则提到:1929年,每块银元兑换两三百个铜板,一两个铜板可以换一只鸡蛋。其他城市,大抵如此。
地皮和住房价格
至于地价和住房,除租界和商业区以外都不算昂贵。1928年,上海近郊的高行、陈行和杨行的每亩地售价分别为150-100、100-60、100-300元。1933年,汉口第六区的最低地价为84元1亩,第七区的最低地价为90元1亩。
房租价格:上海的石库门一层楼,有电灯、自来水,月租10块钱;住客栈,每一铺位3角5至6角;纱厂宿舍,月租2到5元不等,两层楼可住10人,自来水由厂方提供,有的还供电,带家眷者,两家分租一层,费用不过1元多;最好的宿舍,为砖瓦结构,铺地板,长宽500立方尺,容积5000立方尺,有厨房、路灯和下水道,月租6至9元;此外,工人也可租地,结庐而住,半亩地年租金200元,21户人家分摊,平均下来每户每月8毛钱,当然,环境极差。
普通居民生活状况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一直到三十年代末,全国物价大体平稳,因粮食丰收,部分农产品还有所下降。工业品方面,由于欧、美、日展开商品竞争,棉布和石油等洋货还降价促销。如在汉口市场上,1934和1935年,100斤麻油分别只有17.90元和14.50元,1斤猪肉分别只有0.29元和0.198元,鸡蛋跌幅最大,几乎跌了一半,而100斤大米也从1926年的7.55元跌倒1933年的4.66元,100斤煤球的零售价,1936年也从过去的1块钱跌到8毛钱左右。如此同时,地价也随之回落。抗战前,江苏镇海县亩产400斤的农田,售价从1928年的140元跌到70元,亩产300斤的农田则从100元跌到40元。
“初提升的工匠,每月工资不过二十多元,工龄长、技术好的每月可得四五十元……至于小工和临时工,那就苦极了,从八九元到十一二元不等,工作的时间除正规的十小时而外,还要给员司和师傅服役。”
“工匠的生活和工作时间与一般机关的中下级职员差不多,比人力车工人、码头工人、纺织工人高得多。小工的工作情况与生活情况就比较苦,他们的工作时间长,收入少,工作还没有保障。”
具体的制度,包惠僧没有多谈,但另一本《中国近代史通鉴》则透露了一些:在劳动组合书记部领导之下,京汉铁路的工人也取得一些胜利,如“每年有十五天官休息,一年有两身工作服,六十岁退休,工资照发”。
再对比当时物价,你相信吗?一个“苦极了“的小工,年薪竟然可以在汉口买1亩地!至于那些“工作时间长”、“要给员司和师傅服役”的问题,自古皆有,这是小工、学徒入门后的传统陋习,如今仍未绝迹。
工人的温饱生活,不是个别现象。二十年代初期,开滦煤矿工人罢工,要求增加工资,最后劳资双方达成协议,日工资由原来的0.90元增至1.26元,即月薪从27元涨到37元以上。即使是未涨工资前,矿工的薪水也大大超过警-察。铁路工人、煤矿工人、纺织工人,都是人数较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工人,他们的收入状况,对于全国工人阶级而言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我们再看看其他劳动阶层的收入水平:1926年底,武汉国民在财政相当困难的情况下,筹措教育经费,将小学教师的月薪增至20个银元以上。1933年,湖北省立第一小学的月薪为39至56元;省立第一、二、三中学的月薪多在60—80元之间,可买1两黄金。1935年,汉口的金价最高90元、最低76元,上海最高96元、最低77元。
汉口过去有家悦昌新绸缎局,营业员工资最低10元,最高40元,一日三餐的伙食由店方提供,早上馒头、稀饭、油条,中午和晚上四菜一汤,八人一桌,节日加菜。每年还有两个月例(学徒除外),下江籍的回家,报销车费。穿衣有津贴,每年多发一个月的本人工资。年终如有盈余,则按16股分红,店东12股,经理1股,全体职工3股。
老武汉的叶开泰,待遇也不错:学徒三年期满后,月薪10个银元,第二年15个,第三年20个,全体店员每月发“月费钱”,作为剃头、洗澡、洗衣的费用。每年带薪休72天,如果没请,则多发72天的薪水。端午、中秋有奖金,到年终再以各人薪水为基数进行分红,一般年景,1元薪水可分红四到五毛钱。药店还有基金会,分期存入4个月薪水,切药老师傅吴硕卿告老回乡时,取回本息500多元。
到1933年,上海工人的月工资一般为20元,双职工家庭年收入为400元以上。技术工人、小学教师、医护人员等家庭的月收入超过50元,达到小康水平;中级职员、工程师、中学教员、医生、记者、作家、律师和一般演员的家庭,月收入一二百元以上,则进入中产阶层。
://epaper.newsyc/gxwb/html/2010-12/07/content_20476.htm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