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佛龙股价和油价_美股雪佛龙
1.油价暴跌哪些受影响?
2.中国石油市值那么大.为什么股价确那么便宜
3.为什么巴菲特不惧油价下跌,反而狂买西方石油呢?他哪来的底气?
4.股神巴菲特二季度净亏损高达437.55亿美元
5.优尼科公司的事件
6.富可敌国的石油巨人——国际大石油公司
石油专家:未来石油产业现金流将飙涨
一牛财经讯:知名的石油分析师查得利(Jody Chudley)日前在《TheDailyReckoning》撰文称,飙升的现金流、股息的持续增加和股票回购?这些特征都是成功投资的秘诀。
不过,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有一个令人惊讶的行业可以为投资者提供这三种服务。
查得利表示:“你能猜出我在说哪一个吗?信不信由你,我说的是石油!”
据数据显示,2017年,主要石油公司的现金流强劲,而从2018年开始,它们的现金流将进一步飙升。
至于原因,查得利表示,这是因为作为一个整体,这些公司将以每桶60美元的价格产生的现金流将远远超过石油100美元时的水平。
对投资者来说,最好的一点是,这些公司的股价目前并没有反映这些事实。
就像每一个大宗商品行业一样,这是一个周期性的行业,对于“大石油”来说,未来三年将是这个周期的最佳时期。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为什么。为什么石油生产商认为,60美元/桶比100美元/桶更好?!
相比100美元的油价,为何石油生产商更喜欢60美元?
查得利表示有3个理由!具体来看:
第一、大型项目终于开始运作!
每个人都相信每桶100美元将成为新常态,2011年至2013年期间,石油行业历史上批准的大型项目数量最多。
这些大型石油项目需要数百亿美元的支出,而且需要数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这些项目现在正在投产,而当这些项目建成时,石油巨头们最终将从中获得数十亿美元的现金流。
第二、石油繁荣带来的成本膨胀已经消退!
先来举个例子,在淘金热中,你或许更想从事的是卖镐和铲子的业务,而不是挖金子。
同理,在某个产品繁荣时期,当你出售供应品和服务时,你可以收取高昂的价格。
石油市场也是如此。当油价达到每桶100美元时,服务竞争极为激烈,成本失控。
如今,由于活动级别低得多,这些服务成本大大降低。这大大减少了石油巨头用于开发的资金。
再举一个比较理想的例子:考虑到海上半潜式钻井平台的日费率从2014年的每天400,000美元上升到今天的每天不足150,000美元。而如果将这一减少与石油巨头自身的大规模裁员相结合,你就会发现:现金流出总量的大幅减少。
第三、落后限制了资本投资!
石油期货市场目前处于严重的落后状态,这意味着石油期货合约的售价低于今天的石油市场价格。
这使石油公司无法对冲未来的产量,而为了增加未来现金流的确定性,石油生产商通常希望对冲其未来产量的很大一部分。
因此,随着套期保值的减少(以及未来现金流的不确定性),公司也不愿意承担巨额资本支出。
这将对今天的服务成本产生进一步的积极影响,并将有助于未来的石油价格,因为它降低未来的产量。
现金流量并未反映到股价上
查得利表示,未来现金流量的上升并未反映在石油生产商的股价上。尽管股市在过去五年里运行良好,但石油巨头的股价却毫无进展。
例如:雪佛龙(Chevron)、荷兰皇家壳牌(Royal Dutch Shell)、道达尔(Total)、埃克森(Exxon)和康菲石油(ConocoPhillips ),在过去五年时间里股价基本上全部持平!
最后,这位石油专家表示,市场肯定不会对这些企业即将出现的大幅增长的自由现金流进行定价。
查得利说:“我们不需要挑选一只股票来利用这个机会,我们可以通过拥有一篮子石油来分散我们的风险。”
这不仅会让投资者从即将到来的现金流激增中获利,还会让投资者在此过程中,获得一些非常好的股息收益。
(版权说明:本文为一牛财经的王海林编撰,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点击即可阅读)
火力全开!今年,俄罗斯将投资225亿美元用于石油生产!油价
刚刚,欧佩克传来一个消息!油价估计又要大涨了?
祸起萧墙!沙特伊朗不和,欧佩克减产协议面临破产!油价又要跌?
油价暴跌哪些受影响?
所谓“国际大石油公司”就是指那些依靠私人资本创建和经营的跨国石油公司。提起国际大石油公司,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它们庞大的经营规模、横跨全球的业务范围、卓越的盈利能力和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巨大影响力。在2006年度《财富》全球500强排名中,前十位中石油公司就占据了五位。埃克森美孚位居世界500强榜首,361亿美元的高额利润使其成为全球500强有史以来最赚钱的公司(每天为它带来近1亿美元的进项),3399.38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使这个老牌石油大亨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富可敌国。埃克森美孚的石油和天然气日产量几乎是科威特的两倍,公司在全球六个大洲均拥有能源储备,油气储量超过了全世界任何一家非政府性质的公司。位居前十名的其他几家大石油公司还包括雪佛龙德士古、康菲、壳牌和BP,这些石油巨头同样也赢得了举世关注的目光。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发展史可以折射出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有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直接参与。在不同历史阶段,它们的角色都是举足轻重的。
(1)国际大石油公司的产生与发展。
洛克菲勒是最早的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缔造者,也是国际大石油公司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创建者。当年他一手创建的标准石油公司,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将原油产量由1889年的占全美总产量16%迅速提升至26%,在美国加工和销售的市场份额高达75%~80%。此外,它还带动了石油工业国际化业务的发展,迅速在全球各地设立了分公司,逐渐取得了在美国和世界石油市场上的霸主地位。它还开创了石油公司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的业务模式,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和风险。如果公司在上游勘探开发业务中亏损,则可以在下游炼油和销售业务中找到平衡。但这个石油帝国的寿命不长,因为被指控“垄断和暴利”,1911年美国政府以反托拉斯法迫使标准石油集团解体,将其所属的92家公司改组成在法律上独立的20个公司集团,“大厦”坍塌后,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等石油公司得以幸存下来,这也是今天几大石油巨头的前身。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以美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飞速发展以及战事的需要极大地刺激了对石油的需求,推动了石油生产。垄断美国石油市场的五家上下游一体化的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德士古、海湾和雪佛龙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的相当长时间里,它们与英国的BP和英荷壳牌构成了世界石油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七姊妹”,凭借在中东获得租借地石油开发特许权而发了大财,垄断了世界石油市场。
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造成了依赖石油资源的西方世界的恐慌,石油“七姊妹”也遭受重创,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国际大石油公司开始对自身发展模式和如何增强竞争能力进行思考,并开始新的实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石油领域不断发生大规模的兼并与联合。1997年之前,这些较大规模的兼并与联合多数发生在下游业务(炼制和销售)和天然气业务(包括天然气发电)领域,并且很多只是公司部分业务之间的联合。1998年后,面对低油价的冲击,更多的石油公司卷入了兼并联合的浪潮,希望通过从外部进行的资产重组,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降低成本,共同抵御和降低风险,石油公司的兼并与联合演变成为以大型石油公司横向整体合并为主要特点的兼并与联合狂潮,并直接导致超级国际石油公司的形成。
世纪之交以国际大石油公司为主导的新一轮兼并浪潮,是面对石油业激烈竞争环境所进行的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洗牌。尘埃落定之后,埃克森美孚、英荷皇家壳牌集团、BP、道达尔、雪佛龙德士古共同组成了石油业内的超级巨无霸方阵。这次兼并与联合狂潮强化了国际石油公司的实力和地位,同时也重新调整了当今石油工业的主体布局。
(2)新世纪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发展趋势。
起于1998年的大规模石油公司并购和结构调整,国际大石油公司基本完成了以扩大资产规模和强化竞争实力为目标的任务。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际油价走高的有利形势下,它们在继续优化调整资产组合的同时,普遍将营造长期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首要的战略重点,进入了一个为长期增长而投资的新阶段。国际大石油公司在经营战略和竞争策略方面所做的战略调整,体现出一些全新的特点。这些战略调整,将对国际大石油公司的中远期业绩表现乃至世界石油工业的竞争和发展态势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些新动向包括:一是实施战略转移,立足于长期可持续发展,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营造下一代核心资产;二是进行资产组合的优化,一方面通过补缺性的收购,弥补在关键发展领域的资产组合缺陷,另一方面择机处置边际资产,优化老油区投资,缓解近期内的成本上升和投资回报下降的问题;三是积极介入天然气合成油(GTL)、油砂和重油等非常规石油领域,重新重视勘探,立足更长远的发展,构建在新的关键领域的竞争优势。
举措之一:为长期增长投资,营造下一代核心资产。
在主要产区的资源战略接替上,国际大石油公司主要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新的油气发现项目为重点,表现出四个主要的战略方向,即主要把西非和墨西哥湾深水区、俄罗斯、实行开放政策的OPEC国家和LNG业务领域作为今后重要的新产量增长源。
如BP公司,已将其战略重点转向新的五大利润中心,即墨西哥湾(深水区)、特立尼达(天然气)、阿塞拜疆(环里海石油)、安哥拉(深水区)和俄罗斯(TNK-BP)。公司现有利润中心目前的产量为1.15亿吨,预计将以年均3%的速度递减;而新利润中心目前的产量是5000万吨,预计将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到2008年,产量将达到1亿吨。由于新利润中心的勘探开发成本和操作成本(分别为每桶油当量4美元和2.4美元)均低于现有生产区(发现开发成本为6~7.5美元/桶油当量,操作成本约为5美元/桶油当量),因而新利润中心产量的增长和资本支出的下降,将有助于提高BP的整体投资回报水平。
凭借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以及多年来在资源国的影响力,国际大石油公司在上述关键领域占据了有利的竞争地位,这将能够支撑其全球油气储量的可持续接替。根据高盛公司对20世纪90年代以前发现、目前正在开发中的储量在5亿桶油当量以上的50个大油气开发项目的统计分析,国际大石油公司在其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它们在50个大项目中占据了45%的储量。其中BP、埃克森美孚、道达尔、皇家荷兰壳牌、雪佛龙德士古和埃尼公司等大公司占据了50个大项目预计净现值的90%。
埃克森美孚西非、墨西哥湾、中东(卡塔尔LNG)和里海,预期2006年在西非深水区新增产量将达5.5亿桶,占公司总产量的比重将从目前的8%上升到18%,在OPEC国家中的产量比重将由14%上升到18%皇家荷兰壳牌西非(尼日利亚)、俄罗斯(萨哈林天然气)、加拿大油砂业务,预期2006年西非可新增产量4.6亿桶道达尔西非、中东、委内瑞拉和俄罗斯。预期2006年西非深水区可新增产量37万桶油当量/日,占总产量的13%,中东产量占公司总产量的比重将从2001年的23%上升到33%雪佛龙德士古墨西哥湾、西非(尼日利亚)和里海(哈萨克斯坦),预期西非深水区2006年可新增产量30万桶油当量/日,占公司总产量的比重将从2001年的13%上升到18%
2006年后几家国际大石油公司新增油气储产量的主要来源大石油公司这种接替产量的来源分布结构,使其进入了一个高投资密集度的发展时期。由于新区项目多数为资本密集的勘探和开发项目,因此,预计未来几年中,大石油公司30%~40%的投资支出将用在深水区生产设施、管道或LNG上游和终端设施以及非常规石油开发设施项目的建设上。
基础设施投资的快速增长,将导致石油公司折旧、折耗和摊销费用增加,对公司近期内的投资回报产生较大的压力。不过,为实现长期持续的增长,这是必须的。除了可预期的储量资源收获外,大石油公司还可以以此为自己创造新的战略性油气资产基础和市场基础,同时,这对于全球石油工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预计2001—2010年,全球投入新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将达到约3430亿美元(含伊拉克重建),并可从中获得储量2000 亿桶油当量。正因如此,新一轮大规模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被视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工业的另一重大转折、一个大石油公司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机遇。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多数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跨国项目,不仅要求参与者有更为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更要求其有丰富的商务技巧和广泛的行业影响力,因而在新的发展趋势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仍将是国际石油巨头。
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相应储量增长潜力举措之二:优化资产组合,调整盈利资产序列。
2000年以来,为了提高回报率,大石油公司一直在降低老油区的资产比重(比如在美国和北海即是如此),同时,也择机出售战略不匹配的国际资产,以围绕其大型生产基础设施实现规模经济。2000—2003年,仅BP的资产处置收益就达到250亿美元。与资产处置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国际大石油公司在老油区的策略。在美国,目前多数公司采取收获老油田现金的策略(即只收取现金收入,减少或不进行再投资),并择机出售资产。
举措之三:立足长远,抢占非常规石油业务发展先机。
随着世界大型常规油气发现及开发机会的日益减少,国际大石油公司开始将更长远的发展目标转向非常规石油资源上来。除了将LNG、GTL作为天然气储量商业化的有效方式外,国际大石油公司也越来越重视加拿大油砂、委内瑞拉重油等项目机会。
(据IEA,PetroleumEconomist,TDNewcrest)类别2000年2005年2010年2010年比2000年增长,%液化天然气(LNG)(万桶油当量/日)236.0350.0600.0154天然气合成油(GTL)(万桶油当量/日)3.83.8100.02531油砂合成油(万桶油当量/日)38.0142.0148.0290超重油(万桶油当量/日)77.087.5110.043非常规石油总计(万桶油当量/日)354.8583.3958.0170
世界非常规石油生产前景近年来,受天然气价格上升、LNG供应成本下降以及资源国推动天然气资源商业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全球液化天然气的生产和贸易日趋活跃,正在成为世界油气工业的一个新的热点。预计全球25%~35%的天然气储量最终需通过LNG来实现商业化。预计到2008年,全球在天然气储量开发和LNG设施方面的投资将达到1500亿美元。因此,国际大石油公司十分看好未来LNG的发展,并纷纷抢占LNG领域的制高点。近两年来,国际大石油公司参与的LNG现有项目扩建、在建和拟建新项目就超过了30个,预计到2010年全球LNG年生产能力将达到3亿吨。LNG 项目开发不仅成为国际大石油公司商业化其天然气储量资源的关键,而且也将成为公司盈利的重要来源。因成本下降和项目寿命期长,目前LNG项目的投资回报水平明显高于其他项目,甚至高于上游勘探开发项目的平均水平。如果将上游的生产加上液化、船运和再气化资产组成独立的LNG业务的话,预计到2010年,这一业务在国际大石油公司运用资本中的比例可达到5%~10%,成为勘探生产、炼油、化工之外的第四大业务,其重要性甚至可能超过化工产品业务。
GTL 是一项将天然气转化为极清洁的炼制产品的技术,尽管这一技术的出现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但受项目经济性的限制,一直以来除了在南非以外,投资很少。近年来,随着技术的突破,GTL项目的经济性显著提高,加上资源国为开发“困气资源”(因缺乏当地消费市场而难以经济开发的天然气储量,只有通过LNG或GTL方式开发)提供优惠的财税条款,GTL项目开始真正被资源国和国际大石油公司看好。目前全球的“困气资源”量至少在2500万亿立方英尺,约占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25%。随着全球对于炼制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预计将从目前的2500万桶/日增长到2010年的2800万桶/日),特别是环境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GTL将因其可用作炼厂提高柴油质量的原料等特点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壳牌已与卡塔尔石油公司签订了意向书,计划到2009年建成投产14万桶/日的GTL生产厂,埃克森美孚也与卡塔尔石油公司签订了于2011年建成产能为15.4万桶/日的GTL项目的意向书。预计今后10年,这些公司将在GTL项目上投资330亿美元,实现产量75万桶/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埃克森美孚早在20年前就已经积极开发GTL技术,其专有技术AGC-21的开发耗资6亿美元,持有约3500项相关的国际和美国专利。
近年来在旨在减少沥青矿开采和加工过程中燃气和蒸汽消耗方面的技术进步,使得油砂开发项目的经济性得到显著提高,项目开发进展明显加快。据加拿大权威机构分析,预计2004—2010年加拿大油砂合成油的产量将增长到148万桶/日。尽管目前仍存在着加拿大环境法规限制的不确定因素,但随着原油价格的上升,加拿大油砂项目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石油公司的关注。
委内瑞拉的超重油项目也正在引起更多的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兴趣。尽管委内瑞拉的财税合同条款比较苛刻(政府所得为51%),雪佛龙德士古和皇家荷兰壳牌公司仍十分关注60亿~70亿美元的新项目机会,道达尔公司也正在谈判扩大其Sincor项目的产能。
举措之四:重新重视勘探。
受1998—1999年国际油价下跌的影响,国际石油公司的勘探支出下降了27%,这一趋势持续到2003年。据行业咨询机构伍德麦肯锡的研究,2003年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国家(简称OECD)大石油公司的勘探支出是8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了4%,BP和雪佛龙德士古更是分别下降了25%和15%。由于勘探支出的下降,OECD大石油公司在2001—2003年的勘探计划共获得72亿桶储量,与1996—1998年89亿桶的储量发现相比下降了20%,平均有机储量接替率为75%。
除了受低油价影响外,国际大石油公司勘探投资下降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它们将投资重点集中在低风险的探明储量的开发上,进而开发资本支出排挤了勘探资金。同时,技术进步也为深水区油气资源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开发项目机会增多,需要大量投资基础设施以实现这些储量的商业化。
在勘探投资相对不足的状况出现多年之后,国际大石油公司目前已开始重视新前景区的勘探。2003年雪佛龙、雷普索尔、壳牌和道达尔均增加了勘探区块面积,涉足的国家也增加了。
举措之五:开拓新的并购热点,俄罗斯上游权益成为主要关注点。
以公司并购、资产重组和战略联盟为主要内容的资本运营活动,历来是国际大石油公司经营和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是其实现规模扩展、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价值最大化等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1998年以来的巨型并购活动,国际大石油公司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在全球范围内强化关键资产规模、实现协同效应和降低成本的任务。巨型并购后,国际大石油公司进行公司和资产并购交易的动机开始向弥补公司资产组合缺陷和实现资产最优配置转变,并购的主要目标也开始转向那些规模较大、资产的战略匹配性较好的中型石油公司。
尽管俄罗斯的油气行业投资环境仍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但其丰富的未开发储量一直吸引着西方大石油公司。由于俄罗斯的产品分成合同(PSAs)立法不健全,审批过程冗长,加上俄罗斯目前的生产重点仍以现有开发项目为主,对外国石油资本的依赖程度较低,而且俄本土石油公司抵制PSAs,因此,国际大石油公司通过PSAs合同进入俄罗斯的难度很大。BP公司采取了放弃产量分成协议途径的投资战略,收购TNK-BP公司50%的股份,通过股权参与的方式,迅速在俄罗斯石油项目中获得了规模优势。
另外,因多数国际大石油公司仍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资本投资密集期,为降低成本、改善投资回报,也不排除出现大型公司间合并的可能性。在本轮高油价周期中,大石油公司的现金流充裕,而股价大都没有随国际油价同步同幅上升。因而从公司收购者的角度来看,目前目标公司现金充裕但股价便宜,未必不是进行交易的有利时机。
当今世界石油工业正在全面经历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竞争更激烈,风险更大,更需要跨国石油公司对外界变化做出积极反应的时代。着眼于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投资项目,优化公司资产组合,加强对石油资源包括非常规石油资源的控制和开发无疑是这些国际石油公司做出的有利战略选择。
中国石油市值那么大.为什么股价确那么便宜
最近,WTI原油期货5月份合约收盘跌至-37,63美元/桶,跌幅超过300%,引起市场广泛关注.接下来,金投小编将介绍石油价格暴跌的影响
分析师表示,石油价格暴跌至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新冠疫病影响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石油行业严重依赖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推动石油价格下跌的第二轮是库存因素,另外,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经济增长下降,石油需求增长下降,疫情加剧石油市场问题,加速石油价格下降,加大石油价格振动.
原油价格下降,但经营成本不低
按照通常的想法,原油价格下降,生产加工下游产品的企业购买原材料的价格下降,为什么反而压力大,企业破产?
许多企业表示,原油价格与石油产品价格的关系不是线性传导.从原油到石油产品需要多个环节和上下游产业链的合作.虽然原油价格低但运输成本增加,同类产品供应增加,市场对石油化学产品的需求减少,意味着石油化学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竞争压力增大,石油产业链整体的经营压力大.因此,在低油价时代,石化企业不是生活更好,而是生活更悲伤.跨国化工巨头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IEA也指出,由于受疫情影响,石油供应链的运营成本提高,炼油、仓库、加工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可能陷入困境.
今年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后,不仅石油巨头喊着过着紧张的生活的口号,大幅度削减了资产支出.其中,由埃克森美孚、英国石油公司(BP)、壳牌、道达尔、雪佛龙、埃尼、挪威国家石油公司(Equinor)组成的国际大石油公司群体宣布,2020年资本支持削减幅度达到21%,北美石油公司为33%,中东国家石油公司为17%.
石油巨头纷纷中止股票回购,利用金融市场的衍生品业务抵抗石油价格风险.例如,美国一些独立石油公司宣布将通过套期保值实现石油生产增值.
业内人士认为,石油企业只要强化中下游产业,关联度和原油价格弱,受原油价格影响小的产品和服务,就容易抵抗石油价格的变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以前评价过国内三桶油,长期低油价对中石油、中海油有很大影响,但中石化比较好.因为中下游产业比较大.
为什么巴菲特不惧油价下跌,反而狂买西方石油呢?他哪来的底气?
很简单因为中石油的股票很多在散户手中。而且在各个价位都有大量的套压盘,如果机构拉抬该股就会面对很多的解套盘。那么你还认为机构会对中石油有兴趣吗?套压盘就是以前高位被套
原油价格与中石油股价的关系如下:
将中石油重新带回大众视野的是国际油价的暴跌。截至目前,“下行通道”打开整整6个月,国际油价跌去了一半有余。
一般人的逻辑是,油价暴跌必定影响“两桶油”业绩,而当前近乎“腰斩”的油价应该差不多到底了,低位买入或许可以期待长期拉涨。不乏投资者有上述观点。
尽管当前“中石油中短期看到20元”的声音不绝于耳,但持观望态度的保守投资者绝对不在少数,看空的理由也应有尽有。
当前中石油股价12.07元(1月9日收盘价),市盈率17倍。由于长期从事港股和美股交易,比较之下,交易员认为这一价格比美孚、雪佛龙、壳牌、BP等西方同类股票都贵了近一倍,比俄罗斯的石油公司贵了近4倍。
此外,该交易员认为石油行业长期而言(30~50年)是走下坡路的,新能源将不断创新。
中国石油:根据最新的报告显示,该股主力持仓比例仅仅6%不到,剩下的全是散户,这仅有的主力资金要解救94%的散户是很难的,如果一只股票主力获利了结了,那后期的势头就不是太乐观!如果主力资金仍然不大规模进场,那明年该股都很难再回到48的高位,请密切留意主力动作,如果到了明年2、3月主力仍然没进场,那建议朋友们调整股票,牛市!时间就是金钱!!!!没必要由散户来给主力揩屁股!而这个等待的过程中,做波段降低成本,为换股做准备了!!以上纯属个人观点,请谨慎操作!
股神巴菲特二季度净亏损高达437.55亿美元
恐惧与贪婪,是普通人与投资大师之间天然的界限。为什么巴菲特不惧油价下跌,反而狂买西方石油呢?他哪来的底气?
1、事件内容
2月底俄乌冲突爆发后,国际油价大幅上涨,一度接近140美元高位,巴菲特也是在这期间表现出对能够乘着油价东风而起飞的西方石油的兴趣,自从3月初第一次披露对这家能源公司的持股情况以来多次加仓。此外,《巴伦周刊》认为,巴菲特可能认为西方石油依然被低估,目前西方石油的预期市盈率仍不到6倍,而且可以对冲通胀上升的风险。还有一点是,巴菲特喜欢美国公司,而西方石油大约80%的产量来自美国国内。
2、为什么巴菲特不惧油价下跌,反而狂买西方石油呢?
原油被视为最好的通胀对冲工具俄乌冲突,以及过去几年缺乏对新油田的投资,均阻碍了供应,导致从欧佩克到美国的原油产量都停滞不前。与此同时,尽管各国政府都在推动清洁能源转型,但疫情后化石燃料需求一直强劲。不过,尽管偏爱西方石油,但巴菲特的投资实际上遍及了能源领域,囊括了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他曾声称自己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在任何一边走极端都是疯狂之举。
3、巴菲特他哪来的底气?
巴菲特喜欢专注于美国市场的企业,而西方石油80%的能源产量都来自美国本土。巴菲特通常会悄悄地、稳步地购买股票,就像他在2016年末至2018年购买伯克希尔最大持仓?苹果公司(AAPL)时那样。巴菲特可能会遮遮掩掩,他有时会请求监管机构批准在一段时间内对伯克希尔的股权购买保密,就像他在2020年伯克希尔收购雪佛龙时所做的那样。
后记:与一些有社会意识的投资者不同,巴菲特对投资能源行业毫不犹豫,所以他狂买石油也不是不能理解了。
优尼科公司的事件
美东时间8月6日上午(北京时间8月6日晚),股神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公布二季报,因投资组合出现巨额帐面亏损,二季度公司归属于股东的净亏损高达437.55亿美元,上年同期为净利280.94亿美元。
财报显示,公司第二季的经营利润为92.83亿美元,去年同期为66.86亿美元,增幅为38.8%。但公司在投资和衍生品方面的亏损高达530.38亿美元,其中股票帐面亏损高达668.6亿美元。
二季度公司主业实现营收761.8亿美元,市场预期735.37亿美元,去年同期为691.14亿美元,显示其主业——保险、铁路和公用事业等发展仍相当稳健。
上半年伯克希尔公司累计净亏损382.95亿美元,上年同期为盈利398.05亿美元。
不要过度纠结短期损益
报表指出,鉴于公司股权证券投资组合的庞大规模,市场的波动以及股票未实现损益的变化,将对公司的业绩产生重大影响。此外,某些以外币计价的资产和负债的定期重估,以及资产减值费用等都可能会造成周期性的净利润波动。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已修改了公认会计原则(GAAP),要求上市公司在季报和年报中考虑其股票投资的短期波动。这意味着伯克希尔哈撒韦所投资股票的价格波动,将反映在公司的业绩报告中,即使只是未实现的帐面收益或帐面亏损。
因此,伯克希尔在季报中依旧提醒:投资人不要过度关注公司财务报告中投资收益的波动。
财报指出,“任何一个季度的投资损益通常都是没有意义的。其提供的每股净收益数据可能会对那些对会计规则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的投资者产生极大的误导。”
二季度,伯克希尔每股A类普通股亏损29754美元,B类普通股每股亏损19.84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每股A类普通股盈利18488美元,B类普通股每股盈利12.33美元。
为抑制高通胀,美联储今年以来多次大幅加息,经济衰退担忧日渐升温,二季度美国股市陷入熊市。当季,标准普尔500指数跌幅逾16%,这是自2020年3月以来最大的季度跌幅。今年上半年,大盘累计下跌20.6%,创下1970年以来的最大上半年跌幅。
五大重仓股
今年第二季度,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票持仓的大约69%集中在五家公司:美国运通(210亿美元)、苹果(1251亿美元)、美国银行(322亿美元)、可口可乐公司(252亿美元)和雪佛龙(237亿美元),重仓股名单与上季度一致。
苹果、美国银行和美国运通这三大重仓股,二季度跌幅均超两成。
值得一提的是,伯克希尔今年以来大幅增持西方石油。财报显示,截止6月末,公司已收购了占西方石油现有股本17%的股票,价值93亿美元,这也是近年来伯克希尔少见的一笔大宗投资。
7月,伯克希尔继续增持西方石油,持股比例已经高达19.4%,距离财务“并表”仅剩一步之遥。
西方石油公司是今年标准普尔500指数中表现最好的股票,由于油价飙升,其股价上涨了一倍多。
回购速度放缓
今年第二季度,伯克希尔仍一如既往地推进股票回购,不过回购势头有所放缓。季报显示,伯克希尔二季度共斥资约10亿美元,用于购买公司普通股,一季度回购额为32亿美元。
截至2022年6月30日,伯克希尔哈撒韦共有1475077股流通A类股和2,205,865,262股B类股。
季报显示,二季度伯克希尔公司的现金储备略降至1054亿美元,上季度末为1063亿美元。
富可敌国的石油巨人——国际大石油公司
“中海油去年竞购优尼科未果,主要教训是对国际政治阻力估计不足,的确失去了一次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绝好机会;但企业在竞购过程中的难得经历,将是中海油进一步国际化的宝贵财富。”
跨国并购:为什么是优尼科?
2005年6月22日,中海油正式宣布竞购美国有100多年历史的老牌石油公司——优尼科,由此揭开了“优尼科事件”的序幕。此举在国际市场引起轰动,也震动了美国朝野和普通民众。
中海油为什么选择跨国并购?“这是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快速建立国际级能源公司的需要。”肖宗伟说。
当时为何选择优尼科为并购对象?肖宗伟指出了以下几个“2/3”:优尼科原油储量和产量与中海油相近,但当时市值仅为中海油的2/3,存在较大升值空间;优尼科分布在亚洲、里海地区的优质油气资产占其总资产的2/3。这些地区靠近中国市场,中国文化更能发挥作用;优尼科公司登记储量中2/3为天然气且增长空间显著,还有约10亿桶储量的天然气因市场未落实原因而暂未登记储量,在中国的液化天然气市场落实后可以很快增值。
教训深刻:对国际政治阻力估计不足
事实上,早在2005年2月27日,优尼科就向中海油提供了初步资料,邀请其作为友好收购的候选公司之一。而在至中海油正式宣布竞购的4个月时间里,中海油正式启动了初步评价、详细尽职调查、评价等工作流程,与优尼科展开了密切接触。在竞购对手——美国另一家石油企业雪佛龙2005年4月4日报价后,中海油进行了深入研判并于6月22日正式宣布参与竞购,于次日也公开回应出价。
然而,这个“你情我愿”、互利共赢的“友好收购”,却引发了美国部分国会议员的过分反应,称此举危及美国能源与安全,要求美国政府从中干预。正是非经济的因素,造成了其后遭致大部分国际舆论批评的“优尼科事件”——政治因素迫使中海油不得不退出竞购,优尼科最终落入雪佛龙囊中。
收获良多:市值飙升、知名度提升
深刻的教训,对于中海油的国际化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肖宗伟认为,中海油竞购优尼科虽最终未果,除了教训外收获亦是良多。
40天内中海油市值增加80亿美元。从2005年6月22日正式宣布竞购,到2005年8月2日正式宣布撤出,中海油公司市值大幅飙升,从220亿美元增加到300亿美元,净增80亿美元。股价共上涨33%。
中海油知名度迅速提高。世界主流媒体连续一个多月对中海油进行了大量报道,最集中是英国《金融时报》单日刊载5篇关于中海油的文章。
“国际媒体对中海油竞购的评价,多为中立和正面的。”肖宗伟进一步表示。他提供了如下一组数据:在6月23日至8月10日期间,《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主要媒体,对中海油的报道数量高达355篇,其中78%为态度中立和正面,仅有22%为负面。
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肖宗伟说:“整个竞购过程中,我们对国际市场游戏规则的严格遵循,进退自如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国际资本市场的一致好评。通过竞购锻炼了国际化发展的人才队伍。”
2005年8月10日宣布,该公司股东在当天举行的特别股东大会上投票批准了优尼科和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龙合并的协议。两家公司合并后成为世界上油气产量排第四的上市石油公司。据报道,兼并优尼科将使雪佛龙的油气储备增加16%。由于油气储备减少,雪佛龙的油气产量在油价攀升的过去3年中不但未见增长反而下降,而且开采成本也成为世界10大上市石油公司中最高的。
所谓“国际大石油公司”就是指那些依靠私人资本创建和经营的跨国石油公司。提起国际大石油公司,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它们庞大的经营规模、横跨全球的业务范围、卓越的盈利能力和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巨大影响力。在2006年度《财富》全球500强排名中,前十位中石油公司就占据了五位。埃克森美孚位居世界500强榜首,361亿美元的高额利润使其成为全球500强有史以来最赚钱的公司(每天为它带来近1亿美元的进项),3399.38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使这个老牌石油大亨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富可敌国。埃克森美孚的石油和天然气日产量几乎是科威特的两倍,公司在全球六个大洲均拥有能源储备,油气储量超过了全世界任何一家非政府性质的公司。位居前十名的其他几家大石油公司还包括雪佛龙德士古、康菲、壳牌和BP,这些石油巨头同样也赢得了举世关注的目光。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发展史可以折射出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有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直接参与。在不同历史阶段,它们的角色都是举足轻重的。
(1)国际大石油公司的产生与发展。
洛克菲勒是最早的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缔造者,也是国际大石油公司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创建者。当年他一手创建的标准石油公司,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将原油产量由1889年的占全美总产量16%迅速提升至26%,在美国加工和销售的市场份额高达75%~80%。此外,它还带动了石油工业国际化业务的发展,迅速在全球各地设立了分公司,逐渐取得了在美国和世界石油市场上的霸主地位。它还开创了石油公司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的业务模式,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和风险。如果公司在上游勘探开发业务中亏损,则可以在下游炼油和销售业务中找到平衡。但这个石油帝国的寿命不长,因为被指控“垄断和暴利”,1911年美国政府以反托拉斯法迫使标准石油集团解体,将其所属的92家公司改组成在法律上独立的20个公司集团,“大厦”坍塌后,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等石油公司得以幸存下来,这也是今天几大石油巨头的前身。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以美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飞速发展以及战事的需要极大地刺激了对石油的需求,推动了石油生产。垄断美国石油市场的五家上下游一体化的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德士古、海湾和雪佛龙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的相当长时间里,它们与英国的BP和英荷壳牌构成了世界石油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七姊妹”,凭借在中东获得租借地石油开发特许权而发了大财,垄断了世界石油市场。
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造成了依赖石油资源的西方世界的恐慌,石油“七姊妹”也遭受重创,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国际大石油公司开始对自身发展模式和如何增强竞争能力进行思考,并开始新的实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石油领域不断发生大规模的兼并与联合。1997年之前,这些较大规模的兼并与联合多数发生在下游业务(炼制和销售)和天然气业务(包括天然气发电)领域,并且很多只是公司部分业务之间的联合。1998年后,面对低油价的冲击,更多的石油公司卷入了兼并联合的浪潮,希望通过从外部进行的资产重组,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降低成本,共同抵御和降低风险,石油公司的兼并与联合演变成为以大型石油公司横向整体合并为主要特点的兼并与联合狂潮,并直接导致超级国际石油公司的形成。
世纪之交以国际大石油公司为主导的新一轮兼并浪潮,是面对石油业激烈竞争环境所进行的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洗牌。尘埃落定之后,埃克森美孚、英荷皇家壳牌集团、BP、道达尔、雪佛龙德士古共同组成了石油业内的超级巨无霸方阵。这次兼并与联合狂潮强化了国际石油公司的实力和地位,同时也重新调整了当今石油工业的主体布局。
(2)新世纪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发展趋势。
起于1998年的大规模石油公司并购和结构调整,国际大石油公司基本完成了以扩大资产规模和强化竞争实力为目标的任务。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际油价走高的有利形势下,它们在继续优化调整资产组合的同时,普遍将营造长期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首要的战略重点,进入了一个为长期增长而投资的新阶段。国际大石油公司在经营战略和竞争策略方面所做的战略调整,体现出一些全新的特点。这些战略调整,将对国际大石油公司的中远期业绩表现乃至世界石油工业的竞争和发展态势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些新动向包括:一是实施战略转移,立足于长期可持续发展,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营造下一代核心资产;二是进行资产组合的优化,一方面通过补缺性的收购,弥补在关键发展领域的资产组合缺陷,另一方面择机处置边际资产,优化老油区投资,缓解近期内的成本上升和投资回报下降的问题;三是积极介入天然气合成油(GTL)、油砂和重油等非常规石油领域,重新重视勘探,立足更长远的发展,构建在新的关键领域的竞争优势。
举措之一:为长期增长投资,营造下一代核心资产。
在主要产区的资源战略接替上,国际大石油公司主要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新的油气发现项目为重点,表现出四个主要的战略方向,即主要把西非和墨西哥湾深水区、俄罗斯、实行开放政策的OPEC国家和LNG业务领域作为今后重要的新产量增长源。
如BP公司,已将其战略重点转向新的五大利润中心,即墨西哥湾(深水区)、特立尼达(天然气)、阿塞拜疆(环里海石油)、安哥拉(深水区)和俄罗斯(TNK-BP)。公司现有利润中心目前的产量为1.15亿吨,预计将以年均3%的速度递减;而新利润中心目前的产量是5000万吨,预计将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到2008年,产量将达到1亿吨。由于新利润中心的勘探开发成本和操作成本(分别为每桶油当量4美元和2.4美元)均低于现有生产区(发现开发成本为6~7.5美元/桶油当量,操作成本约为5美元/桶油当量),因而新利润中心产量的增长和资本支出的下降,将有助于提高BP的整体投资回报水平。
凭借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以及多年来在资源国的影响力,国际大石油公司在上述关键领域占据了有利的竞争地位,这将能够支撑其全球油气储量的可持续接替。根据高盛公司对20世纪90年代以前发现、目前正在开发中的储量在5亿桶油当量以上的50个大油气开发项目的统计分析,国际大石油公司在其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它们在50个大项目中占据了45%的储量。其中BP、埃克森美孚、道达尔、皇家荷兰壳牌、雪佛龙德士古和埃尼公司等大公司占据了50个大项目预计净现值的90%。
埃克森美孚西非、墨西哥湾、中东(卡塔尔LNG)和里海,预期2006年在西非深水区新增产量将达5.5亿桶,占公司总产量的比重将从目前的8%上升到18%,在OPEC国家中的产量比重将由14%上升到18%皇家荷兰壳牌西非(尼日利亚)、俄罗斯(萨哈林天然气)、加拿大油砂业务,预期2006年西非可新增产量4.6亿桶道达尔西非、中东、委内瑞拉和俄罗斯。预期2006年西非深水区可新增产量37万桶油当量/日,占总产量的13%,中东产量占公司总产量的比重将从2001年的23%上升到33%雪佛龙德士古墨西哥湾、西非(尼日利亚)和里海(哈萨克斯坦),预期西非深水区2006年可新增产量30万桶油当量/日,占公司总产量的比重将从2001年的13%上升到18%
2006年后几家国际大石油公司新增油气储产量的主要来源
大石油公司这种接替产量的来源分布结构,使其进入了一个高投资密集度的发展时期。由于新区项目多数为资本密集的勘探和开发项目,因此,预计未来几年中,大石油公司30%~40%的投资支出将用在深水区生产设施、管道或LNG上游和终端设施以及非常规石油开发设施项目的建设上。
基础设施投资的快速增长,将导致石油公司折旧、折耗和摊销费用增加,对公司近期内的投资回报产生较大的压力。不过,为实现长期持续的增长,这是必须的。除了可预期的储量资源收获外,大石油公司还可以以此为自己创造新的战略性油气资产基础和市场基础,同时,这对于全球石油工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预计2001—2010年,全球投入新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将达到约3430亿美元(含伊拉克重建),并可从中获得储量2000 亿桶油当量。正因如此,新一轮大规模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被视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工业的另一重大转折、一个大石油公司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机遇。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多数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跨国项目,不仅要求参与者有更为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更要求其有丰富的商务技巧和广泛的行业影响力,因而在新的发展趋势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仍将是国际石油巨头。
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相应储量增长潜力
举措之二:优化资产组合,调整盈利资产序列。
2000年以来,为了提高回报率,大石油公司一直在降低老油区的资产比重(比如在美国和北海即是如此),同时,也择机出售战略不匹配的国际资产,以围绕其大型生产基础设施实现规模经济。2000—2003年,仅BP的资产处置收益就达到250亿美元。与资产处置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国际大石油公司在老油区的策略。在美国,目前多数公司采取收获老油田现金的策略(即只收取现金收入,减少或不进行再投资),并择机出售资产。
举措之三:立足长远,抢占非常规石油业务发展先机。
随着世界大型常规油气发现及开发机会的日益减少,国际大石油公司开始将更长远的发展目标转向非常规石油资源上来。除了将LNG、GTL作为天然气储量商业化的有效方式外,国际大石油公司也越来越重视加拿大油砂、委内瑞拉重油等项目机会。
(据IEA,PetroleumEconomist,TDNewcrest)类别2000年2005年2010年2010年比2000年增长,%液化天然气(LNG)(万桶油当量/日)236.0350.0600.0154天然气合成油(GTL)(万桶油当量/日)3.83.8100.02531油砂合成油(万桶油当量/日)38.0142.0148.0290超重油(万桶油当量/日)77.087.5110.043非常规石油总计(万桶油当量/日)354.8583.3958.0170
世界非常规石油生产前景
近年来,受天然气价格上升、LNG供应成本下降以及资源国推动天然气资源商业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全球液化天然气的生产和贸易日趋活跃,正在成为世界油气工业的一个新的热点。预计全球25%~35%的天然气储量最终需通过LNG来实现商业化。预计到2008年,全球在天然气储量开发和LNG设施方面的投资将达到1500亿美元。因此,国际大石油公司十分看好未来LNG的发展,并纷纷抢占LNG领域的制高点。近两年来,国际大石油公司参与的LNG现有项目扩建、在建和拟建新项目就超过了30个,预计到2010年全球LNG年生产能力将达到3亿吨。LNG 项目开发不仅成为国际大石油公司商业化其天然气储量资源的关键,而且也将成为公司盈利的重要来源。因成本下降和项目寿命期长,目前LNG项目的投资回报水平明显高于其他项目,甚至高于上游勘探开发项目的平均水平。如果将上游的生产加上液化、船运和再气化资产组成独立的LNG业务的话,预计到2010年,这一业务在国际大石油公司运用资本中的比例可达到5%~10%,成为勘探生产、炼油、化工之外的第四大业务,其重要性甚至可能超过化工产品业务。
GTL 是一项将天然气转化为极清洁的炼制产品的技术,尽管这一技术的出现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但受项目经济性的限制,一直以来除了在南非以外,投资很少。近年来,随着技术的突破,GTL项目的经济性显著提高,加上资源国为开发“困气资源”(因缺乏当地消费市场而难以经济开发的天然气储量,只有通过LNG或GTL方式开发)提供优惠的财税条款,GTL项目开始真正被资源国和国际大石油公司看好。目前全球的“困气资源”量至少在2500万亿立方英尺,约占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25%。随着全球对于炼制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预计将从目前的2500万桶/日增长到2010年的2800万桶/日),特别是环境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GTL将因其可用作炼厂提高柴油质量的原料等特点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壳牌已与卡塔尔石油公司签订了意向书,计划到2009年建成投产14万桶/日的GTL生产厂,埃克森美孚也与卡塔尔石油公司签订了于2011年建成产能为15.4万桶/日的GTL项目的意向书。预计今后10年,这些公司将在GTL项目上投资330亿美元,实现产量75万桶/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埃克森美孚早在20年前就已经积极开发GTL技术,其专有技术AGC-21的开发耗资6亿美元,持有约3500项相关的国际和美国专利。
近年来在旨在减少沥青矿开采和加工过程中燃气和蒸汽消耗方面的技术进步,使得油砂开发项目的经济性得到显著提高,项目开发进展明显加快。据加拿大权威机构分析,预计2004—2010年加拿大油砂合成油的产量将增长到148万桶/日。尽管目前仍存在着加拿大环境法规限制的不确定因素,但随着原油价格的上升,加拿大油砂项目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石油公司的关注。
委内瑞拉的超重油项目也正在引起更多的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兴趣。尽管委内瑞拉的财税合同条款比较苛刻(政府所得为51%),雪佛龙德士古和皇家荷兰壳牌公司仍十分关注60亿~70亿美元的新项目机会,道达尔公司也正在谈判扩大其Sincor项目的产能。
举措之四:重新重视勘探。
受1998—1999年国际油价下跌的影响,国际石油公司的勘探支出下降了27%,这一趋势持续到2003年。据行业咨询机构伍德麦肯锡的研究,2003年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国家(简称OECD)大石油公司的勘探支出是8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了4%,BP和雪佛龙德士古更是分别下降了25%和15%。由于勘探支出的下降,OECD大石油公司在2001—2003年的勘探计划共获得72亿桶储量,与1996—1998年89亿桶的储量发现相比下降了20%,平均有机储量接替率为75%。
除了受低油价影响外,国际大石油公司勘探投资下降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它们将投资重点集中在低风险的探明储量的开发上,进而开发资本支出排挤了勘探资金。同时,技术进步也为深水区油气资源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开发项目机会增多,需要大量投资基础设施以实现这些储量的商业化。
在勘探投资相对不足的状况出现多年之后,国际大石油公司目前已开始重视新前景区的勘探。2003年雪佛龙、雷普索尔、壳牌和道达尔均增加了勘探区块面积,涉足的国家也增加了。
举措之五:开拓新的并购热点,俄罗斯上游权益成为主要关注点。
以公司并购、资产重组和战略联盟为主要内容的资本运营活动,历来是国际大石油公司经营和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是其实现规模扩展、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价值最大化等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1998年以来的巨型并购活动,国际大石油公司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在全球范围内强化关键资产规模、实现协同效应和降低成本的任务。巨型并购后,国际大石油公司进行公司和资产并购交易的动机开始向弥补公司资产组合缺陷和实现资产最优配置转变,并购的主要目标也开始转向那些规模较大、资产的战略匹配性较好的中型石油公司。
尽管俄罗斯的油气行业投资环境仍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但其丰富的未开发储量一直吸引着西方大石油公司。由于俄罗斯的产品分成合同(PSAs)立法不健全,审批过程冗长,加上俄罗斯目前的生产重点仍以现有开发项目为主,对外国石油资本的依赖程度较低,而且俄本土石油公司抵制PSAs,因此,国际大石油公司通过PSAs合同进入俄罗斯的难度很大。BP公司采取了放弃产量分成协议途径的投资战略,收购TNK-BP公司50%的股份,通过股权参与的方式,迅速在俄罗斯石油项目中获得了规模优势。
另外,因多数国际大石油公司仍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资本投资密集期,为降低成本、改善投资回报,也不排除出现大型公司间合并的可能性。在本轮高油价周期中,大石油公司的现金流充裕,而股价大都没有随国际油价同步同幅上升。因而从公司收购者的角度来看,目前目标公司现金充裕但股价便宜,未必不是进行交易的有利时机。
当今世界石油工业正在全面经历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竞争更激烈,风险更大,更需要跨国石油公司对外界变化做出积极反应的时代。着眼于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投资项目,优化公司资产组合,加强对石油资源包括非常规石油资源的控制和开发无疑是这些国际石油公司做出的有利战略选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